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之關係(甲)
哲學是一個很古的名詞,有長久的曆史,因此,哲學這個名詞的意義,也就有了很多。大概說起來,哲學有廣狹二義。
就廣義的哲學說,我們人人都有哲學,並且全是哲學家。我們對於宇宙,或是人生,都有我們自己的見解,自己的意見。多數哲學問題,無論哪個人,對之都有他的相當的答案。我們在路上遇著一個人,問他一個哲學上的問題:究竟有上帝沒有?他若說有,他就是有神論者;若說沒有,他就是無神論者;如果他對於有無上帝都懷疑,那麽他就是懷疑論者;他要說他不研究這個問題,他就是存疑論者。這不是各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學嗎?從前有人說:如果打仗,必得先知敵人的軍隊有多少,但是比這個更要緊的,就是先知道敵人的總司令的哲學是什麽,那才不至於上當,打敗仗。如果你交了一個主張楊朱哲學的朋友,那麽他會一天吃喝玩樂,鬧得你不得安寧。至於結婚,更要注意到對方的哲學,才能夠有美滿的結果呢。王陽明的學生有一天到街上去,回來之後,王陽明問他:你看見什麽了?他說:看見滿街上是聖人。照以上所說,也可以說,滿街上都是哲學家了。這是就廣義的哲學說。
若就狹義的哲學說,每一哲學係統有二部分,一部分是斷案或結論,一部分是前提和辯論。就像前麵說的那個人,你問他:你說有上帝,究竟何以見其有?那恐怕他就不知道了。他是隻有斷案,而沒有前提。這是專門哲學家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主張有神論的專門哲學家,不但說上帝有,還得說何以見其有。主張無神論的專門哲學家,不但說沒有,還得說上帝何以見其沒有。
哲學在教育上的功用。照我的意思有四種,分述於後:
1.學哲學可以養成清楚的思想。專門哲學家對於一種問題,有他的答案,並且還有所以達到此答案的前提。學哲學的人看了他的答案和前提,除得到新知識外,還可隨著他推理辯證,思想就可以漸漸地清楚。哲學書總是不容易看的,非看到哪裏,想到哪裏,不能懂得。中國人從前主張咬文嚼字,看哲學書也得咬文嚼字,不過從前偏重於修辭方麵。如果注意到義理方麵,看書咬文嚼字是很有益處的。
2.哲學可以養成懷疑的精神。學哲學的人,可以看出哲學與其他的學問有點不同,就是哲學上有多數的問題,都有相反的答案。如對於上帝的存在問題,就有許多的答案,全都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我們常讀哲學書,可以減少我們武斷和盲從的習慣。我並不是說一定沒有絕對的真理。如我們作一命題,與真實相合,那命題就是真理,真理有成立的可能。不過我們所作之命題究竟是不是與真理相合,很難決定而已。但是有人說:如果人持著懷疑態度,對於無論什麽事情,都不能辦了。但是不一定如此。我們不一定對於一個理論有了宗教般的信仰,然後再來實行它。
3.學哲學可以養成容忍的態度。哲學裏麵的派別很多,而且每派對於他的主張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我們對於事物研究了一番之後,雖可自有主張,但也不能說別人的學說完全不對,一概可以抹殺。世上的悲劇,有許多是由於人之無容忍態度造成的。像西洋的宗教戰爭是也。我們應當知道宇宙是多方麵的,不是一方麵的,人因其觀點不同,故所見亦異。人人都有容忍的態度,才易互相調和,不易有什麽衝突:民治主義的精神也在此,少數服從多數之理由也在此。
4.學哲學可以養成廣大的眼界。哲學的對象是宇宙的全體。由宇宙的觀點看起來,所謂人世間,可以說小到不可言喻了。有一故事說:美國有一個飛行家,坐著飛機飛出了地心引力以外去了,看見了一個神仙,他就問:某城在什麽地方?那神仙說:不知道。他又問:美國在什麽地方?神仙答:沒有聽說過。他又問:亞美利加洲在什麽地方?神仙說:也不知道。又問:地球在什麽地方?神仙也說:不知道。最後他問:太陽係在什麽地方?神仙說:等著我給你查一查。就拿一張圖,看見有一個小點,旁邊寫著太陽係三字,才知道太陽係在宇宙中也不過是一小點,何況小而又小的某城呢。從宇宙的觀點看,人世間的成敗禍福,皆無可注意的。能有這種眼界者,即如《莊子》上所說:“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如果人人能夠如此,世界上爭權奪利的悲劇,或者可以少演幾次吧!有人說:如果人人都照這種觀點看起來,恐怕人類就沒有了,沒有人類,或者還許更好,也未可知。不過按一方麵說,我們要有這種眼界,不但可以做事,而且更能做事。如果未曾在台上講演過的人,初次上台講演,恐怕有錯誤的地方,但是愈怕有錯,錯處更多。如人做事恐怕失敗,但是愈怕失敗,他是愈失敗。如他能視成功、失敗為無關重要,他的成功的希望,還可更大一點。
(選自《三鬆堂全集·第十一卷》,1970年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十一卷又名《哲學文集(上)》,收錄了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哲學史補》及1948年前的其他單篇哲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