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少年王勃:傲氣與文氣齊飛,才子共萌新一色
唐代之初就驚才絕豔的年輕文學家,《滕王閣序》的作者,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是一位名留千古的文學奇才。初讀《滕王閣序》,我們從簡潔的作者介紹中,得知這個才子早早便因意外落水而離世。事實上,他的短暫人生依舊有著別樣的精彩。
因為早慧,他在童年時期便經曆著尋常人青春年歲才有的故事,從誌得意滿到陷入低穀,他在自己的才華與驕傲中昂首前行,亦深切感受著青春莽撞給他帶來的遺憾與悔恨。當時的人們評價他是神童,是奇才,其實他也不過是個職場萌新,是一個帶著傲氣與才氣的血肉之軀,體驗著職場中的人事百態。
01
曆史上出現過很多神童,王勃就是其中一個。
在史書的記載中,王勃不單單是幼年時期(根據《舊唐書》記載為6歲)會作詩文那麽簡單,他在童年時期就遠遠超越同代的少年,履曆拿出來,滿滿都是佳績。
童年時期的王勃在讀書之餘,已經培養出超高的思辨能力和表述能力。他指出了《漢書注》(唐代經學家、曆史學家顏師古注解的版本)的數點錯誤之處,並一一整理成《指瑕》一書。另外,他童年的讀物,是當時許多成人還在用功苦讀的四書五經。這還不夠,接下來王勃還跟隨名醫學習醫術,對《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醫學經典著作做了深入的研究。
14歲的王勃早早就開始了他的職業規劃。為了能夠進入仕途而寫下相關作品,如《上絳州上官司馬書》。他每一年都有顯著的進步,到15歲時,他繼續直抒己見,寫政治類文章。他所寫的這些文章並不是一個人的狂歡與自我欣賞,而是言之有物的理解與進言,司馬和宰相都讀過他的文章,宰相還因此稱讚過他。王勃16歲那年所寫的《乾元殿頌》,皇帝李治也看過,並驚喜地用三聲“奇才”稱讚了他。
第二年,皇帝看到了王勃的另一篇文章《宸遊東嶽頌》。同年,王勃參加幽素科考試並順利通過,獲得官銜朝散郎,榮獲“最年輕朝廷命官”稱號。
王勃的榮譽稱號有很多,比如在兒童時期,他和兩個兄弟加起來,別人評價他們就是王家的三棵高樹:“初,勔、勮、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簡稱‘三珠樹’。”
在他閱讀量接近成人水平的少年時期,旁人評價他為神童;也是在很年輕的時候,王勃便獲得了文學圈整體對他的高度評價——初唐四傑之首。
十幾歲的王勃就有勇氣與才能指出當時權威專家的錯誤,還頗有耐心地列出來,前後寫了十卷,可以看出,他從小就是個傲氣與才氣兼備的人。後來他拿著自己的文章給政界人員看,給當朝君主看,也絲毫沒有靦腆或壓抑自己的意味。
王勃的才華氣質是外放的,從他令人驚歎的履曆表中就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人們說過於自信就是自負,但他的才華撐得起爆棚的自信感,因而這種自信成了他仕途路中的助力。
王勃的這份經曆過分耀眼,不是別人奮鬥就能得出來的。其他人要在青春時期努力達成的事情,他在20歲之前就已經全部完成,而且姿態相當出彩。放到現在,他的少年經曆完全就是“毒雞湯”的標題:別人的17歲和你的17歲。
02
年輕的王勃在初入職場前的麵試階段,就打了漂亮的一仗。幽素科屬於製科,製科並非定期考試,是皇帝有特別需求的時候,才立一名目下詔以開考,用於選拔特殊人才,因此參加這場考試的考生們都備受矚目。
說起來,王勃的朝散郎隻是個官銜,並沒有實際的工作內容。如果一直這樣待下去,王勃無處施展才華,過不了多久就會被遺忘,談何抱負?
