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 與他人
人性的弱點
不過難道你覺得世界上有一種
叫作壞人的人嗎?那種像用模子刻
出來一樣的壞人,這世上當然是沒
有的。平時大家都是好人,至少都
是普通人。但是到了緊要關頭,那
些人會突然變成壞人,所以才可怕。
所以我們才不能掉以輕心。
夏目漱石
《心》
人啊,隻要是在自己不為難的
程度裏,都會盡可能地善待他人。
夏目漱石
《三四郎》
別人不會輕易傷害到自己了,
從這一點來看,自己確實變強了,
但從無法輕易對別人出手這點來
看,又明顯比以前弱了。
夏目漱石
《我是貓》
人的評價就像我的瞳孔一樣,
會隨著時間和場合變化。我的瞳孔
隻是變大變小而已,可人類的評價
真是能徹底顛倒過來。顛倒也沒什
麽影響。任何事物都有兩麵,都有
兩端。隻看兩端,對同一事物產生
黑白顛倒的變化,這就是人類的機
變之處。
夏目漱石
《我是貓》
你無法不暴露自己的弱點而自
他人處獲益,同樣地,也無法不暴
露自己的弱點而使他人受益。
夏目漱石
《片段》
所謂可愛動人,
是一種能夠以弱勝強的
溫柔武器。
夏目漱石
《虞美人草》
嘲笑,這是一種多麽耀眼的行
為。這群同齡人所展露的少年特有
的殘酷笑容,在我看來就像是折射
在一叢茂密植被上的陽光,是那樣
耀眼。
三島由紀夫
《金閣寺》
青年,是可憐的一個群體。他
們在火一般的行動和灰一般的無力
之間徘徊不定,對哪方麵都不滿意。
他們有時認為自己什麽都能行,有
時又認為自己什麽都不行。這麽一
來,唯有吃飯睡覺才是他們的強項。
三島由紀夫
《鹿鳴館》
老好人最像的是天上的神。第
一適合對其講述歡喜,第二適合與
之傾訴不幸,第三是可有可無。
芥川龍之介
《侏儒警語》
撒謊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數時
間裏我們甚至都不能對自己誠實。
那是因為人們太脆弱了所以才撒
謊,甚至是對自己撒謊。有時隻有
借助謊言才能訴說真實。
芥川龍之介
《羅生門》
在人的心中,有兩種相互矛盾
的感情。毋庸置疑,看到他人的不
幸,任何人都不會不同情。然而,
一旦不幸者奮力擺脫困境,卻又會
莫名地感到悵然若失。說得誇張一
些,甚至會希望那個人再次陷入不
幸之中。於是, 雖然並非主動,
卻在不知不覺中對那人生出一種
敵意來。
芥川龍之介
《鼻子》
所謂沒有秘密,隻是天堂或地
獄的故事,人世間是絕對沒有這等
事的。你說對恩田沒有秘密,你就
不是作為一個人存在,也就不是個
活人了。
川端康成
《湖》
但是人是很奇怪的:他不尊重
某些人,粗野地評價他們,痛罵他
們生活空虛、穿戴奢華,然而如果
這些人討厭他,那麽這還會刺痛他
的心。
果戈理
《死魂靈》
我為什麽竟如此討厭孩子
呢?—其實,說到底,都因為我
是一個嚴重的個人主義者的緣故,
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隻顧自個兒的自
娛自樂的人,是一個隻顧個人利益
的人。我自己有的錢,隻想為自己
的利益而使用。在這之前我是相當
極端地實踐著個人主義這一套的。
對於親兄弟我也是冷淡的。交友甚
為稀少。有人說我性情孤僻,追求
遠離塵世,性喜獨居,其實我的個
人主義是其主要原因。我的個人主
義對骨肉之情、親友關係一切都置
之不顧,無動於衷。正因為如此,
我害怕自己和他人產生不愉快的事
情,盡力蝸居,盡量不露麵地隻身
獨處。即使在看到我愛他人之時,
我也不曾有一回忘掉“自我”。
穀崎潤一郎
《做了父親之後》
等這孩子懂事時,我大概已經
老了,又說不定早就死了。那時這
孩子或許會怨恨雙親讓他受苦,他
自己明明沒有要求過,卻被帶到這
個痛苦的人世間。但那時,請你這
樣告訴他:我也是一樣的,我也沒
有要求過,但他卻出生在這個痛苦
的人世間,讓父母受苦,我們彼此
彼此。
岡本加乃子
《食魔》
一瞬間的躊躇,往往能使一個
人完全改變後來的生活方式。這一
瞬間,大概就像一張白紙明顯的折
縫那樣,躊躇就一定會把人生包裹
起來,原來的紙麵變成了紙裏,並
且不會再次露於紙麵上了。
三島由紀夫
《春雪》
人們相互蔑視,又相互奉承;
人們各自希望自己高於別人,又各
自匍匐在別人麵前。
馬可·奧勒留
《沉思錄》
每個人愛自己都超過愛所有其
他人,但他重視別人關於他自己的
意見,卻更甚於重視自己關於自己
的意見。
馬可·奧勒留
《沉思錄》
您對別人的自尊心可以掄起斧
子去砍,別人用針戳您一下,您就
叫起來了。
亞曆山大·仲馬
《基督山伯爵》
所有人都是部分按照自己的思
想,部分按照別人的思想來生活和
行動的。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
思想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按照別人
的思想生活,這就構成了人與人之
間的一個重要區別。
列夫·托爾斯泰
《複活》
沒有人滿足於自己的財富,但
是任何人都對自己的智慧感到滿意。
列夫·托爾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你常常去責備他人,即使你不
了解他們。但是關於自身,你雖然
知道自己做出過很多卑鄙的勾當,
卻忽視了它們。
列夫·托爾斯泰
《日記》
任何一個壞蛋,如果他去尋找
的話,總能找到一個在某個方麵比
自己更差的壞蛋,因此,他也總能
找到引以為傲和自滿自足的借口。
列夫·托爾斯泰
《克萊采奏鳴曲》
一般來說,別人遭遇的不幸,
總會有讓旁觀者感到開心的東西,
無論您是誰,都不會是例外。
