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腥風血雨話宮延》(代序)

韶華

我不是一個曆史知識很豐富的人,從來也沒有想過要當曆史學家。1989年夏天,暑氣逼人,寫小說不成,我想從曆史上尋找一些東西,便自上古到清末,係統地讀了些史書。使我吃驚的是,在位帝王不得善終者竟然那麽多!我便有意識地做了個“死於非命的曆代帝王比例表”。統計表分四欄:

一、紀元:自公元xx年至xx年,

二、在位帝王:x朝自xx帝至xx帝,共x代在位帝,亡於x朝;

三、該朝在位帝王平均享年(生卒年月不詳者未計);

四、非正常死亡帝王數及其在該朝帝王中所占的比例。

這幾項統計,頭兩項前人做過,屬於普及知識範疇,但後兩項,就我所接觸的史書,尚未見過。最後我列了一個總表,數字所表明的結果,就很令人吃驚了(因為夏商史料不全、不準,我是從西周開始統計的):

從公元前1134年到公元1911年,共3045年;

從西周武王到清朝溥儀,共84代王朝,882個在位帝;

在位帝平均享年41.7歲;

在882個在位帝王中,有288個不得善終(被殺死,縊死,餓死,毒死),占在位帝王32.6%。

也就是說,100個在位的帝王中,有30多個不得善終。其中有4個王朝百分之百的帝王被殺,有25個王朝50%以上帝王被殺。帝王的平均壽命四十來歲,可以說是短命的。在被殺帝王中,有18個未成年帝王,占被殺帝王的7.4%,那更是短命鬼了。帝王是權力的最高象征,掌握著舉國的生殺大權,這麽多在位帝王被殺,就不能不令人想一想有關權力的一些問題了。

令人深思的還有:這些被殺帝王中,按我們習慣認識的常理,應該是被農民起義軍所殺。可是統計表明,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宮廷政變的奪權鬥爭中,互相殘殺而死的。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崇禎皇帝,是在李自成殺進北京時,上吊自殺的。所以,我在“總表”的“附記”中說了一句:“被農民起義軍殺死的極少,其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序。”這又為我們認識曆史提供了一個思路。

總表還有一個附表,即把在位30年,活到50歲以上的皇帝,也列了一個表,按我掌握的資料,在曆史上可以說寥若晨星。一共不到30個。我列了20個,並在一條小注中做了說明:從此表可以看出:凡是開國的,治國的,對人民實行“仁政”,重視文化的朝代,延續的時間比較長,帝王平均享年多,被殺的少;凡是繼位的,反複爭權奪位的,荒**無道的,壓迫人民特別殘酷的帝王,統治時間都比較短,被殺的帝王比例大,帝王大多是短命鬼。這似乎是一種規律性。

這個“死於非命的曆代帝王比例表”,我沒想到發表,隻是作為自己認識曆史,思索權位的一個資料,有時也和二三友好,作為談話的題目。過了一年多,又和一位文學界朋友談及此表。他建議我編一種套書。我本來有許多小說要寫,可是,我覺得此事很有意義,自己也有興趣,即組織幾位又是史學家又是作家的朋友(即閆德榮、吳夢起、郎享伯、孫寶鏞同誌,後來又加進周剛、白沙、孔軍同誌),著手編寫,又過了一年多,書編成了,就是這四卷。

編寫之前,我和這幾位同誌曾經商量了幾個問題:

第一是讀者對象問題。此書是作為史料寫,還是作為文學作品寫?我們認為,對象應該是最廣大的普通讀者,讓他們通過此書了解曆史和思索曆史;不是為史學家提供資料——他們掌握有比我們還多的資料。要特別注重可讀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力爭達到雅俗共賞。

第二是文學性和曆史真實的關係問題。第一要符合曆史真實,但必須有文學性,有可讀性。我們遵循的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即大事,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要符合曆史真實;小事,即情節和細節可以運用文學描寫手段。或者叫做“以史為骨,以文為肉”。這是用文學手段寫作曆史題材作品的共同規律。

第三是選材問題,即多和少的關係問題。列朝列代的宮廷鬥爭,留下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我們隻能選擇具有典型性和有特色的故事來寫。如果悉數收錄,那是百八十卷也寫不盡的。

