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格”時,先別急著罵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聲,作為家長,一定要耐心傾聽,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做好親子之間的溝通,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當孩子在說話時,無論家長有多忙,一定要用眼睛看著孩子,不要隨意插嘴,盡量傳達出聽得很有興趣的信息。如果家長在某一重要原則上表示不同意孩子的看法,應告訴孩子不讚同他的什麽觀點,並說出理由。但是,在提出反對意見時不要過於武斷,應等孩子說完他要說的話後再評斷。即使你感覺孩子是在胡說八道,也要控製住火氣,不妄下定論。

一位媽媽問她5歲的兒子:“假如媽媽和你一起出去玩時口渴了,一時又找不到水,而你的小書包裏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麽做呢?”

兒子小嘴一張,奶聲奶氣地說:“我會把每個蘋果都咬一口。”

雖然兒子年紀尚小,不諳世事,但媽媽對於這樣的回答,心裏多少有點失落。她本想像別的父母一樣,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後再教孩子該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將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變了主意。

媽媽握住孩子的手,滿臉笑容地問:“寶貝,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麽要這樣做嗎?”

兒子眨眨眼睛,滿臉童真地說:“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吃!”

那一刻,媽媽的心裏欣慰極了,她在為兒子的懂事而自豪,也在為自己給了兒子把話說完的機會而慶幸。

孩子的天真爛漫、純真善良,都在這最後一句話裏盡顯無疑。但是,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像上文中那位媽媽一樣,給孩子說出最後一句話的機會。其實,孩子讓我們感到驚奇的一刻往往就在最後。

孩子有著不同於大人的思維模式,他們的思維大都是發散性的,充滿想象力,沒有生活經驗的束縛,也不會帶有任何的道德意識。作為父母,一定要去理解孩子的這種思維,不能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者道德要求去對孩子未說完的話做評價,這對孩子的心靈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他是個單親爸爸,獨自撫養一個7歲的小男孩。每當發現孩子和朋友玩耍後受傷,他對過世妻子心中的歉意,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傳來陣陣悲涼的低鳴。

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當天發生的事。因為要趕火車,沒時間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離開了家門。一路上擔心孩子有沒有吃飯,會不會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達了出差地點,也不時打電話回家。可孩子總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擔心。因為心裏牽掛不安,他便草草處理完事情,踏上歸途。回到家時孩子已經熟睡了,他這才鬆了一口氣。旅途後的疲憊,讓他全身無力。正準備上床睡覺時,他大吃一驚:被子下麵,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麵!

“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兒子的屁股,一陣狠打。

“為什麽這麽不乖,惹爸爸生氣?你這樣調皮,把被子弄髒,要誰洗?”這是妻子過世之後,他第一次動手打孩子。

“我沒有……”孩子哭著解釋,“我沒有調皮,這……這是給爸爸吃的晚飯。”

原來孩子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時間,特地泡了兩碗泡麵,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給爸爸。怕爸爸那碗麵涼掉,所以放進了被子下麵保溫。

爸爸聽了,不發一語地緊緊抱住孩子。看著碗裏剩下那一半已經泡漲的泡麵:“孩子,對不起,爸爸錯怪你了,這是世上最美味的泡麵啊!”

即使再年幼的孩子,也有獨立的人格尊嚴,做父母的應耐心地讓孩子把話說話。如果父母發現錯怪了孩子,就要勇敢地向他們說“對不起”。隻有這樣,才能建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

每個孩子都有無數的驚喜等著父母去發現,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別剝奪孩子解釋的機會,感受孩子的童真和內心的愛,這對於每個父母來說都是一門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