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太宗滅晉治國
遼太宗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機的二兒子。他二十歲出頭就做了大元帥,阿保機對他抱有很大期望。阿保機四處征戰時,耶律德光也跟著出征,一直到後來平定渤海國,耶律德光都有建樹。因此,耶律德光得到了同樣有勇有謀的母親述律皇後的賞識。在選誰做皇位繼承人的時候,述律皇後大力支持他,他也由此成為大遼國的第二位皇帝。
奉母繼位
阿保機死後,述律皇後主持推選新皇帝的儀式,並推選耶律德光繼位。於是,耶律德光舉行了契丹傳統的燔柴禮①,正式成為契丹的新皇帝。
①燔柴禮:古代祭天儀式。把玉帛、牲畜等放在柴火上焚燒。
因為他是在母親的支持下才得以繼位,所以有些大臣便不怎麽支持他,特別是他的哥哥耶律倍手下的人,更是不服。耶律德光繼位之初,不得不用大量的時間、精力來鞏固他的皇位。
耶律德光首先加強了軍隊的控製,他經常檢閱侍衛、親兵,以及各部族及各帳軍隊。以此來充分控製軍權,防止異己勢力滲透其中。
其次,為了削弱渤海國的力量,他趁耶律倍離開屬地的有利時機,將渤海大量居民遷移到其他地方,甚至將政治中心也一並遷走,使渤海的土地麵積大為縮小,成功實現了他的監視控製。
為了化解兄弟間的矛盾,耶律德光曾兩次親臨耶律倍的府邸,還將弟弟李胡立為皇太弟,作為皇位的繼承人。
爭霸中原
鞏固了自己的皇位後,耶律德光開始繼續完成父親阿保機未完成的事,向南用兵。阿保機想把疆土擴展到黃河岸邊,進而擁有黃河以北的大片領土。但中原勢力一直抵製契丹的入侵,所以契丹出兵總是趁中原幾派勢力相爭時打著支援其中一方的旗號。
後唐時期,中原勢力比較穩定。後唐的軍人都穿黑色衣服,戰鬥力也很強,所以號稱“鴉軍”;契丹則是以民為兵,沒有專門的野戰軍,所以在和中原兵作戰時總是吃敗仗。因此,耶律德光一直在培植自己的勢力,且在等待時機。
就在耶律德光等待時機的時候,石敬瑭和後唐末帝李從珂產生了矛盾。石敬瑭為保住自己的勢力,向遼國求救。耶律德光見時機已到,就出兵相救,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遼國不費吹灰之力就將渴望已久的幽雲十六州全部劃到契丹的統治範圍,除此之外,每年還有一大批布帛收入。
耶律德光將十六州弄到手後,繼續南下,把邊界推到黃河岸邊。
石敬瑭死後,石重貴繼位,後晉君主的變化給耶律德光提供了充分的借口。與此同時,幽州的趙延壽也想和當年的石敬瑭一樣,也勸耶律德光乘機進攻;後晉將領楊光遠也暗通契丹,並唆使耶律德光稱後晉違背盟約,借機出兵。楊光遠還告訴耶律德光,後晉境內發生了大災害,後晉軍隊死亡過半,隻要出兵一定能勝。
為了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耶律德光發動了對後晉的討伐戰爭。在用兵的過程中,耶律德光利用趙延壽想當皇帝的野心,令趙延壽充當對後晉作戰的先鋒,並許諾趙延壽,滅了後晉後一定讓他做太子。趙延壽對此深信不疑,作戰時也異常賣力。
可是等趙延壽滅了後晉以後,耶律德光卻閉口不提當年事。
趙延壽不得不向耶律德光提出要立自己為太子的請求,耶律德光卻說:“我自己的兒子才應該當太子,別人不合適。”
隨著遼國統治區域的不斷擴大,耶律德光為了更好地治理民族事務,就製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則,形成了北、南兩套完整的官製,即北麵和南麵根據兩地實際情況自行管理。
遼太宗耶律德光治理遼國的過程也是他學習漢族文化、總結漢族治國經驗和用兵於實際的過程。耶律德光一直很重視農業發展,不但支持漢族人在漢族地區發展農業,還在草原地區找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令契丹人開墾荒地、發展生產。
為了保護農業生產,防止沒有重農習慣的契丹族人蓄意破壞,耶律德光特意下令禁止踐踏莊稼,行軍的隊伍也要繞開農田。
相關鏈接:
“契丹”和“遼”的關係
契丹,是族名;遼,則是國家的名號。 魏晉以來,少數民族都很仰慕中原文化,紛紛效仿漢人製度的“國號”。
例如,北部拓跋族人自稱為“魏國”,史稱“北魏”;契丹族則自稱“遼國”。
但是,這個“遼國”的稱謂是公元947 年耶律德光南下中原滅後晉之後,才正式定下來的。
史學家習慣稱耶律阿保機時的部族政權為“契丹”“大遼”“遼國”。司馬光修《資治通鑒》時,隻是介紹“大遼”
的國號和引用其內部文件時說 “大遼”,其餘一律用“契丹”。這是因為,他不承認這個所謂的“大遼”能夠與“大宋”相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