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懂規矩,不要使性子

《孟子·離婁上》記載了孟子的一句話:“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意思是說即使離婁眼神好,公輸班技巧高,但如果不使用圓規曲尺,也不能準確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師曠耳力聰敏,但如果不依據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雖有堯舜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治理天下。

在這裏,圓規曲尺、六律和仁政都是規則,或者說是標準。人們常說的“無規矩不成方圓”正是由此演變而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有紀律規則,公司有規章製度,社會有社會守則,自然有自然規律。此外,我們還會時常聽到“個人原則”“交通規則”“人際交往規則”“戀愛規則”“遊戲規則”等等。從小到大,由近及遠,乃至所有的範疇,都離不開規則、規矩。為什麽我們要製定和總結出如此多的規則、規矩呢?因為沒有規則、規矩,我們就會失去標準,就很容易犯錯,就會失去秩序,以至於使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

以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一個規矩為例。在銀行、車站、超市等多個場所,我們常常需要排隊,而在排隊時有一個規矩叫“先來後到”,意思是先來者排在前麵,後到者排在後麵。如果人們不信奉這個規矩,也不會有排隊這一說。人們不排隊,就會失去秩序。人人都希望優先獲得服務,一旦失去規矩的約束,他們就會蜂擁而上,這樣一來就可能產生兩大問題:一是導致秩序混亂,威脅人的生命安全;二是極大地降低服務效率,浪費公共資源。

我們經常會在網絡上看到這樣的新聞:某人在公共場所插隊,導致挨了一頓揍;某人因為在高鐵上占座,結果被列入黑名單;某人因為違反交通規則,結果被行政拘留等等。由此可見,不守規矩,就要付出代價並承擔後果。

守規矩是一種美德,也是素質高的一種體現,所以我們鼓勵人要守規矩。但也有一些人的想法與之相反。在這些人看來,守規矩可能會委屈了自己,所以他們打著“規矩是用來打破的”的口號,主張“放飛自我,遵從自己的內心”。不難發現,這類人往往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的性格比較張揚,喜歡追求個性。遵從自己的內心並沒有錯,錯的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如果你在遵從自己內心的時候,破壞了規則,致使他人和社會為你“買單”,然後再高舉個性的大旗耀威呐喊,那麽這種行為不僅得不到別人的應援,還會使你成為眾矢之的。

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會破壞規則,皆是由於愛使性子。一個我行我素的人常常會無視規則,而這樣的人早晚會吃到社會留給他的“苦果”。一個人由著性子做人,對規則沒有敬畏之心,就會在私利的**下鋌而走險,甚至對自己的行為完全不自知,等到懲罰來臨時,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2020年的一場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發的疫情在我國爆發,全國上下眾誌成城,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中國人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執行力。白衣天使們抗戰在疫情一線,愛心人士和誌願者們將物資源源不斷送往最需要的地方,人們積極響應號召,主動佩戴口罩,積極消毒,自覺居家隔離。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中國人表現出的民族氣概和民族精神震撼了世界,也贏得了掌聲。

然而,也有一些人在疫情關頭使起了性子。

隨著疫情的發展,人們爭相購買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品,導致這些商品幾近脫銷。一天,王某因口罩即將用盡,便走進一家藥店購買口罩,王某問店主:“請問口罩多少錢一包?”店主回答:“一百八十元。”王某大吃一驚,心想:一包口罩怎麽會這麽貴?於是,王某便用手機在網上查了查,結果發現相同的一包口罩的市場價格隻有二三十元。王某對店主說:“網上隻要二三十元一包的口罩,你賣給我一百八一包,太欺負人了吧?”而店主態度蠻橫地說:“你愛買不買,買晚了,還買不到呢。”聽到這些話,王某非常氣憤,為了維權,他向相關部門舉報了店主哄抬物價、破壞市場規則的違法行為,很快,執法人員趕到現場,在了解清楚情況之後,對店主處以2000元的罰款。

藥店老板在疫情麵前,暴露了自己貪婪的本性。在這個需要萬眾一心、共同抗“疫”的時刻,店主為了一己私利,不顧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一心想發“國難財”,不過,這種亂使性子、破壞規則的人很快就嚐到了“苦果”。

積極抗“疫”本來是好事,但是有些人卻由著性子用錯了方法,比如“鄉村封路”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由於害怕被感染,一些人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私自用石塊、磚塊或土塊堵住交通要道,致使許多符合健康標準的人無法返鄉或出行,這不僅嚴重違反了交通法則,甚至還會延誤其他病患的救治。幸運的是,這種事情及時得到了製止,而私自封路者也得到了相應的懲罰。在威脅社會和人民安全的危急時刻,我們尤為不能使性子,而要懂規矩,守規則,這樣才能不為國家添亂,不讓親人寒心。

此外,疫情期間,人們應該積極配合檢疫人員進行防疫檢查。而一些人在車站、社區、超市、交通樞紐等地“暴力抗檢”。這種由著性子、破壞規矩的行為既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也是對他人生命安全的不負責任。

要懂規矩,不要使性子。這句話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適用,在疫情麵前更應該被優先提倡。大多數人都完成得很好,比如大家都自覺地戴上了口罩,自覺地隔離在家,自覺地勤洗手、勤通風、勤消毒等等。當然,有一些人做得更好,他們不僅自己做到了守規矩,還將這份理念傳遞給了別人。他們的事跡感動了周圍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疫期發生後,一位76歲的老黨員向村委會書記報到:“書記,讓我參加巡防吧,‘非典’的時候我就在,今天怎麽能少了我呢。”接著,這位老黨員主動“請纓”,報名參加了村裏的誌願者疫情巡防工作。不久,老人出現在了村口的道路防控站,他每天參加值守,為防疫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杭州市常安鎮的方女士在疫情期間每天帶著自己的小音箱向村民宣傳防疫知識,村裏的小弄堂較多,開車極不方便,她就拎著自己的小音箱靠步行來為村民做宣傳,當她看到村民往外跑時,就會主動將其“勸返”。

規則是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一個文明的人就應該懂規矩,講規則。我們的生活中有兩大規則:一是法律規則,二是道德規則。依法治國是營造文明環境,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對我們來說,法律是最大的規則,遵紀守法是人人都應該擁有的覺悟。一個人如果觸犯了法律,他不僅要自己接受懲罰,還會使整個家族蒙羞。敬畏法律規則,遵守“最大的規矩”,是家庭和諧、人生幸福的保障。規則是一把雙刃劍,觸犯這一規則,你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利用好這一規則,你會獲得良好的保護。

此外,道德規則是我們應該遵守的“第二大規則”。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意識,頻頻觸犯道德規則,那麽他離觸犯法律便不遠了。盡管在一定程度上,道德規則的約束沒有法律規則那樣嚴厲,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隨意觸犯道德規則。一個偉大的人一定是擁有高尚品格、謹遵道德規則的人,而在這個世界上,誰不想讓自己變得偉大起來呢?所以,我們要求講道德規則,順應自己的內心。

使性子往往會暴露我們性格中的缺陷,讓我們任性地做人行事。而以這樣的方式做人行事不僅會觸犯道德規則,還可能觸犯法律規則,所以使性子的人應該在“任性妄為”之前考慮清楚最終自己可能承受的後果——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