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中行走的陸遊:得罪小人,非我所願也
陸遊,是南宋時期抗金北伐的代表人物。錢鍾書曾於《宋詩選注》中評價他說:“陸遊的愛國情緒飽和在他的整個生命裏,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裏。他看到一幅馬的畫,碰見幾朵鮮花,聽到一聲雁唳,喝幾杯酒,寫幾行草書,都會惹起報國仇、雪國恥的心事,血液沸騰起來,這股熱潮不但衝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邊界,還泛濫到他的夢境裏去。這也是在旁人的詩集裏找不到的。”
陸遊一生雖然沒有擔任什麽重要官職,卻也有大半年歲在宦海浮沉,一直與“投降派”鬥智鬥勇。從少年起,他的仕途便走得極其坎坷,但一腔熱血包裹著他,讓他總是站在高處,以更大的格局看待問題。如果用同齡人的眼光看待他初入職場的遭遇,那麽他經曆種種後始終如初的為人處世的態度,無疑是非常豁達且值得我們學習的。
01
按照陸遊的身份設定,仕途之路應該很好走才對。畢竟,陸姓一門,不乏大名人。從最早的楚地狂人陸通開始,縱觀曆史,吳越陸家作為江南望族,人才輩出:陸遜,三國時期東吳的“社稷之臣”;陸機,西晉文學家、書法家;陸贄,唐代“王佐之才”,一代賢相……在古代看重家世背景的氛圍中,陸遊的出場可以說是帶著同姓名人光環的。
到了宋代,從陸遊的高祖陸軫開始,山陰陸家這一支也開始世代為官。在世家中成長的陸遊,沒有令大家失望。據《宋史·陸遊傳》記載,陸遊12歲就能寫文章,還因為父親與祖父的官職功績,獲得恩蔭,拿到了九品官職——登仕郎。
12歲就拿到入仕門票的陸遊並沒有因此驕傲自滿,他對讀書之事十分用功,也漸漸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1142年,抗金將領嶽飛身死,16歲的陸遊為此十分難過,但他此時還想不到,那個極力傾軋嶽飛的秦檜,後來也成了他仕途上的大麻煩。
在陸遊的成長過程中,抗金一直是吸引他的主旋律。20歲那年,宋與金的勢力在大散關附近相持不下,陸遊此時身在嘉州,他喜歡詩詞,知道這裏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岑嘉州”曾經待過的地方。他正當英雄少年,向往那種慷慨激昂的壯誌豪情。在看過大散關要塞的作戰地圖後,心中激越,寫下《觀大散關圖有感》。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二十抱此誌,五十猶臞儒。
大散陳倉間,山川鬱盤紆,勁氣鍾義士,可與共壯圖。
坡陀鹹陽城,秦漢之故都,王氣浮夕靄,宮室生春蕪。
安得從王師,汛掃迎皇輿?黃河與函穀,四海通舟車。
士馬發燕趙,布帛來青徐。先當營七廟,次第畫九衢。
偏師縛可汗,傾都觀受俘。上壽大安宮,複如正觀初。
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螘殊。誌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
——〔宋〕陸遊《觀大散關圖有感》
陸遊從小飽受戰亂之苦,早早地就萌生了憂國憂民之心,若是按著正常的發展軌跡,他心懷宏圖壯誌,又有滿腹詩書才華,今後定能在政治之路上大有一番作為。
但是命運的變化說來就來,人生的劇情從來就沒有什麽給定的劇本可走。原本便經曆了頗多不順的陸遊,在29歲這年,按要求參加了鎖廳試。
所謂的鎖廳試,清代文學家袁枚在他的《隨園隨筆·鎖廳》中做了這樣的解釋:“宋現任官應進士試曰鎖廳,言鎖其官廳而往應試也。雖中,止遷官而不與科第,不中則停現任。”
