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壹 天可汗的武道 李世民的大國外交:朕一定滅東突厥
聊完了文治,再來聊一聊李世民的武功。
路人甲:“李世民,給你一份敵人的名單,你最想滅誰?”
李世民:“東突厥!”
路人甲:“為什麽?”
李世民:“不為什麽,就是想滅他們。”
路人甲:“那你還想滅誰?”
李世民:“先滅東突厥,其他的再說!”
路人甲:“可是你打不過人家。”
李世民:“打不過是打不過,主觀上就是想滅。我後來不也撈了個‘天可汗’的稱呼嗎?過程不重要,結果才可靠。”
說起大國外交,這恐怕就是李世民的真實心情。
貞觀一朝的外交,還是要從突厥人說起。
隋末天下大亂,隋煬帝忙著平叛,幾乎沒空搭理東突厥,以至於他們在隋末群雄逐鹿的過程中渾水摸魚,斂聚錢財,勢力不斷坐大,可謂出盡了風頭。
當時,東突厥旗下就有薛延陀、回紇、都播、骨利幹、多濫葛、同羅、仆固、拔野古、思結、渾、斛薛、結、阿跌、契苾、白雨習等部落歸附,勢力非常強大。
正所謂“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曆史的規律就是如此,突厥勢力強勢到極點的時候,自然也就是敗亡的前夕。武德元年(618),李淵登基稱帝,建立李唐政權。此時,西突厥的首領叫統葉護可汗,東突厥的首領叫頡利可汗。
頡利可汗對錢財和美女很感興趣,他預感到天下大亂,中原肯定會成為突厥人的提款機。可他沒想到的是,李淵是一個雄才大略、心機深沉的主,李世民更是一個驍勇善戰、令鬼神愁之的殺神。父子二人齊心協力,很快就把中原的局勢搞定,各路梟雄魂歸九泉,天下形成一統。
李淵雖然坐穩了江山,可考慮到國家百廢待興,軍中將士厭戰,再加上缺乏精銳的騎兵和戰馬,因此對東突厥的國策是以和為主。然而,頡利可汗預感到唐朝的崛起會影響突厥的利益,因此頻繁南下入侵,想和李唐政權討價還價。
遺憾的是,突厥騎兵不善攻城,隻能在周邊的村子打打秋風,收獲並不是很多。
偶爾能和唐軍交上手,也都是互有勝負,對突厥大軍來說,死了人卻沒有搶到戰利品,已經算是虧本的買賣了。
玄武門政變之後,頡利可汗率軍一直殺到長安城,雖然氣勢洶洶,場麵很好看,可頡利可汗的內心並不堅定。李世民三言兩語就化解了頡利可汗的攻勢,並逼他在長安城西殺白馬、簽盟約,逼迫頡利可汗再次退兵。
突厥汗國和中原政權還不太一樣,他們的民族處於遊牧狀態,大家都是以部落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沒有中央集權,沒有完善的管理組織,隻是依靠血統和武力來維係關係。說白了,想要讓各部落的首領認可你的權威,你就得帶著大家發家致富奔小康,否則,你就自己滾下台來。
看看頡利可汗,每次南下都是勞師動眾,回去的時候卻是兩手空空。別說帶著屬下打秋風、賺生活費了,大家夥兒完全是自己掏腰包出差,幹的都是賠本的買賣啊。
去長安那次,突厥明明占據絕對的優勢,就算打不進長安城,也可以在周邊搞搞搶劫啊,可頡利可汗的腦袋偏偏被門夾了,和李世民殺什麽白馬,簽什麽協議,搞得大家都不好意思繼續搶劫,這算哪門子事兒?
頡利可汗的窩囊行徑引起了國內部落首領們的強烈不滿。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相繼離叛,國人開始和頡利可汗離心離德。
客觀地說,手下反對頡利可汗,表麵上都是因為錢財,實際上都是因為政治利益。說白了,草原上沒那麽多的君臣禮儀,誰的勢力強大,誰就可以做首領,既然你頡利可汗不給力,把你轟下台來又有何不可呢?
