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誠向佛的哲學
最後,是使得叔本華哲學沒落的原因,也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叔本華的哲學既來自東方,他的形而上學相對於西方一直著重的邏輯和知識論來說,可謂關聯極少。相對於西方哲學來說,叔本華哲學是一種外來哲學。同時,從叔本華哲學本身的形而上學來看,雖西方自希臘哲學始就有形而上學的發展,在康德以前,任何西方哲學家幾乎很少不思及形而上學的問題,但叔本華的形而上學不論是出發點、開展還是歸結上,又截然與過去西方的形而上學家不同。自工業革命後,世界文化的理智開展,全被套牢在因工業革命所產生的文明上,東方文化的沒落,正可以說明為什麽叔本華哲學也會沒落。
總結上述幾種原因,除第一種原因是一種時代趨向而需要專文論述和檢討外,其他使叔本華哲學沒落的因素是不難予以駁斥的。
叔本華所處理的問題,絕大部分是西方傳統哲學所處理的重要問題,所以純就哲學的層麵來看,叔本華哲學的重要性,實不亞於任何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如果我們讀叔本華的著作,不從哲學問題入手,我們就永遠不可能了解叔本華。由於叔本華著作清晰、流暢,人們便低估叔本華哲學的重要性,這種態度與其說是看輕叔本華,不如說是顯露自己的無知和對哲學所產生的盲目崇拜。通常在哲學界,特別是德國哲學的傳統,以為用一些深奧難懂的詞匯堆壘在一起,那種哲學便是經得起推敲和極具價值的。而所謂深奧難懂的詞匯,隻不過是一些含混、歧義或無所指的符咒而已,有時甚至使人不知道那些字眼究竟是否為符咒,人們若追隨這種哲學,他們不能得到什麽,他們所能得到的隻不過是使自己的頭腦更糊塗而已。一種哲學,不論是什麽哲學,最起碼的條件是要使人能懂,這也是叔本華的信條之一,所以叔本華在《論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文內說:
真正的哲學家所探求的永遠是明了、清晰,達到像瑞士澄清的湖水一般,湖水的安謐才使得極為澄清的淤水產生極大的深度,澄清的湖水恰好顯示出湖的深度,混濁迅疾的山洪是不能顯示出深度的。相反,那些假哲學家所使用的詞匯,並不像達裏蘭德一樣地隱藏思想,而是在掩蓋自己的缺陷:沒有思想。這樣一來,就能讓讀者來擔負不了解假哲學家所謂思想係統的責任。讀者之所以看不懂假哲學家的思想係統,實際上是由於假哲學家自己的思想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