02
* * *
我們從之前媽媽們討論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嫉妒會自然地消退,而我想檢驗嫉妒消失的發生過程。一切取決於孩子成長過程的發展變化。我想,大家都感到好奇,想知道孩子身上到底發生了些什麽。當發展出現問題——這種狀況肯定是經常發生的——盲目蠻幹隻會使你自己處於不利的地位。一旦父母清楚地理解發生了什麽,就不會對別人的隨意指責和路人的偶然評論那麽敏感了。
我想談談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使得嫉妒消退的三個途徑。
先說第一個途徑。嫉妒是當孩子處於激烈衝突狀態下的表現。外在的表現可能隻是焦慮,隻有孩子自己知道是怎麽一回事。處於嫉妒中的孩子實際上正在同時體驗著愛與恨兩種情感,而這種感覺很糟糕,讓他們感覺很害怕。讓我們設身處地想象一下。也許一開始,家裏那個大一點的孩子看到剛出生的嬰兒被照顧或喂奶的畫麵,也是感覺相當愉悅的。然而,孩子漸漸意識到,那個新生兒並不是他自己,而是另一個人,而媽媽對那個剛出生的嬰兒的愛讓孩子產生了極端的憤怒,對新生兒的憤怒,對媽媽的憤怒,或者對任何事物的憤怒。在一段時間內,孩子隻知道自己生氣了,感到很憤怒。有一些憤怒被表達了出來,比如大聲尖叫、拳打腳踢、把一切弄得亂七八糟,或者在想象中把一切都毀滅掉、破壞掉。然而讓孩子得以繼續發展的是,他發現這個世界在他的破壞麵前,竟然幸存了下來,嬰兒也幸存了下來,媽媽也幸存了下來。新的發展就是孩子對這種幸存的認識。然後,孩子開始以現實為依據來區分自己的幻想世界。在孩子的想象中,幻想的世界被憤怒摧毀了,就像被一顆原子彈炸毀了一樣。但是,真實的世界幸存了下來,而媽媽對待自己的態度並沒有發生改變,還是和原來一樣。
因此孩子意識到,在想象中破壞、摧毀或者去憎恨,是安全的。有了這一新認知的幫助,孩子憑借適當的、小打小鬧的尖叫、拳打腳踢,就能夠獲得發泄情緒的滿足。
在接下來的幾周內,隨著孩子感受到的持續存在的愛,同時這種愛也因為伴著毀滅的想法而變得更加複雜,嫉妒漸漸消散。我們觀察的結果是,看到了一個時不時感到悲傷難過的孩子。悲傷難過的原因是,發現自己有所愛的事和人,但也同時想到這份愛會帶來傷害。
具有摧毀性元素的夢能讓孩子在嫉妒這個情緒中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寬慰。在夢中,受傷的東西,或許是一隻貓、一隻狗或一把椅子,而這些東西可能是家裏的新生兒或媽媽的象征。伴隨著孩子的傷心而來的,是某種程度上對新生兒的關心,或者是對任何其他被嫉妒的客體的關心。但媽媽們明白,她們不能一開始就信賴孩子的這種關心,因為在一段時間內,這種關心很容易就轉變為出於嫉妒的攻擊,如果周圍沒有大人留意著,那麽大一點的孩子就可能會給小嬰兒帶來傷害。
這裏我的觀點是,孩子的想象世界開始運作,將孩子從直接付諸行動的需求中解脫出來,這同時也給了孩子發展出責任感的機會。因此我認為讓嫉妒消退的第二個途徑是,孩子通過不斷增長的能力來汲取成長過程中的美好體驗,並把這些體驗變成自體的一部分。這些體驗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積累下來的,一些被用心照顧、良好感受的回憶;關於沐浴的、大聲喊叫的或者歡樂微笑的回憶;期待得到滿足,甚至超乎意料的美好回憶。再就是最基本的欲望滿足,尤其是吃飽喝足令人興奮的狂歡之後。
所有這些體驗和美好回憶在想象中累積疊加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被統稱為“母親”或者“父母”的理想化客體概念。這就是嫉妒通常不會出現在那些大一點的孩子身上的原因,因為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已經積累了足夠多,多到能分享出來一些。
讓嫉妒消退的第三種途徑要複雜得多。這需要孩子有能力體驗其他人的感受,我們稱之為“換位思考”的能力。 但是,當這個“其他人”是一個正在吃母乳,或正在接受洗澡、正躺在小床裏睡覺的嬰兒時,這一說法就似乎有點滑稽。然而,小孩子真的能做到這點嗎?有些孩子確實要花很長時間,甚至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夠讓自己不但能領會他人的意圖,還能夠真正欣賞其他人與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大家很容易看到孩子們——無論男孩兒還是女孩兒——與自己媽媽認同的現象。當他們扮演媽媽的角色玩耍時,十分投入地想象自己處於媽媽的位置上,他們使媽媽成了實際生活裏真正的母親。以下是與此相關的一些討論。
媽媽們
“G太太,您家新出生的寶寶情況怎麽樣?”
