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的故鄉是書本
——《課外名著》係列總序
這是一套為初中生和高中生們選編的文學類課外閱讀叢書。是為他們,不,同學們,是為開闊和豐富你們的課外閱讀視野而做的一件事情。
你們一升到高二,便開始分科了。有的同學歸入了文科班,有的同學歸入了理科班。
但是你們啊,且莫以為這套叢書僅隻是為文科班同學選編的,對理科班同學並沒有什麽實際的意義。
不,我想建議理科班的高中同學,或雖還在讀初中,但已確定了以後的理科誌向的同學,在不至於影響理科成績的前提之下,也是不妨讀一讀的。
因為,高考雖有文理之分,人卻不應一生按高考的區別而活著。也就是說,人不分男女,不論所獲是理科學位還是文科學位,多少有一些文學的修養,定比沒有要可愛。何況,文學中不隻文學,還有其他“營養”種種。正如糧食裏不隻澱粉,還包含有別的維生素。
一個有讀書習慣的人,是善於將安安靜靜的閱讀時光當成一種享受的,會覺得比飽餐美食更是一種享受,會覺得比“泡吧”或沉湎於網絡聊天室不能自拔更是一種享受。
有此體會的人,與他人是不太一樣的。
他深諳生命有時多麽需要孤獨一下的道理。那時他以書為伴,一卷在手,仿佛與良師益友避開了喧鬧,傾心相談。自然,須是值得一讀的書。
而這一種享受,是要從學生時代便有所領悟的,正如好習慣是自小養成的。
同學們,我曾為你們寫過一篇短文——《讀是一種幸福》。
這套叢書將教你們體味個中幸福。
據我所知,同類叢書,遼寧教育出版社曾出版過一套,是由王蒙和劉心武兩位作家主編。高中之小說部分,還收錄了我的《同學》一文。所以出版社誠邀我做編委並請我寫序時,我是很遲疑的。及至詳閱了他們寄來的目錄,我不再顧慮什麽,表示評委可做,序也願意寫。因為兩套書的篇目是很不一樣的。多出一種同類書,也好。文科的,已買了前一套叢書的,家裏經濟條件寬裕的同學,不妨再買這一套,相比較地閱讀,閱讀視野不是就擴大了一倍嗎。家裏經濟條件拮據的同學,也是可以向買了的同學借讀的呀。我十分尊重愛書的人其書必珍的心理。但我是提倡一人有書,朋友可讀的。隻要借書的人愛護書,有借有還就行。我曾多次到中學和大學去與同學們座談。同學們往往提出這樣的要求:給我們列一份讀書單吧!而我每覺茫然、恓惶,甚至慚愧。那是我根本列不出來的。在書店裏,我置身於書的海洋,連自己也常感顧此失彼。我甚至認為,那樣的一份書單,已非今日之某一人所能開列。現在好了,湖南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們為同學們選編成了這一套叢書。
這一套叢書是他們專門集中了幾位優秀編輯的力量,辛辛苦苦工作了兩三個月才確定篇目的。目錄中有幾篇及作者,對我也是陌生的。
我沒從書中發現林語堂的名字和他的文章。林語堂的文章是我所喜愛的。我將建議編者們務必補選一二篇。但願同學們也會喜歡他的文章。我是初中生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也沒從任何人口中聽說過林語堂、徐誌摩、梁遇春、沈從文、張愛玲。那時,國內是不出版他們的書的,連圖書館裏也沒有。現在,同學們不但能讀到他們的書,以後上了大學,還能在課上一起與老師分析之,欣賞之。同學們所了解的中國文學,相對於我們那一代是完整的,而非殘缺的。同學們是幸運的。
人類的文字之運用於文學的寫作實踐,是最符合人性的實踐,也是最能揭示人性之豐富細膩的內容的。文學使文字不朽。高爾基說:“書籍包含著我們的先人,以及我們同代人的靈魂,書籍似乎就是人們在全世界範圍內對本身事業的談論,就是人類心靈關於生活的記載。”而一位羅馬皇帝的臨終遺言則是:“我最初的故鄉是書本。”同學們,為自己擁有那一“故鄉”而讀這一套書吧!盡管我們都不會愚蠢地夢想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