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是最失敗的教育
“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父母認為暴力才是教育的鐵則。這種情況在厭學家庭尤其突出,而且往往會形成惡性循環。因為厭學而引來父母打罵教育,然後孩子以更極端的方式厭學的例子舉不勝舉。
尤其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暴力行為無疑會助長孩子的叛逆。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對周遭的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的時候,叛逆的心理往往使孩子誤入歧途,改寫孩子的一生。
陳晨,今年 15歲,是一名普通中學的初中二年級孩子,平時成績中等。
因陳晨的父母很早離異,陳晨小時候與外婆和小姨一起生活,到初中時才開始和母親一起生活。母親再婚,繼父對陳晨的要求比較嚴格,經常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責罰她。陳晨對這個後來的爸爸一直耿耿於懷,不願意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媽媽對她說:“你怎麽這麽不懂事,後爸也是為你好啊。要不你回你自己的爸爸那裏去!”
陳晨終於忍受不住,說:“走就走,誰稀罕留在這啊?”
陳晨媽說:“你自己不好好學習還怪別人?”情急之下狠狠地打了她。
陳晨哭著離家出走,至今也沒有消息。陳晨媽天天以淚洗麵,後悔當初打了孩子。
其實,陳晨從小學開始,各科成績就很一般。進入初中以後,由於生活環境的變化,加上父母的持續責罰,就有了厭學情緒。
初一下學期,一個鄰居姐姐告訴她現在外出打工很賺錢,而且外麵的世界很大,比這小地方好多了。從此,陳晨更加無心學習,成天想著到外麵去找份工作好賺錢養活自己,脫離這個鬱悶的家庭。由於平時缺乏交流,媽媽並不知道陳晨心裏的想法,所以才有了前麵提到的陳晨離家出走行為。
無獨有偶。在曾經的網絡新聞中,一個15歲女孩原本成績優異,後來因為父親時常暴力施教,漸漸產生厭學情緒,成績下滑,老師也批評她,最後她甚至和老師打起來。
更糟糕的是,後來女孩選擇了輟學打工,看到街邊有女子站街招客,她學了起來,後來被警方抓獲,當民警拍照取證時,女孩竟對著鏡頭擺起了“V”字。
老師和家長的暴力行為會直接傷害到孩子的心靈,因此教育孩子要懂得科學的方法和方式,切勿盲目地判斷,錯誤地處置。麵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打罵再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寫道:“打罵孩子的方式絕不可能讓孩子健康成長,隻能讓他的心理扭曲。一個心理殘疾的人,遠比一個生理殘疾的人更糟糕,而且多一層可怕。”
很多時候,打罵不僅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還會造成更嚴重的問題。據調查,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往往都與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有關。
望子成龍的父母,往往很難接受孩子的厭學心理。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想法“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我動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打他”“不打咋辦”“說了不聽就得打”,當然,一時衝動的家長也會這樣做。如此一來,孩子就會在厭學的情緒中越陷越深,甚至叛逆離家,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
這裏有一個關於棍棒教育的調查實錄,可以從中聆聽家長和孩子的心聲:
問題:您的孩子不學習你會打罵他們嗎?
A:我家孩子,就是不聽話,回家從來不知道自覺學習,你打他一次,他記幾天,然後又什麽都忘了,可怎麽辦?
B:哎,你說這孩子不知道學習能怎麽辦?我其實也不想總打他,可是真不知道有什麽辦法了。
C:我也就是恨鐵不成鋼,現在家家都一個孩子,誰舍得總打他啊,可還指望他以後有個什麽出息呢。
D:我和她說不通啊,這孩子越大理越多,而且還是一個女孩子,我也不能動手打她,隻能罵她幾句出出氣了。
E:其實我也知道打罵根本沒有什麽用,可是真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
問題:如果你的爸爸媽媽因為你不學習而打罵你,你會怎麽想?
A:我也知道父母是為了我好,可我都這麽大人了,他們這麽對我根本沒把我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我當然會抗議了。
B:我就是不喜歡學習,我以後想彈鋼琴,可是他們總逼著我學習,打我我也要彈鋼琴。
C:以前總挨打,我想好了,再打我我就離家出走。
D:他們到底把我當成是他們的兒子不?有話不能好好說啊,其實我也挺理解他們的,可是他們這麽做我就能心服口服了嗎?
E:每次考試我都不敢把成績單拿回家,我爸看到了非扒了我的皮不可。可是我也努力了就是考不好,我的心理壓力其實也挺大的。
……
從上麵的調查中,不難看出家長對孩子的愛和期望。家長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那就是希望能幫孩子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積極性。但是,對於孩子而言,他們需要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希望得到平等的對待。
所以,對待有厭學情緒的孩子,家長和老師要給予更多的關愛,首先要平等地對待他們,不能用大人的權威和暴力來強行壓製,讓他們感覺到最大的善意和尊重。
作為家長,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習慣,在學習上和孩子成為朋友,讓孩子學會正確看待學習和成績,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作為家長,盡量不要把自己的負麵情緒帶入孩子的教育中,孩子並不是你情緒的垃圾桶,他們不需要承受你的壞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