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孩子內在有一個“需求”,而不是無理取鬧

“棒棒糖掉了,我要吃!”

“你這孩子,自己沒拿好,掉了還哭!好了好了,等會再給你買一根。”“不要不要,我就要這一根!”

“你這娃還講不講理?這麽髒的棒棒糖還能吃嗎?”

其實孩子不是非要吃到這根棒棒糖,哭隻是他當下情緒的宣泄。我們之所以會認為孩子“無理取鬧”,隻是因為我們缺乏同理心,不懂得共情。如果我們認同孩子的情緒,把他的傷心當回事,讓他哭一會兒,等情緒穩定之後再詢問他的意見,就不會迎來他的無理取鬧了。

在生活中,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很容易被發現,而難以發現的是情緒後麵的“因”。正是這個“因”,需要家長深入地去覺察。如果我們能幫助孩子一起探尋情緒背後隱藏的深層原因,就能更加理解和包容孩子的情緒,找出孩子的動機和需求,引導孩子走出情緒困境。

下麵是一位網友就自己兒子的無理哭鬧谘詢著名育兒專家包林運老師,他們之間的一段對話:

網友:“今天早上,孩子7點起床,先玩後吃東西,磨嘰到8點30分終於下了樓。走出單元門口,突然說要坐爸爸車。就算我告訴他,爸爸車已經被爸爸開走了也不管用,陪著他繞樓找了一圈,沒有,但還要找。我有點著急了,強行把他抱到車上。孩子大鬧,路上一直喊著要回家。到了幼兒園門口,我又陪他在車裏聊了會兒,見他情緒好點,我說下車進班吧,他又哭,一直喊著回家拿東西吃。已經快9點了,我強行把他抱進了班裏,大概哭了五分鍾才安靜下來。包老師,我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做法是不是有問題。”

包林運:“他不相信爸爸的車確實被爸爸開走了嗎?”

網友:“他應該是知道的,我覺得他隻是想找個理由磨蹭。就像最後到幼兒園門口了,又說要回家拿東西吃。”

包林運:“哦,那你有沒有這樣問問他?”

網友:“沒有。”

包林運:“你一直是在跟孩子的借口做鬥爭,而沒有點明你們之間的根本矛盾,或是說,沒有讓孩子說明他自己的真實意圖。”

網友:“嗯,沒有說明。所以,您認為我今天早晨的問題在於沒有點到本質,是嗎?”

包林運:“嗯。為什麽共情會對緩解負麵情緒有很好的效果?很多時候,因為是無名火,所以情緒才大。如果我們有能力看清自己的需求,內在需求是層層深入的,看得越深,對自己情緒的掌控能力就越強。所以,幫助孩子說出他的內在需求,對於他了解自己的情緒,掌控自己的情緒,是非常有幫助的。”

網友:“嗯,我當時用的共情是:壯壯想要坐爸爸車。”

包林運:“那個是表麵的,你也看出來了,這隻是他找的借口,另有其他原因。但是,作為孩子,他可能沒有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另有原因的。他找種種借口是為了磨蹭,但磨蹭也是有原因的。之所以磨蹭,是不是因為不想去幼兒園?或者想跟媽媽多待一會兒?我想,在這方麵產生共情,可能效果會更好。我們要盡量減少在借口上浪費時間,盡快幫孩子麵對情緒的主題。成人反省處理自己的情緒,也是如此。”

網友:“對,想和我玩,沒玩夠。可是我覺得他已經玩了很長時間了呀。”

包林運:“可能孩子就希望整天都這樣玩,根本不想去幼兒園。下次你可以問問孩子。”

網友:“他肯定是想就這麽玩。”

包林運:“那就幫孩子把這個願望表達出來。我剛剛想到一種可能的情況,如果父母比較急躁,帶有批評性地問孩子:‘你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是不是就是想磨蹭?’孩子很可能會不承認。隻有父母真正是想理解孩子,完全出於關切,提示性地問:‘你是不是想繼續玩,不去幼兒園?’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願望,才能啟發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才是情緒教育。”

壯壯想坐爸爸車嗎?壯壯想回家吃東西嗎?可能真的都能解釋孩子“磨蹭”這個行為,但是這個行為的背後,孩子“不想去幼兒園”的原因,孩子“想和媽媽玩”的這個心理需求,沒有人看到,也沒有人關心。

實際上,情緒沒有對錯,也沒有好壞,隻是人之常情。孩子的每一個父母不能接納的情緒背後都有可以理解的原因,都代表著一個強烈的心理需求!

因為年齡太小,例子中的壯壯並不能主動地、直接地、準確地表達出自己“想和媽媽玩”的這個情感需求。這個時候,他就會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坐爸爸車來發泄自己的需求或者說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所以,在父母一方麵耐心教導孩子的同時,也需要了解孩子無理取鬧行為的背後也是存在需求的。顯然,在這個例子裏,壯壯媽媽疏忽了這一點,也就錯過了一次妥當處理孩子情緒以及深入了解孩子內心的機會。

所以,提醒我們的各位家長,情緒的原因有多種層次,一定要透過孩子的行為,洞見他們情緒背後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並準確地說出來,這非常重要。一旦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理清了思路,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經曆什麽樣的感受,便會激發和提升他自我修複負麵情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