“嗯,他們都沒有——家裏大一點的孩子們都沒有——對新出生的寶寶表現出任何嫉妒,但是,他倆彼此間表現出了嫉妒。嫉妒對方觸摸,或者愛撫,或者抱寶寶。”
“有一點競爭的意思?”
“是的,他倆之間的競爭。比如說當我坐下來把寶寶放在腿上時,女兒會過來和寶寶說話。那麽馬上,另一個18個月大的孩子就會衝過來,在她都還沒來得及看到寶寶之前,努力用自己的肘部試圖把女兒推開。從那時起,一場關於誰將擁有這個寶寶的拔河比賽就開始了。”
“那你會怎麽做?”
“嗯,在那種情況下,我一隻手摟住並護著寶寶,然後看到他們都挪開一些,以便給寶寶勻出呼吸的空間。”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嗎?”
“我想是的……他們開始相互拉扯著寶寶,說‘輪到我抱寶寶了’,或者‘輪到她了’。但因為寶寶太小了,還不能給他倆抱著,隻能放在我腿上。最後我就讓兩個大點的孩子都坐下來,我把寶寶遞給其中一個,但我也沒完全撒手,然後數到十說:‘好了,現在該換人抱了。’這是個好主意,但並不能真正起作用。”
溫尼科特
下麵這個例子裏,一個小女孩似乎認同了她年幼的小嬰兒弟弟。
媽媽們
“……直到她的小弟弟大概1歲吧,我想那時候弟弟可以到處走了,可以在遊戲圍欄裏玩耍了,我女兒的嫉妒才逐漸消退、平息了下來。我們在玩具問題上遇到了很多麻煩。我把她嬰兒時期的玩具給弟弟玩,當然她完全認得那些玩具,就會嚷嚷著:‘那是我的,那是我的!那是我的玩具!’而且她還會再次玩起那些嬰兒時期的玩具。於是我發現,我不得不專門給弟弟多買一些嬰兒玩具,否則家裏就無法平靜。”
“她真的是想玩那些嬰兒玩具嗎?”
“不,不,不是的。她不會去碰弟弟的玩具,但如果她看到弟弟在玩她的,即使是她已經有大概兩年時間沒有碰過的玩具,她都還是會把它們要回來。不過,這個階段又慢慢過去了,也沒有發生任何激烈的事件。現在,弟弟已經18個月大了,這種情況再次出現,這次是因為弟弟開始走路了,可以四處活動了,弟弟想要學姐姐,也要她的東西了。”
“姐弟為了爭奪東西而產生了競爭?”