有趣的是,頡利可汗的策略不是安撫這些強大的部落,而是借助漢人來壓製他們,以及扶持毫不起眼的部落來牽製他們。事實就是,漢人的這套手段在草原上有點兒水土不服,薛延陀、回紇等部落該反還是要反,毫不買賬。
貞觀元年(627),頡利可汗讓大侄子欲穀設率領十萬精兵征戰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打算用武力鎮壓叛亂。然而,回紇的菩薩酋長隻用了五千精兵,就徹底瓦解了欲穀設的攻勢,並俘獲了大批的突厥騎兵。
這一戰,頡利可汗元氣大傷,而回紇部落則強勢崛起。
貞觀元年(627)七月,李世民召集重臣開會,商討是否要趁火打劫。以蕭瑀為宰相的一幫朝臣認為,天賜良機,不打就是對不起老天爺的厚愛。可長孫無忌認為此時出兵違背了道義不說,還會給剛剛穩定的大唐帶來災難。
李世民礙於大局,隻好放棄出兵的打算。
貞觀元年(627)冬天,突厥國內遭遇了極為嚴寒的天氣,大雪幾乎覆蓋了整個草原,無數的牲畜被活活凍死,突厥的百姓食不果腹,苦不堪言。
頡利可汗徹底慌了,突厥國內剛剛爆發了大亂,又遭逢經濟危機,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戰爭機會,就連他自己也認為,李世民肯定會趁此機會大舉侵犯。於是,頡利可汗帶著兵馬主動南下,一直到達朔州邊境(今山西省朔州市),名義上說是突厥人會獵,實際上是為了防備唐軍來襲。
當時,鴻臚寺卿鄭元璹(shú)從突厥出使回朝,對李世民說了這樣一番話:“突厥人的興衰更替,從他們的馬匹和牛羊數量就可以看得出來。如今突厥的老百姓食不果腹,牲畜瘦弱,再加上兵禍連連,不出三年,突厥就會正式滅亡。”
李世民深以為然。
鄭元璹的消息讓武將們興奮得手舞足蹈,突厥馬上就要滅亡了,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身為武將,是不是要趁此機會撈一票戰功啊?
武將們:“陛下,這仗必須得打,不打不合適啊!”
李世民:“不得胡鬧!我們大唐剛剛和人家簽訂盟約,貿然開戰就是背信棄義啊。
趁突厥百姓吃不飽飯的時候偷襲,那叫不仁。更何況,乘人之危,滅人國家,這事兒不講究,不是好男兒該幹的事兒。朕以為,就算突厥部落全部背叛,也不出兵,除非等他們犯下罪過,那一天就是他們的滅國之日。”
好吧,你說不打就不打,誰叫你是皇帝呢。
此時的李世民,其實很像當年的隋煬帝。滅國之仗肯定是要打的,可打仗必須找到合適的由頭,而且得光明正大地打,光明正大地贏。
一個強大的政權從鼎盛到衰落,僅僅靠外力破壞是遠遠不夠的,內部的變亂才是導致政權分崩離析、最後瓦解的致命因素。
貞觀二年(628)四月,東突厥傳來噩耗:突利可汗和頡利可汗鬧掰了。
對李唐政權來說,這是個消滅突厥的曆史轉折點。
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是叔侄關係,關係非常鐵,頡利可汗信任大侄子,讓他做了東突厥的二把手,後來他們聯手侵略唐朝,搶劫事業搞得風風火火。
幾年前,李世民抵禦突厥的時候,無意間給他們叔侄挖了個大坑:李世民先是威懾頡利可汗,隨後又拉攏突利可汗,並和他拜成了把兄弟。
何為把兄弟?意思就是,你有困難,可以隨時來找我。
頡利可汗的心裏開始慌張了,突厥國內因為離間計而反目成仇的親人,用一隻手能數得過來嗎?在突厥國內,頡利可汗能做皇帝,突利可汗也能做皇帝,如果頡利可汗進攻唐朝的時候,大侄子在背後捅一刀子,怎麽辦?
