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圍爐論古案 中國人的文憑情結

中國古代和現代一樣,特別注重學曆。

在明朝,秀才考中舉人後,一般還會努力去考進士。進士們見麵,當不談公事的時候,他們首先就會聊起出身這個話題,類似於現在問畢業學校和學曆。舉人是沒有資格或不太好意思去湊進士們的聚會的,即使這個舉人的官位很高也無濟於事,這就類似現在開口問學曆,他是北大,我是清華,你看一說我是財院畢業的,我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中國人重文憑,重學曆,不是明朝才有的,其實早已有之,至少隋唐時期就有例子。

有個叫薛元超的,唐高宗時期的中書令,也就是宰相。他頗具才幹和才華。有一回唐高宗說:有了薛元超在中書機構,其他人也就多餘了。唐高宗離開長安去洛陽,還特意留薛元超在長安輔佐太子。

這麽一個位極人臣的事業成功者,卻常常心懷不足,有一回對左右說:“哎,雖說我榮華富貴,卻有三樁遺憾。第一,雖然做宰相,卻不是進士出身;第二,老婆不是貴族出身;第三,不能參與編寫國史。”三大遺憾中,把不是由進士出身擺在第一位。因為薛元超在朝當官是承襲父親勳位而來的,也就是說,薛丞相是頂職上來的,不是考上來的。所以薛元超對自己不能由科舉出身而耿耿於懷。學曆在當時天下人的心目中可謂重矣。

做大臣的如此,甚至連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有這種心理。隋朝開創了中國科舉取士的局麵,將其擺到了很高的位置。隋煬帝有一次對大臣們說:“我的學識才華,不比你們差,哪怕參加科舉考試,也能奪第一名,也是應該做天子的。”瞧瞧這語氣,似乎不拿到進士這張文憑,連做皇帝都名不正言不順。

有人問孟子,百裏奚是通過養牛做奴仆的手段認識秦穆公的嗎?孟子很生氣,說:百裏奚靠的是真知灼見打動秦穆公,他那樣的人怎麽會通過那樣的手段去結識秦穆公呢?

這百裏奚號稱是羊皮大夫,是在放羊的時候被秦穆公發現的。孟夫子的迂腐,其實是他對英雄來路清白的執著。當你還是一個窮小子的時候,沒人對你那些雜碎感興趣,但當你成為英雄時則不然,那些陳年往事你不記得,自然有人幫你記得,因為這些事情已經具備新聞價值和娛樂價值。

但是,英雄何必問出身,可是總有些人想不明白這些事,現在老總們都開始忙著修改學曆,好像要把自己的過去摸清楚一樣。

不過,這也有挺多的客觀現實,比如現在“出身資曆”也有新講究。在一些用人單位的招聘中,當他們發現應聘者最高學曆都差不多的時候,還要查一查他們“第一學曆”、“第二學曆”是否是名校畢業,以此來作為篩選簡曆的依據。當“高學曆+名校”的組合成為一道門檻,並成為一項政績,甚至成為一項特定標準,我們周圍許多有意無意被認為正常的事情差不多每天都在上演。上級領導來下麵一家單位檢查工作,該單位領導陪同領導來到各部門視察時,指著一位工作人員向領導不無得意地介紹說:“這是我們花大力氣引進的博士,北大的”,上級領導立馬走上前去,臉上露著難得一見的笑容,跟他握手的時間都比其他人多了十幾秒;單位有學習培訓或者對外交流的機會,通常都讓某位畢業於重點大學的博士參加,麵對眾人對其工作能力和業績的私底下的質疑,領導在一次公開場合說:“這有利於在兄弟單位麵前樹立我們人才隊伍的良好形象,派一個普通的專科生去,誰服你?”

就算是名人,有時也不得不忍受低學曆歧視。一些公共知識分子,雖然他們滿腹經綸,但苦於沒有高學曆,沒有在核心期刊上發表過所謂的論文,雖然也可以偶爾一次兩次進高校演講或講座,要在高校長期執掌教鞭卻很難。知名作家、公共知識分子許知遠在一次電視訪談中,主持人問他:“您這麽有想法,為什麽不去大學任教,傳播您的思想?”對此,許知遠一臉無奈地說:“因為我不是博士呀!”

正是有了這種需求,所以,市麵上現在搞假學曆的人不少,而且前幾年已經到了泛濫的地步,大橋,樓道,各種能寫上字的白牆上,都被他們噴上了“辦證”兩個字。

對於製作假證的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等法律規定,將視情節處以10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製、剝奪政治權利或者治安拘留和罰款的處罰。

而那些為了學曆辦假證的人呢?

從唐朝開始,唐太宗就狠狠的處理過這些學曆造假的人,流放,甚至是死刑。

現在呢,為了徹底整治官員假學曆,各國采取必要的司法手段。國外近年來對於公職人員虛假學曆也是“零容忍”。葡萄牙政府對該國總理采用虛假學曆一事展開刑事調查;韓國也大規模徹查公務員文憑,各大媒體連篇累牘揭露名人學曆造假真相;美國政府有關部門也加大了監管力度,開始文憑打假行動,通過開通官方文憑鑒定網站,將6900所經過正規途徑鑒定的教育機構名稱一一羅列出來,希望可以幫助雇主擦亮眼睛。

幸運的是,我國在這方麵也邁出了重要一步。2010年3月印發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幹準則》已明文規定:禁止以不正當手段獲取榮譽、職稱、學曆學位等利益。

其實,不僅僅是黨員,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應當禁止以不正當手段獲取虛假學曆。《國家中長期人才規劃綱要》提出,要創新人才評價發現機製,“建立起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發現機製。完善人才評價標準,克服唯學曆、唯論文傾向。”人才鑒定,最終要的是最佳人崗匹配,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隻圖形式而忘了其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