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用情緒資源支撐他人,才能得到愛的犒賞

在我成為谘詢師之前,我跟大部分女孩一樣,都對愛情既憧憬又擔憂。憧憬的,自然是愛情的甜蜜浪漫;而擔憂的,則是愛情可能經受不住現實的磨難和喜新厭舊的人性考驗,擔心愛會隨著時間流逝“色衰而愛弛”。於是,如何讓一段感情長久幸福,就成了我入行後研究至今的課題。

找我做谘詢的,有很多是分手挽回的案例。根據這些案例,我把人簡單地劃分成兩種:被放棄的挽回者和被挽留的分手者。挽回者為何如此讓分手者避之不及,分手者又是為何讓挽回者如此念念不忘,就成了我課題的研究方向——讓伴侶想要靠近和遠離你的核心原因是什麽。

一開始,我認為是技能層麵的問題,比如有的人就是情商高、會聊天,更能讓伴侶開心;而有的人就比較木訥、粗線條,說話太直接,容易得罪人。但當我學了很多溝通技巧,比如情緒表達、傾聽、讚美並教給我的來訪者後,我發現就算他們能學會這些技能,用出來也沒什麽效果。因為溝通中一個人的情緒狀態、肢體語言和表情傳遞了約70%的信息,語音和語調傳遞了約23%的信息,具體內容隻占約7%。也就是說,行為隻是表象,行為背後的態度和狀態,才是溝通的核心。

於是,我的研究重心又轉移到情緒狀態調整和心態調整。

我幫助來訪者進行情緒管理訓練和心態、認知調整,發現這確實比教技能更有效果,來訪者往往能夠散發出比之前更強的親和力與吸引力。但這樣做也有弊端,來訪者會覺得很累。因為這些改變並不自然,或者說有很大的阻力,仿佛是給他們嫁接了本就不屬於他們的東西。要維持這些習慣,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內耗。

研究到了這裏,算是走入了死胡同。無論我用行為療法的思路塑造行為,讓來訪者對新行為進行強化和間歇性強化,抑或進行“三觀”層麵的思維調整,都無法讓改變自然而然地維持。我甚至開始懷疑,人到底能否改變自己?

幸好,我很幸運地遇到了我的先生——彥宇老師,他也是一名谘詢師。在跟他交流谘詢難題的過程中,他為我打開了通往精神分析的大門,填補了我上述研究的最後一塊拚圖——原生家庭的桎梏。

所有無法改變的習慣,背後都有其未被覺知的獲益。這是我學習精神分析後感觸最深的一句話。以往我隻關注如何把“不好的行為、思維”改成“好的行為、思維”,事實上,好與不好,是出自我們意識層麵的認知判斷。從潛意識層麵來說,每一個當下的行為,都已經是我們的本能權衡利弊後,能夠做出的最好的選擇。本能不一定符合我們當下的利益,卻一定有好處存在。比如:自我中心,能夠避免我們體驗到挫敗感;要求伴侶做得比自己父母好,能夠安撫我們早年未被正確對待的受傷心靈;情緒化,能讓我們避開會激發我們負麵情緒的外部威脅;等等。隻有探尋出並意識到這些獲益,再權衡是否犧牲這些獲益換得其他好處,我們的改變才算真正開始。

至此,我的研究暫時有了比較完備的成果,我把谘詢中運用上述技能、認知調整和精神分析後行之有效的內容,凝結成了本書。我將以“情緒價值”為展開的視角,解答困擾了我和很多女生多年的情感困惑。

關於情緒價值的定義,我先不掉書袋講理論,隻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體會一下,就能知道什麽是情緒價值了。

你工作時受了委屈,跟伴侶吐槽你的老板:“我這老板不知道是不是傻,工作分配得亂七八糟,還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就知道瞎指揮。”

此時,你的伴侶如果這樣回應你:

①“你說這些沒用,你怎麽不爭取做到讓你老板無話可說呢?”

體會一下,你是感覺舒服了,還是更生氣了?

覺得生氣的話,我們換一種回應方式:

②“你怎麽整天都這樣負能量,我要是你老板,也得說你。”

再體會一下,是不是依然更生氣?

那再換一種回應方式:

③“你老板再不是人,還能有我老板奇葩?我跟你說,我老板今天又搞事情了,他把我們叫到一塊開會,然後……”

這種回應方式或許不會讓你更生氣,卻會讓你心裏堵得慌,因為Ta對你的事情完全不關心,還期望你關心Ta的事情。

那麽,再換一種回應方式:

④“不要不開心啦,雷霆雨露均是天恩,打不死你的能讓你更強大。”

這種回應方式應該不會讓你生氣,也不會讓你覺得心裏堵得慌,卻會讓你覺得話題被截斷了,似乎不應該繼續吐槽,還是會有點不舒服。

最後,我們再試試另一種回應方式:

⑤“可不是嘛,你在他手下工作太委屈了,也太屈才了!”

