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的語言

讀稿演講在撰稿時使用的多為書麵語,在講台上一字一句讀出來,很容易造成語言僵硬,缺乏節奏感,讓聽眾產生聽覺疲勞,失去注意力。但脫稿就不一樣了,脫稿講的語言不僅不會僵硬,更不會缺乏節奏感。另外,當我們脫稿的時候,我們更加傾向於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這可以讓我們的演講更加流暢,並有利於聽眾快速理解。如果我們選擇更加貼近生活的語言,那麽聽眾也更願意聽,更喜歡聽。

這些語言雖然普通,卻很平和樸實,講起來親切、流暢,聽起來舒服、自然,很容易打動聽眾,充滿了真情實感。這是人與人交往的最好的交心方式,是脫稿演講的最獨特之處。這種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出來很容易感動大家,因為這是大家共同熟悉的語言,不管講什麽,怎麽講,聽起來都貼心、溫暖,哪怕講的是很特別的事情,情節有很多欠缺,也能使聽眾聽得舒服,心服口服。

這些通俗易懂的語言是很舒暢、容易理解、便於記憶的語言;是可以脫口而出、朗朗上口的語言;是站在聽眾的角度,從聽眾的需求出發,最容易和聽眾建立起信任和親近關係的語言。這樣的語言會給人樸素真實的感覺,能給對方溫暖,撫慰對方的心靈。運用這種簡單明了的語言,會帶給聽眾一種真情實感。當你真誠地從聽眾的需求出發,為聽眾的切身利益著想,就能打開聽眾的心扉,獲取對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像尼采的那句名言:“由感覺產生一切信任,一切坦然的心境,一切真理的證據。”因為人都是感性動物,運用情感是演講者最有把握、最能將聽眾打動的技巧,而情感表達得好壞就在於是否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語言。

通俗易懂的語言比書麵語要生動得多,也坦誠得多,不會顯得做作、不懂裝懂。每一句話,都表達了演講者的真實感受。在進行通俗易懂的演講時,也可適當地運用一些口語。口語的句式短小簡單,容易理解,可以使語言富有生機和活力,營造輕鬆愉快的氣氛。但也隻是適當地,演講畢竟不是閑聊,演講需要豐富且有深度的語言。

通俗易懂的語言特點是樸實無華,在生活中很常見,誰都能聽得懂。和聽眾們交流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隨意和聽眾聊些家常。這樣現場的氣氛會更好一些,演講者和聽眾之間也更親切一些,又不失生動和趣味,完全凸顯出脫稿演講的魅力,更突出演講者自己的特色。通俗易懂的語言既不是故作高深,使用那些抽象的籠統的語言,讓聽眾聽得似懂非懂,也不是平常演講那樣隨便的口語。就像法國哲學家阿蘭曾說過的:“語句抽象總是糟糕的。你的句子裏應放滿石頭、金屬、桌子、椅子、動物、男人、女人。”因為演講是動態的,你需要讓詞語“動”起來,需要充滿力量和意識的跳躍性,跳到聽眾的心裏,使聽眾浮想聯翩、趣味盎然。那些沒有意識變化、沒有生機的語言,會使聽眾聽得索然無味,失去對聽演講的興趣。

也就是說,通俗易懂的語言也是有講究的,也是本著打動聽眾的原則而使用的。演講者要盡量使用能表現出真誠、與聽眾親近、讓聽眾喜歡喜愛的語言。這種語言的特點就是真實。魯迅說:“隻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

沒有比通俗易懂的語言更能說服聽眾、打動人心的了。另外演講者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時,也要用心演講。一字一句都用心、用情,始終帶著真誠,體現出對聽眾的尊重和對演講的重視。在演講過程中,演講者可盡情地和聽眾交流、溝通,可放開地去講,盡心地去講,隻要能讓聽眾理解、明白,那就是成功的演講。

溫家寶曾說:“我最怕講群眾不懂的話!”他認為領導者必須站在老百姓的立場,真心實意地關注老百姓,體會老百姓的心情,盡量用老百姓的語言來演講。我們可以看到當代的領導們也是如此,無論大會小會,都在脫稿演講,都在講老百姓的語言。這些語言既生動形象,又情真意切,老百姓也很容易接受。還有什麽樣的感情,能比對老百姓的尊重更感人至深;還有什麽樣的行為,能比走進老百姓的生活更親民;還有什麽樣的語言,能比講老百姓的話,更能贏取民心,獲得掌聲呢?

通俗易懂的語言,是最保險、最親切、最能獲取聽眾信任的語言,就像“鮮花和掌聲固然是一種激勵,但更重要的是人民群眾的信任。勝敗是法律的尺度,而信任是無言的豐碑”。所以對每一位演講者來說,能夠獲得聽眾的信任,就是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