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少表揚,會使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心理學博士海姆·G.吉諾特說過:“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但是,很多父母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經常表揚孩子”轉變為“極少表揚”。

這些父母認為,誇獎會讓人驕傲。所以,他們在生活中很少去表揚孩子。結果不但沒有讓孩子變得內心強大,反而讓孩子變得自卑、脆弱、敏感,處處討好別人。

小冉一直是班級的前幾名,偶爾掉到第十名,父母就說:“考得這麽差,你自己好好反省!”

家裏來了客人,父母讓她打個招呼,她說話的聲音又小又細。等客人走後,父母就會說她:“說話不能大聲點兒嗎?像蚊子一樣哼哼,誰會喜歡?”……

長大後,小冉總是覺得自己表現不夠好,生怕自己的樣子不招人喜歡。

總有一些父母無視孩子的努力,無論孩子做得有多好,獲得了多少成績,父母依然吝嗇於一句肯定和讚許。哲學家詹姆斯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任何一個孩子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可,這種認可往往來自父母。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得到父母的認可時,他就會慢慢地喪失對自己的肯定,變得越來越自卑。父母的認可,可以幫助孩子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成為他日後戰勝困難的重要力量。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的馬飛,做事情經常比別人慢半拍,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缺根弦兒”,就連他的媽媽也認為自己的孩子很笨。

但是,馬飛的爸爸卻不這麽認為,他認為自己的孩子非常聰明,經常對馬飛說:“你是最棒的!”“所有人都說你是廢物、笨蛋、蠢貨,但爸爸相信你不是,永遠不是!”“我就說了,你是天才!”……在父親的肯定下,馬飛從班級倒數第一名變成了世人矚目的宇航員,完成了一個自卑孩童的逆襲。

積極正麵的語言,可以激發孩子的無限潛能,增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讓他變得更加自信。別再吝惜對孩子的表揚,不過,表揚也需要講究方法。

表揚的過程中多詢問

父母表揚孩子時,不能隻局限於表麵,那樣無法讓孩子獲得真實感。例如,當孩子畫了一幅很漂亮的畫拿給你看時,你隻是表揚“很棒”“很漂亮”等,這不僅無法讓孩子發現自己做得有多好,還會降低孩子對畫畫的熱情。父母也可以這樣說:“畫得真好看,能告訴我這裏你為什麽要用這個顏色嗎?”“畫得太棒了,你是怎麽想到這樣畫的?”……在父母的詢問下,孩子會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父母的認可下,孩子對畫畫的熱情會更加高漲。

根據場景說表揚的話

父母表揚孩子要言之有物,根據具體場景、事件說表揚的話,不能泛泛而論。例如,孩子自己解決了一道難題,父母要說:“你能自己想出解決方法,真是太厲害了!”孩子勇敢嚐試了以前不敢吃的食物,父母要說:“你真勇敢,媽媽為你驕傲!”孩子堅持做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父母要說:“你能堅持到現在,已經非常厲害了,現在我們一起來嚐試能不能完成。”……父母明確的肯定和讚賞,才是孩子最想聽到的話。

最後,父母在表揚孩子時,要注意尺度,避免孩子因過多的表揚而變得自負,失去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