也就是說,鎖廳考試是獲得蔭補的官員子弟們的一場進士考試。雖然參加考試的都是宗室後裔、高官後代,但如果考不過問題也很嚴重:落榜的他們會保不住現在通過恩蔭獲得的官位。
以陸遊此時的才學,鎖廳考試是不難的,他早已是個“身經百戰”的資深考生。這一次考試,他吸取了前幾次失敗的教訓,是有備而來。比起其他職場新人來說,此時的陸遊更像是一個蓄勢待發的成熟大哥哥,實力、經驗、閱曆,這些綜合實力加諸一身,成功在望。
主持此次鎖廳試的主考官陳子茂,是一個十分正直的人,他見到陸遊的答卷後,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於是將陸遊判定為本次鎖廳試的第一名。
02
按照當時考試的規章製度,經過鎖廳試篩選的考生們,還需要參加禮部主辦的省試。通過省試之後,則需要參加皇帝親自擔任主考官的殿試,最終由皇帝來決定各位考生的名次。
在這樣一輪輪考試下來,這些高官後代的恩蔭子弟們便成為天子門生。
有權決定殿試名次的皇帝,一般會參考前兩輪的考試結果。也就是說,陸遊在第一輪鎖廳試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如果他保持這個勢頭,經過省試後進入殿試,將會率先獲得皇帝的重視,這樣正常發揮下來,他的排名一定不會太差。
然而陸遊在信心滿滿參加完省試後,發現自己落榜了。
原來,當時與陸遊一起參加考試的還有秦塤,他是秦檜的孫子。後來陸遊到秦塤的家中去拜訪過他,在《入蜀記》中描寫道:“晚,見秦伯和侍郎。伯和名塤,故相益公檜之孫。延坐畫堂,棟宇閎麗,前臨大池,池外即禦書閣,蓋賜第也。”
那已經是秦檜死去多年後的景象,而他搜刮來的“富麗堂皇”依舊在那裏,更顯得彼時秦檜的財富與勢力是多麽可怕。
權臣秦檜一向要得很多,這一次,他為了讓自己的孫子秦塤獲得榜首,頗費了一番心思。早在第一輪的鎖廳試開始前,秦檜就給主考官陳子茂施壓,暗示他將秦塤判為第一名。
在徇私舞弊上,秦檜做得明目張膽。
他的算盤打得好,按照計劃,秦塤鎖廳試獲得第一名,第二輪的省試主考官是他的自己人,名叫魏師遜,另一位主考官湯思退也可為自己所用,如此一來,秦塤必定也是榜首。等到參加殿試時,秦塤作為前兩輪考試的第一名,必定會讓皇帝刮目相看,最終的狀元之名想必是唾手可得。
但秦檜的計劃在第一輪就出了差錯。鎖廳試的主考官陳子茂剛正不阿,在秦檜的強權威壓下,依然給了陸遊第一名。當然,陳子茂也給秦檜留了些麵子,將第二名給了秦塤。至於秦塤究竟是因為才華還是爺爺的關係才獲得的第二名,就不得而知了。
秦檜得到秦塤屈居第二的消息,一方麵對陳子茂十分不滿,問罪於他;另一方麵也對陸遊這個才華出眾的年輕人頗為忌憚。
別看秦檜如此忌恨陸遊,其實兩人年齡差距很大。在陸遊還隻是個7歲孩童的時候,秦檜早已是權傾朝野的宰相了。但這兩人是天生的敵人,陸遊從少年時起就誌在抗金,而秦檜則是全力主和的投降派第一人。
在省試中,陸遊的成績刺傷了秦檜,令原本就對陸遊不滿的他怒火中燒。
作為職場老油條的秦檜,才不願意給年輕人任何爬到自己頭上的機會。在他的一路升遷中,多的是用盡手段的排擠陷害,不僅朝中的官員們在他的陰謀詭計中受到打壓,很多考試成績好的年輕人,都因秦檜以自身的利益為先,而失去了公平公正的競爭機會。
秦檜,他的存在給很多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上了心寒的一課——社會的不公平現象比比皆是。
這一次,秦檜給自己派係的兩位主考官下了一道命令:不許讓陸遊通過省試。因此,原本省試成績不錯的陸遊,反而被兩位考官撤下了名字,成了被淘汰的人。
鎖廳試的第一名在省試這一輪被淘汰,自然失去了參加殿試的機會。而秦檜的孫子秦塤在爺爺的助力下順利成為省試的第一名,在後來的殿試中,皇帝隻給了他探花的名次。秦檜千算萬算,依舊未能如願,更加深了對陸遊的恨意。