陀思妥耶夫斯基
《群魔》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甚至是
惡人,也比我們通常斷定的要更天
真、更純樸。我們自己也是這樣。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馬佐夫兄弟》
讓兒子站到自己的父親麵前,
在經過思考之後問他父親:“父親,
告訴我,為了什麽我應該愛你?父
親, 向我證明, 為什麽我應該愛
你?”如果這位父親能夠回答他,
並且向他證明,那這確確實實是一
個正常的家庭,它不依靠神秘的偏
見而存在,而是建立在理性的、自
洽的、嚴格合乎人道的基礎之上。
反之,如果父親不能證明,那麽這
個家庭就終結了:他不再是兒子的
父親,兒子獲得了自由,並且有權
將父親看作陌路人,甚至可以將父
親看作敵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馬佐夫兄弟》
不是任何一個人
都值得在乎,
這是一條極好的行為準則。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少年》
現在他恰好突然回憶起一件過
去的事情, 從前有人問他:“ 為什
麽你如此痛恨那個人?”當時,他
如小醜一般的無恥本性突然發作,
回答道:“原因就是他確實沒對我
做過什麽,但是我對他做過一件極
其無恥的事,我剛一做完,就立刻
因此而痛恨他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馬佐夫兄弟》
在你好運之時,你會有許多朋
友;而烏雲密布時,你將獨自一人。
塞萬提斯
《堂·吉訶德》
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
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亞瑟·叔本華
《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
在青年時代,朋友和同道者身
上的一切都是親切的、可以理解的。
誌趣相異的人表達的每一種想法、
傳遞的每一個眼神都和自己格格不
入,都是毫無道理的。
但是現在,突然間,他在異己
者的思想中經常發現幾十年前他珍
惜重視的東西,而格格不入的東西
卻以無法理解的方式出現在朋友的
想法和言語之中。
“這大概是因為我在世上生活
得太久了。”莫斯托夫斯科伊心想。
格羅斯曼
《生活與命運》
生活是無邊無際的、浮滿各種
漂流物的、變幻無常的、暴力的,
但總是一片澄澈而湛藍的海。
三島由紀夫
《愛的饑渴》
自己被打敗了,便巴不得且卑
劣地想見到那還在頑抗的也倒下去。
阿爾貝·加繆
《加繆手記》
我們很少信任比我們好的人,
寧肯避免與他們來往。相反,我們
常對與我們相似、和我們有著共同
弱點的人吐露心跡。我們並不希望
改掉弱點,隻是希望得到憐憫與鼓勵。
阿爾貝·加繆
《局外人》
想要快樂,
我們一定不能太關注別人。
阿爾貝·加繆
《局外人》
人與人之間,
最痛心的事莫過於
在你認為理應獲得
善意和友誼的地方,
卻遭受了煩擾和損害。
拉伯雷
《巨人傳》
給您自己安排一出小小的喜劇
吧,跟熟人談談自己,對他們講述
您的痛苦、您的歡樂或者您的事。
您會看到他們先是裝作感興趣,然
後漠不關心,接著感到厭煩,假如
女主人沒能找到禮貌的方法打斷
您,他們就會抓住各種借口離開。
巴爾紮克
《幽穀百合》
有一些唯利是圖的人,在親戚
朋友有求時,從不肯做出一點兒善
舉,反而願意滿足陌生人的要求,
因為那可以獲得一些自戀的回報;
他們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幾乎沒什麽
感情,卻對疏遠的泛泛之交保持善
意,又對其中最疏遠的最為和善。
巴爾紮克
《高老頭》
群體從沒有渴求過真理, 他
們會遠離那些同他們的品位完全不
符的證據,如果謬論對他們有吸引
力,他們更加傾向於被奉若神明的
謬論,凡是能給他們帶來幻覺的,
都可以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
是試圖摧毀他們的幻覺的,都會成
為他們的犧牲品。
古斯塔夫·勒龐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
隔壁的一家放著留聲機,對麵侍弄
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
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
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隻覺
得他們吵鬧。
魯迅
《小雜感》
小市民總愛聽人們的醜聞,尤
其是有些熟識的人的醜聞。
魯迅
《論“人言可畏”》
世上有這樣一些人,為了獲得
那些甚至與他們毫不相幹的謎底,
卻願意花上比做十件好事更多的
錢、耗費更多時間、經曆更多麻煩,
他們這麽做是無償的,隻是為了自
己的快樂,除了自己的好奇心得到
滿足,再沒有其他報酬。他們會跟
著一個男人或女人整整一天,他們
會在街角、小巷口一盯幾個小時,
不管是深夜、寒冷或雨天;他們會
賄賂跑腿的搬運工;他們會灌醉出
租馬車夫和男仆、收買女仆、唆使
搬運工做偽證。為什麽?沒有理由。
維克多? 雨果
《悲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