當年幫王勃獻上《乾元殿頌》的皇甫常伯愛惜他的才華,熱情引薦他到當時的沛王李賢處做修撰。能力出眾的王勃也不負皇甫常伯的愛才之心,在李賢手下做事沒多久,就深得領導喜愛。
一切太過順利,驕傲的王勃在接下來的人生路上跌了重重一跤。
這一天,沛王府內,王爺李賢和他的一位兄弟在鬥雞玩耍,王勃作為深得領導喜愛的下屬,自然在沛王身邊陪同。拋卻身份地位,這不過是一群貴族年輕人的遊戲時光,人人都想盡興。為了讓遊戲更有意思,王勃拿起紙筆,寫下一篇題目頗為誇張的文章,幽默地要“討伐”沛王的弟弟,英王李哲,也就是後來成為唐中宗的李顯。他寫下了一篇駢文,文筆發揮正常,娛樂效果甚佳,誇張的題目加上一本正經的內容,既秀了一把自己的文采,又讓沛王十分得意。這篇兩全其美的文章,題目是《檄英王雞文》。
然而,文章到了皇帝李治的桌案前,並未親曆遊戲妙趣的皇帝把王勃當成了標題黨。他的反應可能是這樣的:什麽?檄文!竟敢挑撥兩個皇子的關係,不可饒恕!
本來對王勃有“奇才”評價的皇帝,此時依舊承認他的才華,隻是換了個形容:歪才。
以李治的角度看,這不僅是幾個年輕人的玩笑這麽簡單。皇室的兄弟關係自古以來就因為皇權利益而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皇帝自己的兩個兒子隻是日常遊樂,就被一個小修撰上升到聲討這樣的政治高度,用心何其險惡。因此,對兄弟關係十分看重的高宗親自下旨,不但將王勃趕出了沛王府,還趕出了長安城。
剛剛開篇的仕途,就這樣被大唐的最高領導否決。15歲起就為自己鋪路的王勃,此時內心是無比崩潰的。他在文章《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寫道:“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情可知矣。”
不過年輕就是資本,雖然王勃經曆了一番得到與失去,但依然連20歲都不到,完全還可以從頭再來。
此時王勃見官場暫時是沒有自己的位置了,便去巴蜀一帶遊曆。這裏的景色與長安不同,長安是方正的棋局,這裏是連綿的青山。
王勃在此地流連,再回到棋盤似的長安時,他已是二十出頭的青年。這一次,因為王勃十幾歲時研習過醫學,朋友所在的工作場所又正好缺一名懂醫藥知識的參軍,於是,王勃憑知識的力量,再一次獲得官職。
雖然皇帝當年將他趕出長安,但他的出身和才華還在。如果王勃好好從參軍做起,父親又是官員,未來也不是沒有升職加薪的機會。
然而好景不長,王參軍遇上的一個罪犯,讓他徹底告別了仕途。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王勃會選擇不認識這個叫曹達的人。
03
曹達是一名官奴,地位比平民百姓還低上一等,官府設有專門的機構來管理這些人。曹達因為犯事而逃跑,被王勃看到。也許是生了憐憫之心,王勃將曹達藏了起來。
很快,王勃後悔了,藏匿罪犯是重罪,他這樣做就是在包庇罪犯。為了掩蓋自己的過失,王勃幹脆殺掉曹達,試圖假裝什麽事都沒有發生過。
接著事情敗露,本來隻是藏匿罪犯的王勃,此時成了殺人犯,被判死罪。
這件事的真實性有待推敲,這種先把曹達藏起來,又悔而殺了對方的做法,實在不像是一個飽讀詩書、學醫懂藥之人能做出來的。王勃的人緣一直不好,他的光芒和驕傲很容易刺傷同事們的眼睛,發生這樣的事件,也許是受人陷害。當然,這些都不過是猜測,但可惜,此時的王勃已成了罪人。
這個二十出頭的少年犯了殺人的重罪,本來死刑在即,卻幸運地遇到皇帝大赦天下,這才死裏逃生。
但先別忙著慶賀。每一件事都需要有人承擔後果,王勃被免去了死罪,但父親王福疇因他闖下的禍而不幸被貶。自己的過錯本應自己承擔,現在卻連累了父親,被趕到交趾這個經濟十分落後的地區做縣令。
交趾位於現今廣東到越南一帶,當時的東南沿海與現在的概念相反,經濟文化發展落後,在這樣的地方做官,對本來準備再幹幾年就可順利退休、安度晚年的王福疇來說,是一種身心上的懲罰,王勃越想越慚愧。
勃聞古人有言:明君不能畜無用之臣,慈父不能愛無用之子。何則?以其無益於國而累於家也。嗚呼!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複何麵目以談天下之事哉?所以遲回忍恥而已者,徒以虛死不如立節,苟殞不如成名,悔過儻存於已,為仁不假於物。……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度南海。嗟乎!此皆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