“是的,我感覺確實是這樣。她現在會把她的東西安置好——我總是告訴她,‘把你的東西放在桌子上,弟弟夠不著的地方’,但她偏偏要把它們放在低一點的地方,然後她一轉身,弟弟就會過來,並把姐姐的東西扔得到處都是。她對此非常生氣——但她對弟弟也非常有耐心,真的。”
溫尼科特
我們在第一期討論嫉妒的節目中使用過這個例子,那時候我說:“我感覺,姐姐其實願意讓弟弟得到她的玩具,盡管她表現出反對的態度。”我還說:“姐姐可能除了站在自己的角度,也同時站在弟弟的角度來考慮這個事情。”如果女孩兒確實能做到換成別人的角度來感受生活,同時不失去切實的自體體驗的感受的話,這種富有想象力的生活會給她帶來極大的收獲。
這也是兒童開始進行遊戲的一種方式,在想象力的遊戲中,讓自己認同其他人和事的過程,是沒有什麽限製的。在想象力的遊戲裏,孩子可以是一台吸塵器,或者一匹馬;可以是女王,也可以是王子;或者是家裏的新生兒,又或者是正在給寶寶喂奶的媽媽,也有可能是爸爸。我們無法迫使孩子產生遊戲的能力,但是通過保護、容忍和等待,以及許許多多不假思索就為孩子做的事情,可以幫助並促進孩子發展出遊戲的能力。關於這一主題,能討論的內容還有很多,但目前的討論足以表明,嫉妒之所以消失,是因為孩子受到始終如一的精心照顧所帶來的個人成長與發展。
* * *
我曾說過,嫉妒在小孩子身上是一種健康、正常的情感,這意味著他們已經具備了愛的能力,也意味著他們在遠離起初那種完全不成熟的成長旅程中,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我也談到了每個孩子的發展,使得嫉妒不會固著成性格特征。我一直強調說,如果沒有父母提供的重要條件,嬰兒的這些發展就無法令人滿意地發生,這個重要的條件是指孩子能在父母提供的生活關係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可靠感,這種可靠感取決於父母能否以真實的狀態存在。
作為父母,除了提供這些常規條件之外,你們還做了一些特殊的事情帶來了不同的影響。比如,你們幫助你們的孩子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當你知道嬰兒的生活中一定會發生一個重大變化時,你會設法給出一些警告的信號。如果你添加了一種新的食物,給寶寶帶來了一種新的味道,你會以適當的方式介紹給嬰兒,並順其自然不去幹涉,那麽他可能很快就會接受你準備的新玩意兒。同樣,當你再次懷孕,將有一個新的嬰兒到來時,你也會以同樣的方式試著傳遞出一種預告信號。你可能會想,如果能使用語言來完成傳達信號,能進行說明解釋,那麽和孩子溝通會變得更容易一些。但我想事情可能沒有那麽簡單。當然,如果孩子已經能夠理解語言了,你可以用語言和故事來解釋,也可以借助繪本進行。然而,如果這時還不能用言語來解釋的話,那就有意思了。我認為,真正產生重要影響的是你的態度,你的態度遠在能夠使用語言和孩子溝通之前,就已經產生影響了。比如,如果你覺得孕育生命是一件愉快而自然的事情,那麽你會逐漸讓大孩子理解,為什麽現在坐在你的腿上和以前的感覺不太一樣了。然後你的孩子們會開始感受到,你肚子裏有很重要的東西。
可是,很多人並不能那麽輕易接受自己再次懷孕這一事實,也很難接受懷孕帶來的變化,如果你碰巧這樣(這樣的人很多),那麽你可能對此閉口不談,對於家裏的孩子而言,他們隻覺得有些難以理解的神秘事情發生了,並不知道他們的生活將因為新嬰兒而發生巨大改變,當嬰兒真實出生的時候,家裏已有的孩子將無法提前做任何準備。如果受到影響的孩子年紀稍微大一點的話,情況會好一些,會更容易接受一些。讓我們來聽聽下麵這段談話。
媽媽們
“我懷上羅傑的時候非常擔心。你瞧,我已經有兩個女兒了,一個14歲,一個13歲,我想趁自己還能生的時候再生一個孩子,不過我對該怎麽辦很困惑,於是我和兩個女兒商量了下,問她們是否能接受我想再要一個孩子的想法。在你還沒懷上寶寶之前,就先與其他孩子討論這個話題,其實感覺有點奇怪,不是嗎,但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壞主意。
