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裏沒有“平凡人”
信心是一種態度,常使“不可能”消失於無形!
一直以來,美國都流傳著“先有哈佛,後有美利堅”的口號,雖然哈佛大學與美國相比是個“小不點兒”,但是這拚的可不是大小,而是內涵。哈佛人才濟濟,且不說它培養了多少名人,單諾貝爾獎這一項,它就能把其他名校給比下去!
不僅如此,哈佛商學院的人多是華爾街的“搶手貨”,當他們還在學校時,就早已將聘書收入了囊中;美國那些著名的大律師和大法官,大多來自哈佛的法學院;哈佛還有一批對美國價值和人文精神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思想巨擘,如愛默森、威廉·詹姆斯、桑塔亞那、梭羅等。可以說,哈佛締造了美國的輝煌,哈佛的精英們主宰著美國的成長,這亦是人們擠破了頭、拚了命也想進哈佛的原因。
在哈佛,沒有“平凡人”!
今天對比爾來說,是個既緊張又充滿了期待的日子,因為他即將踏上開往哈佛的列車,開啟自己美好的求學之旅。這個出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青澀少年,是鎮上唯一考入哈佛大學的男孩。他的親友們,尤其是他的同學,都為他能到哈佛深造而感到無比自豪,他對自己也充滿了信心,並慶幸能有這樣一個好機遇。
可到了哈佛後,比爾的興奮勁還沒過去,就開始對自己不那麽自信了,並有種越來越糟糕的感覺,為什麽呢?因為他在哈佛過得一點都不快樂,甚至可以說是很辛苦:很多大家都知道的事他卻一無所知,甚至有時候上的課都聽不懂,又礙於麵子不敢請教;聽著別人純正的美式英語,說話帶土音的他隻能盡量不開口……
長相一般、身材瘦小的比爾,多年以來唯一值得炫耀的,就是出色的學習成績。可眼下,他麵對的不再是小鎮上的普通人,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手和精英”,這幫人個個都有自己的特長,比爾所在的班級就有馬術表演的冠軍、橄欖球隊的隊長、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以及出版過專著的作家等多才多藝的學生。
比爾感覺自己曾擁有的光環一下子消失了,他已再無優勢可言。這徹底打破了他多年的心理平衡,他陷入了空前的自卑和焦慮中,他甚至開始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比爾的改變被另一個同樣來自小鎮的女孩看在眼裏,這位女同學剛來哈佛時也跟比爾一樣,變得越來越不自信,但她很快就走了出來。
也許是都來自小鎮的緣故,比爾和女孩很快就成了朋友,在女孩的感染下,他漸漸擺脫了那些負麵的情緒,並很快為自己再次樹立了信心:“我相信,哈佛招收的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它既然錄取了我,那證明我也是個人才,至於優不優秀,得靠自己去努力。連哈佛都對我充滿了信心,我又有什麽理由不相信自己呢!我有能力讓哈佛錄取我,就一定有能力在這裏實現自己的價值!”
找回自信後的比爾,簡直像換了個人似的,不僅跟上了教授們的步伐,還和同學們都打成一片,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終於,他又有了可以炫耀的資本,隻不過,現在已經不僅僅是成績了,還有他熱愛的音樂、繪畫、橄欖球……
人們常會下意識地將自己放在所處的環境中,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獲得對自我的評價。哈佛學子亦是如此,尤其是剛進門的新人,從頭戴光環的驕子到毫無優勢的隱形人,麵對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心裏難免會出現落差,以致讓自卑鑽了個空子。但哈佛人可不是“吃素”的,即便處於不占優勢的下風,也能絕地反擊,將自卑的壓力化作戰勝自我的動力!
走進哈佛,你就會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比所有人優秀,因為每個人的優勢、興趣、目標皆不同,努力、成長的方向也各不相同。對此,當普通人還沉浸在比較的泥潭裏無法自拔時,哈佛人卻早已將“如何在比較中勝出”這類問題拋諸腦後,思考著“怎樣認清自己、找回自己、獨立地發展自己”等問題。是的,這就是哈佛人,眼裏隻有“不平凡”的自己。
有時,信心就像一種能力催化劑,可以調動身體裏的一切潛能,將各部分的功能都推動到最佳狀態。若潛能始終在高水平的位置上不斷反複,久而久之,便會成為身體裏的固定成分,屆時能力便如大浪來襲,勢必會一浪高過一浪。試想,如果成長的路線沿著這種模式累積,就算想做一個平凡的人,都不太可能!
學習日誌
相信自己的能力是一種感覺,雖然它不能通過背書的方法“學習”到,但可以通過“學習”來提升這種能力。每天多念一念下麵這些話,對提升自己的信心十分有效:
·我擁有良好的習慣和品質。
·我在不斷增長自己的能力和見識。
·無論什麽時候,我都相信自己的能力。
·隻要我想做,誰都阻止不了我。
·我樂於接受新知識、新觀念。
·我設立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我的存在非常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