——〔唐〕王勃《上百裏昌言疏》
後來,朝廷還是愛惜王勃才華,準備恢複王勃的職位,再給這個年輕人一次機會。
但是王勃拒絕了。
打擊來得太猛烈,任他驕傲不凡,也承受不起了。他第一次踏入官場,一個不慎被皇帝趕出長安;第二次重返仕途,卻將父親貶到了交趾;第三次……
他不願意,也不敢再承擔什麽後果了。
25歲左右的王勃人生是灰暗的,他一想到父親,心頭就升起萬般愧疚。他能在家中憂愁愧疚,而父親呢,遠在交趾,被海風吹著受罪。思來想去,王勃決定麵對自己的錯誤,他啟程,親自前往交趾探望父親。
此時沒有飛機、輪船,王勃走了一個月左右,才到了南昌。
在這裏,才名遠播的王勃被當時的洪州都督閻伯輿邀請,為眾人帶來了一場直播寫文的文化盛宴。
04
閻都督舉辦宴會有幾個目的:第一,滕王閣重新翻修,得邀請大家參觀;第二,借著參觀的時機,搞一個文人墨客齊聚的文化活動,為重修的滕王閣做一些文化宣傳,也是政績的部分體現;第三,借著文人齊聚的時刻,重點提攜、宣傳一下自己的女婿吳子章。
當然,都督大人不會寫明聚會的意義,隻是風雅地說是一次“筆會”,聽說皇帝誇獎過的奇才也在洪州,當然要熱情邀請,一方麵能顯示他對人才的看重與尊敬,另一方麵也能為他提升宣傳效果。
為了確保女婿能夠在宴會上成為焦點,閻都督設計了一係列的環節:先讓女婿寫一篇關於滕王閣的宣傳文案來,反複修改,力求完美。接著,在宴會上閻大人先不提作序的事,讓大家開開心心喝酒吃菜。酒足飯飽後,他再點出此次聚會的意義,自然而然地提出為滕王閣作序這件事。
閻都督想,在場眾人酒後醺醺然沒有準備,突然讓大家作序,本著文人的性格和當時的狀態,必定要借故推辭,他這樣一輪假意邀請下來,再讓準備好的女婿隆重登場,營造一種臨危受命又不負眾望的氣氛。
女婿吳子章的序文是已經寫好並且經過反複潤色的,必定驚豔四座,一眾文人墨客見吳子章提筆寫下如此序文,必定稱讚他才華不凡。這樣一來,滕王閣,吳子章的序文,還有閻都督自己,必定成為一段佳話中的主人公。
妙哉。
但是都督千算萬算,沒預料到在場的文人中,有個耿直、驕傲,還才華逆天的王勃。
也許是在家憂愁無心出門交際,許久沒有遇見這樣的盛事,一時技癢;也許是酒過三巡,見閻都督請人寫序,眾人都連連請辭,覺得都督大人需要幫助,等到閻都督終於來到自己麵前的時候,王勃趕緊站起來,開心地答應了閻都督的請求,提筆展紙就開始寫。
閻都督傻眼了。
這年輕人太沒眼力見兒了。
他既想看看這愣頭兒青能寫出什麽好文章,又實在生氣他打亂了自己的完美計劃,於是安排侍從:“王勃寫了什麽,你抄過來給我看。”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閻都督:“就這點兒文筆?太沒創意了。”
王勃:“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閻都督:“……似乎不錯。”
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閻都督:“妙絕!果真是個奇才!”
閻都督這個反應,順利將全場的焦點從內定的吳子章處轉向了正在寫文章的王勃。
一時之間,所有人都對王勃正在寫的文章好奇不已,在座的才子看過後,都認為這篇《滕王閣序》文筆絕妙,堪為經典。
這段故事來自唐代文人軼事集合《唐摭言》,另外,《唐才子傳》也記載了這一幕,同樣描寫了王勃激動人心的寫作現場,盡顯他文才風流:“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後來,《滕王閣序》成為當時文人口口相傳的名篇,當年將王勃逐出長安的皇帝李治也讀了。皇帝一麵稱讚,一麵打算將這個才子召回長安為己所用,可沒過多久便得到消息,年輕的王勃身亡了。
當年第一次讀王勃文章就三次感歎“奇才”的李治,聽聞這個消息,再一次發了三聲感歎,卻說的是可惜。
《新唐書·王勃傳》中寫到了王勃的死,他在探望父親後返程渡海時溺水而亡:“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七。”
回看這個少年鮮明熱烈的青春時代,歎他所經曆的坎坷際遇是可惜,歎他因意外而早早離世亦是可惜。有人說他智商高於情商,有人說他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可如果沒有那次溺水的意外,也許他會在接下來的青春時光,於職場中慢慢參透人情世故。
青春隻有一次,縱然天生神童如王勃,也帶著些許的瑕疵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