這種回應感覺如何?是不是覺得這句話簡直說到了自己心坎上?感受到自己被對方理解的瞬間,我們的情緒就平靜多了。

這五種回應方式帶給你的感受區別,就是伴侶情緒價值高低的區別。

“情緒價值”這個詞,原本並不是一個心理學概念,而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它指的是顧客購買產品後感知到的情緒收益和情緒成本之間的差值。

比如,你剛買了一部新手機,你覺得很興奮、很開心,這種興奮和開心的積極情緒就是你的情緒收益。接著你打開手機,下載了幾個常用的軟件,結果發現手機卡頓嚴重,你轉而覺得自己好像上當受騙了或者買到殘次品了,有點煩躁和生氣,這種煩躁和生氣的消極情緒,就是你的情緒成本。

如果你體驗到的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那盡管會嫌棄這部手機,但你還是會覺得換新手機是件開心的事情,湊合著用即可;如果你體驗到的積極情緒少於消極情緒,那你就會覺得換手機是個錯誤的決定,並因此想去找賣家退換貨或投訴。

化用到親密關係裏也一樣,我們讓伴侶體驗到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之間的差值越大,伴侶對這段關係就會越滿意,也會越重視這段關係;反之,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差值越小甚至差值是負數的話,伴侶體驗到的消極情緒就會越多,對這段關係也就越不滿意,重視程度自然也就會越低,甚至會產生分手或離婚的念頭。

因此,要想感情長久,就必須確保你能持續為對方提供足夠高的情緒價值。

但提供情緒價值的能力,並不是你想努力提升就可以提升的。像上麵那個跟伴侶抱怨老板的例子,你體驗過後就會知道,前麵四種回應方式,都是給人添堵的低情緒價值的回應,隻有第五種回應方式,才能讓人感受到高情緒價值。

道理懂了,可當伴侶真的向你抱怨時,你可能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用原先錯誤的習慣去回應。因為習慣屬於前意識和潛意識層麵,不歸你的意識管。

以伴侶的第三種回應方式為例,Ta是把話題重點從你的事情轉移到自己的事情上。這可能是由於其早年環境中存在比較自我中心主義的養育者,於是該伴侶就習得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這就是前意識層麵的習慣。

要想改變這種低情緒價值的自我中心習慣,意識到自己的自我中心隻是第一步,接下來還需要學會換位思考,並加以刻意練習,才有可能改變這個根深蒂固的習慣。

如果完成上述前意識和意識層麵的修正,自我中心習慣依然頑強存在的話,那就需要進一步深挖潛意識層麵的心理動力。看是早年被養育者過度保護、過度照料,所以不願自己承擔責任;還是由於早年受挫過多,為了回避挫敗感,於是抗拒他人的脆弱;抑或有被父母關注的未完成願望以模式重現的方式呈現出來。找到潛意識動力,並將其潛意識意識化,才能削弱它對當下的控製力。

所以本書不僅會跟你分享我在谘詢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常見的低情緒價值的感情觀、認知及行為,還會結合原生家庭的知識,跟你分享容易導致一個人長期處於低情緒價值的潛意識心理動力,最後還會教你完善人格、修煉自身情緒價值的心法。從前意識、潛意識和意識三個層麵,為你掃除容易導致一個人處於低情緒價值狀態的認知障礙、習慣障礙和心理動力障礙。不僅能讓你明白怎麽做能讓別人覺得跟你相處時舒服,還能讓你知行合一地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為,從而養成正確的習慣。當然,最重要的是,能讓你的Ta越來越愛你。

這本書由我和我的先生合著,盡管前言和全書都是以我個人的視角闡述,但由於寫作本書時我正處於哺乳期,所以資料搜集、方向及內容確定、案例選擇、錄入電腦等工作,很大一部分都是我的先生幫忙承擔,在此感謝默默付出的我先生姚彥宇老師。

同時,也感謝負責審校的各位編輯老師,謝謝體貼且高效的張盼老師,校對、修改超級細致耐心的陳經慧、王琇瑾老師,專業、嚴謹的劉瑩老師,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創作時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各位編輯老師的幫助,才有了本書的出版,再次感謝。

蘇菲雅

2022年6月於廣州

*本書所用谘詢案例皆已刪除個人特征信息且經過二次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