人的關係因為利益有了裂痕,就很難彌補了。
當時,突利可汗駐紮在幽州以北,主持東突厥東部的所有事務,管轄著奚、室韋等十多個部落。東突厥走下坡路的時候,這些部落相繼背叛,投奔了大唐,頡利可汗十分震怒,將突利可汗狠狠地羞辱了一頓。
在頡利可汗的眼裏,大侄子就是親唐派的勢力,旗下的部落歸附唐朝,他肯定在裏麵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這也就罷了,薛延陀、回紇暴亂的時候,頡利可汗讓欲穀設率兵前去幫忙平叛,卻換了個慘敗而歸。
突利可汗回來之後,頡利可汗將他關押了十多天,還多次鞭打淩辱。頡利可汗心中憤怒不已:突厥國內能有今天,全拜這個大侄子所賜!你居心何在?
有趣的是,突利可汗也不爽了,明明就是叔叔施政不善,這才引起了部落首領的背叛。欲穀設率領十萬突厥精兵都拿不下薛延陀、回紇等部,他能有什麽辦法?叔叔把過錯推得一幹二淨,做人不講究啊。
之後,突利可汗回到自己的駐地休養,可頡利可汗還想繼續平亂,因此以大可汗的身份要求突利可汗趕緊給他招募士兵,順便籌措一批糧草。
突利可汗表示,這遊戲完全沒法玩下去了啊。地主家本來就沒多少餘糧,如果都給了頡利可汗,豈不是讓自己的族人喝西北風?再者說,就算再打一仗,還是打不過人家,回來之後再挨一頓鞭子?這不是主動找抽嗎?
突利可汗怒了,我念著一脈相承,這才一再相讓,難道你能做大可汗,我就做不成?既然這樣,那就造反吧,弄死你!
貞觀二年(628)四月,突利可汗派遣使者前往長安,表示要以整個部落歸降唐朝。
李世民是性情中人,麵對突利可汗的請降,他感慨良多:“諸位愛卿啊,想當年,突厥國內控弦之士多達百萬,何其強大啊,現在竟然淪落到向我們投降的地步,要不是國內混亂,怎麽會到如此地步。”
群臣:“恭賀陛下。”
李世民:“朕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既有高興,也有擔心啊!突厥衰落,大唐將重新迎來和平,可如果朕犯了頡利可汗犯過的錯誤,難保不會重蹈覆轍,你們這些人要時刻向朕進諫,提醒朕不要走上這樣一條道路。”
群臣擦汗不已,皇上的心思真的是高深莫測啊。
話分兩頭,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鬧掰了之後,便在大草原上幹了起來,突利可汗畢竟勢單力薄,撐了沒幾天,就給把兄弟李世民寫信求援了。
李世民:“諸位愛卿,朕和突利可汗有盟約,他有急難朕不能不救,然而頡利可汗和我們也有盟約,這可如何是好呢?”
注意了,這是領導考驗手下情商的時候。
兵部尚書杜如晦:“陛下,突厥人背信棄義是常事,即便和我們結盟,以後也會背叛。如今咱們如果放過進攻的機會,恐怕日後會追悔莫及啊。”
李世民態度很冷淡,說明杜如晦沒有摸準皇帝的脈。
想想看,李世民說打突厥人背信棄義,那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弟,逼迫父皇退位,這不算背信棄義嗎?能幹自家人,就不能幹外人?說白了,李世民不是不想打突厥,而是在等待最合適的時機。
這種時候,讓東突厥內鬥才是英明的政治家應有的覺悟啊。
隨後的一段日子,契丹部落投奔唐朝,依附突厥的梁師都也被李世民派人所殺,頡利可汗氣急敗壞,開始縱兵在唐朝的朔州等地耀武揚威。可是在李世民眼裏,頡利可汗已經淪為跳梁小醜,消滅他隻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