第四是篇幅問題,即大和小的關係問題。每個帝王,每段曆史上的這類故事,都可以寫成一部中篇、長篇小說,或者多集電視連續劇,如果盡情地這麽寫開了去,這不是本書所能做到的。所以,我們規定每個入選的故事,寫五千至一萬字。每卷三四十個故事,約25萬到30萬字。

第五是求全和不全的關係問題。在三千年曆史八十四代王朝中,280多個帝王被殺,數不清的王子、皇妃、重臣被害,而我們隻選擇幾十個故事,顯然不足以囊括曆史。為補缺遺,我們在每卷後麵列了一個附表,或可從中約略窺見全貌。

第六是書名問題。大家為這四卷套書商量了一個總書名為:

《腥風血雨話宮廷》,四卷分別為:

第一卷《死於非命的帝王們》,主要寫曆代帝王為奪取江山、為鞏固自己的權力,殺來殺去的故事,特別是內部宮廷政變中的自相殘殺,是極其殘酷的。本書第一卷的附表中,有18個未成年皇帝被殺,有的隻當了一天皇帝,就送了小命,可見內部的奪權鬥爭是多麽激烈!

第二卷《死於非命的王子們》。權力這個東西是極其敏感的,曆代王朝都是如此。平常矛盾還隱蔽著,每當要立太子時,即權力的轉移時刻,矛盾便激化起來。要保這個太子登基和要推那個太子繼位的各個派係,互相間便爭得不可開交,大多以陰謀或血刃相見。因為他們權力的“運行機製”是世襲,是皇帝指定“接班人”,立長立庶,有老規矩,但各種因素,又不能盡行老規矩,或是由於實際威脅,或是由於猜忌多疑,於是便父殺子,子殺父,兄殺弟,弟殺兄,宮廷便籠罩在刀光血影之中。要說明的是:皇帝們的王子太多,不可勝記,其中被殺者數目不準,也無法像對在位帝王一樣列出比例,後麵的附表,隻能由斑見豹。

第三卷《死於非命的皇妃們》。我國古代女人本來是不參政的,但皇妃們一旦置身於權力的漩渦中,和立太子、當太後聯係起來,也就卷入了權力鬥爭,有的成了犧牲品,有的“比男人更凶殘”,如呂後就是。也是因為皇帝們的皇妃太多,被殺者難以列表,更算不出比例(如果算出來一定是個很可怕的數字!)但我們還是列了個“曆代皇妃非正常死亡情況表”。

第四卷《死於非命的重臣們》。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稍不小心,皇帝老兒就要你腦袋的。況且不少重臣為了自己的利益,也參預了奪權鬥爭,被殺頭、賜死的難以勝記。冤假錯案不少,作惡多端該死者也不少。這一卷主要寫他們的故事。

編就這四卷書,掩卷深思:權力這個東西像張魔椅,都想坐上去;坐上去為了保住它,什麽道德、良心、父子之情、夫妻之義,全化煙化灰了,其殘忍程度有時比對異國敵人都凶。還覺得可悲的是:這些帝王們自己也讀史的,殷鑒不遠,但那魔椅總是驅使他們去重複這曆史,這裏有什麽不可抗拒的規律嗎?

電視連續劇《唐明皇》——這個曾經造成“開元盛世”的李隆基也曾殺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廢了幾個皇後,殺人者被殺者都沒有好結果,悲哉!

這套書先是四位作家寫作,後來又增加了三位。文章的風格基本上是統一的。但也不免有些差別。我想,在一套書中,不求統一風格也好,若總是一個調子,會引起讀者的“審美疲勞”。換換口味,可能更有興味。

我是懷著濃厚興趣提議編這套書的,和幾位作家一起做了“總設計”,由我和亞方同誌任主編,鮑光滿同誌參與了大量資料核查工作。

在我製作第一卷那份附表的時候,曾經請教作家、清史研究家淩力同誌和本書的另幾位作者,為我做了校訂,在這裏表示感謝。

1993. 7. 28,於江蘇省儀征化纖工業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