至於秦檜十分在意的狀元身份,則花落張孝祥。他是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考上狀元時才二十出頭,後來因為替已死去的嶽飛申訴冤屈,受到秦檜的壓迫。
03
當然,在朝堂之中發生的這一切事情,與陸遊都暫時無關了。
得知自己被禮部省試淘汰的陸遊是失落的,他去了沈園散心,又遇上了自己過往的情劫——前妻唐琬。於是在心碎情傷的最深處,他寫下了《釵頭鳳·紅酥手》。
生活的磨難有時就是這樣,在人心最脆弱的時候又添重擊。也許後來陸遊得知自己考試不通過的原因,會更覺得人生步履維艱。
就這樣,步入30歲的陸遊經受著人生和仕途中的不公平。他也出自名門世家,也知道這官場的黑暗之處,卻沒想到,竟有人能一手遮天,權力如此之大。
作為一個職場新人,無意間得罪了小人怎麽辦?
作為一個職場新人,無意間得罪了小人,還是個權勢滔天的小人怎麽辦?
對陸遊來說,他隻能充實自己,等待時機。
年少時期的陸遊是激昂奮發的,他在《目昏頗廢觀書以詩記其始時年七十九矣》詩中回顧那個意氣風發的自己,寫道:“少時業詩書,慕古不自量。晨暮間弦誦,左右紛朱黃。積書山崇崇,探義海茫茫。同誌三四人,辯論略相當。落筆輒千言,氣欲吞名場。忽焉六十年,緣鬢久已霜。”
這樣一個對自己滿懷信心的少年,現實中卻經曆坎坷,在秦檜主導的官場之中,寸步難行,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但他並未因此憤世嫉俗,拒絕官場——他從十幾歲起就為了考進朝堂而準備著,自然不能輕言放棄。
早在陸遊29歲參加鎖廳試之前,他已經參加過多次會試,期間的千回百轉,已是艱辛不已。
那時他18歲左右,兩次參加考試,成績卻都不理想。在分析與學習之中,陸遊發現,他的短板來自自身。因為他在學習生涯中一直研習詩文,在經學方麵沒有太多準備。看清了自己失利的原因後,19歲的陸遊開始主攻經學。但剛開始時,陸遊卻因為學習不得法門,對自己有過極其失望的情緒。
就在這期間,陸遊還經曆了與愛妻唐婉的被迫分離,又因父母之命不得不與王氏結婚,兜兜轉轉,心思還是要繼續回到學習上,本已漸入佳境、準備充分的他,偏又遇上父親的離世。陸遊在痛苦之餘繼續備考,並按照當時的規定守孝三年,三年都未能參加科舉。
就這樣,年華匆匆流逝,他靜心學習,默默準備,終於在29歲的鎖廳試中,迎來了人生第一個成功與認可。但很快,他就被秦檜拉入了深淵。
秦檜的肚量甚小,29歲的陸遊考過了自己的孫子,他就讓陸遊在30歲的考試中名落孫山。不僅如此,陸遊也被列進了他的報複名單中。
此時秦檜的黨羽頗多,他的一句話,就能讓陸遊再無入仕之門。
青年時期的陸遊是自信的,但他在無端的失敗中,開始懷疑起自己。29歲之前的他,不懼打擊和失敗,因為他能清楚認識到失敗的原因,從中獲取經驗,讓自己變得更完美。而這一次,失敗對他來說是令人迷茫而消磨意誌的。雖然考試每年都有,但是陸遊還在迷茫中求索,並沒有馬上參加下一次的考試。
他仕途坎坷,但好在還有雲開月明的一天。
忌恨陸遊的秦檜年齡大了。1155年10月,秦檜去世。在《宋史·陸遊傳》的記載中,陸遊的仕途始於秦檜死後:“鎖廳薦送第一,秦檜孫塤適居其次,檜怒,至罪主司。明年,試禮部,主司複置遊前列,檜顯黜之,由是為所嫉。檜死,始赴福州寧德簿,以薦者除敕令所刪定官。”
04
得知一直壓迫自己的人去世了,陸遊卻沒什麽心情去得意。他的格局在於天下與百姓,從他少年發奮讀書考科舉開始,陸遊就是為了站上一個足夠高的高度,為百姓做事,為抗金奉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秦檜死後的這一年開春,秦檜一派的曹泳被貶謫至新州,這讓陸遊想起主戰派的張浚。當年張浚因秦檜的陷害排擠,被貶於湖南。陸遊心中有一絲擔憂,於是借詩抒發,詩的題目是《二月二十四日作》,他在詩中含蓄地發問:“主戰派的張浚何時才能回朝抗金呢?”