“然而兩個女兒聽我說了之後非常激動,覺得這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她們很樂意家裏能再有一個新寶寶。而且我們一致認為,最好能生一個男孩兒。我的小女兒蘇珊,當時她正好13歲——結果羅傑早產了,是我自己告訴助產士已經開始分娩了——請她告訴蘇珊,如果她願意,可以進來看看媽媽生孩子。那時她還沒有去上學,然後她蹦蹦跳跳地進來了,我當時正處在宮縮的陣痛中,你懂的。我做一個深呼吸,想著我如果表現不當就可能毀了我女兒的一生,於是說:‘嗷,這是一種分娩的陣痛,就是你平日裏總是嘮叨的那種疼痛。’然後她用手在我背上充滿愛意地拍了拍,說道:‘嗯,我想你還得這樣好幾個小時呢。那我們就放學後見吧。’然後她就上學去了。
“而現在她就要生自己的寶寶了,預產期是下個月,我想她那時會十分享受當一個媽媽的經曆。我認為,她早就做好了當媽媽的充分準備。”
溫尼科特
剛剛提到的那個小女孩13歲,當然她的媽媽也使用言語和她解釋說明了要再生一個孩子,但我認為真正起作用的是媽媽的態度,這才是最重要的。那如果是年紀更小一些的孩子又該如何對待呢?一兩歲的孩子甚至還不能理解為什麽今年2月有29天,但是,對於這些一兩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極有可能感覺自己像是嬰兒的媽媽。我說的是孩子的感覺,而不是孩子的理智思維。大多數1歲多的孩子都有一些對他們來說很特別的客體,而他們有時會用一些粗暴的方式對待和照顧這些客體,然後很快地,他們就會跟媽媽和小寶寶玩起遊戲。
我說過你們可以幫助孩子預測將要發生什麽。你們還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你盡可能做到公平,這非常困難,你們隻能去嚐試,注意最好不要偏愛某一個孩子,當然,除了剛出生的嬰兒,因為他需要感覺到他擁有全部的你。你和孩子的父親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共同擔起責任。當孩子因媽媽對新生兒全身心投入而感到不滿時,他們會自然而然地轉向父親。絕大多數父親都願意成為一個對孩子有幫助的人,他們對花太多時間外出工作很反感,因為他們不喜歡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參與度太低,不願意成為對家庭沒有實際作用的人。
還有,你們不能夠把家裏其他孩子珍視的東西送給新出生的嬰兒,但是你可以讓每個孩子都開始重新收集整理專屬於他自己的東西並賦予其特殊的意義。這樣一來,孩子就可以依靠你們而讓自身發生巨大的成長與變化,而你們也確實可以做很多事情來應對特殊的壓力時刻或應激事件。
我想,你們也有體會,這其中蘊含著大量充沛的情感,事實上,小孩子對事物的感受並不比我們少。我甚至懷疑他們感受到的可能比成年人更多。成年人會把重新發現自己在童年早期的某種強烈體驗的經曆當作一件幸運的事。而小孩子不僅對事物有最強烈的感覺,還無法把注意力從煩擾他們的事物上轉移開。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方法來處理或避免那些極其痛苦的感受,這正是他們會大喊大叫的原因;這就是為什麽當你幫助你的孩子預測到那些即將發生的、不尋常的事情時,會帶來如此大的影響。
在等待一個預測事件發生的過程中,孩子的人格內部會建立起一些防禦。這有點像你看到的遊戲桌上的情境,孩子正在扮演士兵,並部署軍隊保衛或攻擊一個堡壘。我認為孩子的感受是非常強烈的,而各種焦慮和衝突對他們來說如此地痛苦,因此他們不得不在自己的人格內部組織起各種防禦。這讓我想在這次的討論中聊聊關於嫉妒的最後一點,與異於常態的嫉妒有關。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是常有的事,有時是嫉妒沒有停止,繼續發展成為公開的嫉妒;有時是嫉妒在暗中作祟。可以這樣說,異常的嫉妒會扭曲孩子的人格。
