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製度
官僚製度的發展和軍隊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因為這些部門的設立和發展是為了實現類似的政治思想原則和係統化行動的。大選帝侯廢除了地方領地,並嚐試逐步通過中央集權取代地方自治。這為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激進改革提供了可能,並使其成為一種大的趨勢。普魯士王國將分散的領土連成一片,中央統一管理,並由國王謹慎控製。國王的命令由一班政府人員執行,這班政府人員職位特殊,受過訓練,行事無情而高效,並隻對國王負責。
腓特烈大帝正是在這套體係下長大的。他拓展並完善了這套體係,並且保持了它的基本框架。腓特烈·威廉一世傾向於為每個大莊園保留一位業主,通過農業和行政手段,讓農民不斷勞作,榨取更多的地租。腓特烈大帝在保持高效率的行政優勢的前提下,將國內單一的官僚製度、對外關係、軍隊聯係起來,由他本人掌握三者的決策權。沒有腓特烈大帝的決策,官僚製度就是一台巧妙的機器,但隻是一台機器。
這台機器在施泰因主政的1786年至1806年間逐漸倒下。與其討論如何重建機器,不如思考如何在一個向軍國主義轉型的國度裏,重塑(正如腓特烈大帝曾經的做法)一個高效的公共服務決策機構,確保國家的民事和軍事力量不受王朝意外和變遷的影響。人們經常會不自覺地忘記,在專製主義的君主政體中,天才的君主給自己王國帶來的害處與揮霍、**或昏庸的暴君一樣,沉重而不可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