棠梨花開社酒濃,南村北村鼓冬冬。且祈麥熟得飽飯,敢說穀賤複傷農。
崖州萬裏竄酷吏,湖南幾時起臥龍?但願諸賢集廊廟,書生窮死勝侯封。
——〔宋〕陸遊《二月二十四日作》
上次參加禮部省試名落孫山後,陸遊回到故鄉山陰,住在雲門山草堂。那時的陸遊在消沉之外,更見到了南宋百姓為了躲避金人而度過的艱難時日,抗金之心愈發堅定。如今沒有了秦檜的壓迫,陸遊的仕途真正開始了。
除了保有年少時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以外,他還在歲月的沉澱中變得成熟。
此時的陸遊已經三十多歲,第一份官職是福州寧德市的主簿,經過慢慢升遷,入京任職。後來宋孝宗繼位,陸遊獲得進士出身,並成為樞密院的編修官。在經曆的宦海沉浮中,他以自己的力量,為抗金做著種種努力。
秦檜給陸遊帶來了許多曲折坎坷,讓他消沉無奈,直到秦檜死後,陸遊方才重見天日。但陸遊為官後並沒有失去本心,借機報複。相反,後來陸遊經過蜀中,早已過了青春歲月的他,遇見了當年鎖廳試中的第二名——秦檜的孫子秦塤。此時的陸遊早已知曉當年的緣由,也知道,正是眼前這位小他十幾歲的年輕人,讓自己當年在省試中被除名,度過了失落萬分的兩年。但他不是秦檜,不屑用排擠陷害的手段對付別人。
時過境遷,那個作惡多端的秦檜已經死去。陸遊到秦塤的家中拜訪他,見到他家當年留下的輝煌,與他平靜地交談,這段經曆也出現在了陸遊的《入蜀記》之中。
很少有人能達到陸遊的心境。那些用心險惡打壓自己之人,與那些被排擠和被針對的年歲,陸遊在著作中也不過是用平和的語氣記錄著。他見秦塤的宅子秀麗宏大,就寫“延坐畫堂,棟宇閎麗”,談到如今秦家在秦檜死後的狀態,就據實寫下。我們能從他的《入蜀記》中得知那時秦塤的近況,也能從陸遊的筆法中,看出他的心胸格局。這樣一番對比下來,更顯得當年秦檜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
煒,秦伯和館客也,言秦氏衰落可念,至屢典質,生產亦薄。問其歲入幾何,曰米十萬斛耳。
——〔宋〕陸遊《入蜀記》
在陸遊為官的數十年中,從曆史記載和同時代的詩文中可以看到,他為抗擊金人的侵略而耗盡心力,就連臨終都不忘寫下一首《示兒》,讓自己的兒子在南宋收複失地,完成抗金大業的那一日,記得告知已身在黃泉之下的他。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宋〕陸遊《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