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追求完美是沒有意義的。很多的問題假以時日是可以自行修複的;或者可以彌補得很好,於是問題不再表現出來。但是,有些問題是無法修複的。我曾提到並重複了好多次,嫉妒是一種正常和健康的現象時,指的是孩子們的嫉妒。在人格的成長和發展中,每個男孩兒或女孩兒最終都會發展出一種容忍嫉妒的能力以及耐受它,並將嫉妒作為積極行動的激勵動力。如果你的朋友擁有比你更好的東西,你能容忍而且可以十分輕鬆平和地對待,也許你以後就能趕上他,會得到一樣好的東西;也許你會為得到了與之媲美的別的東西而高興。當你仔細權衡掂量世事,我相信你也有很多東西是令別人嫉羨的。這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與人相處的一部分。
一個人長大後就有能力輕鬆地處理這些事情了,可在剛開始時這種能力是缺乏的,你需要等待良機去開展有效的行動。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也有一些人存在著明顯扭曲的人格。你可能想起身邊就有一個善妒的鄰居或類似的人。他們往往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情不自禁地挑撥周圍人,使大家做出嫉妒的行為。這些人自己是不快樂的,也會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人感到不舒服,而且我不認為這種嫉妒是健康的。
在討論中,有位媽媽非常坦誠地談論了她自己的情況,以及她對弟弟的嫉妒之情是如何持續至今的。
媽媽們
“嗯,我曾經是獨生女……我3歲時,母親給我生了一個小弟弟。我不認為這很有趣。我上小學時,還是很嫉妒他,經常咬他……他從來不知道我嫉妒他,也不介意,而我從來也不承認我嫉妒他……即使是現在——我已經29歲了,我的弟弟26歲了——媽媽有時會說:‘嗯,事情是這樣的。我剛給威廉買了什麽什麽。’而我會說:‘哦,是嗎?’你明白我的意思嗎?有種‘我一點兒也不在乎’的感覺。然後媽媽說:‘好吧,好吧,我該給你買點什麽呢?’接著她會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她為威廉花了多少錢,並確保也給我花同樣多的錢。她給他買了一枚圖章戒指……我知道這麽做很蠢,有點尖酸。我都已經結婚了,而他還沒有結婚,他想要一個戒指。但是如果媽媽真的給他買了一個圖章戒指,我馬上就會感到不公平,並對她說:‘難道他自己買不起戒指嗎?’於是一周後,我就得到了一枚誕生石戒指。”
溫尼科特
我們可以肯定,對於那些確實善妒的人而言,在他們的童年早期嫉妒發展階段,曾經存在過正當嫉妒的緣由。不幸的是,他們沒有明確的機會,沒有在合適和可控的時候,去表達憤怒、嫉妒和釋放攻擊性。對於嫉妒正常發展的孩子來說,嫉妒階段的這些表達都被視為合情合理且可控製的。如果他們有這樣的機會,他們可能會順利度過嫉妒期,走出嫉妒,像大多數孩子一樣發展出健康的嫉妒能力。反之,嫉妒則會深入他們的性格內部,而真正產生嫉妒的緣由卻迷失了,所以現在導致嫉妒的錯誤緣由不斷出現,一直堅持到成年,並聲稱嫉妒在當下是無可非議的。
要防止出現這種性格扭曲,就要在孩子的童年早期給予適當的關愛與照顧,使他們得以在適當的發展階段去充分體驗嫉妒、表達嫉妒。我認為,健康的嫉妒會轉變成良性的競爭欲和雄心壯誌。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