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伴虎 忠良被誅——昆錯

漢高祖劉邦在與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中,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封了不少功巨為王為侯,如韓信、彭越等,也承認了一些項羽封的王,這就出現了漢初存在一些強大的不是由劉家的人受封的王,稱為異姓王。異姓王的存在,對劉家的天下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所以劉邦想了很多辦法,用了很多殘忍的手段,逐漸地鏟除了這些異姓王。韓信的覆滅,就是一例。但是劉邦覺得,異姓的人與自己不同心,不能為王,本家的人,卻可以為王,同心協力地保護劉家的天下。因此,劉邦封了不少自己的家人為王,並且製定了“非劉姓不王”的政策。諸王的土地占去了西漢帝國的大半。並且,這些同姓王並不像劉邦想像的那樣,可以成為天子的輔助力量,反而成了社會動亂的根源。為了鏟除這些禍根,西漢王朝付出了重大的代價,作出了重大的犧牲。晃錯就是為此而獻出自己生命的一個人。

晃錯是穎川(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人,生活在漢文帝、景帝的時代。高祖劉邦死後,長子劉盈繼位,稱為惠帝。惠帝在位七年就死了,他的母親呂太後專政十幾年,企圖為呂家奪取劉家的天下,陰謀被高祖的幾個大臣擊敗。這樣,高祖的另一個兒子劉恒當了皇帝,他就是文帝。晃錯年輕時曾經學習申不害、商鞍等人的法家理論。後來,因為他的文章寫得好,學識淵博,在朝廷中當上一個名為太常掌故的官,負責祭祀、禮樂製度等等。文帝的時代,經過“秦火”之後,研究《尚書》的人已經很少。但《尚書》是夏商周幾個朝代治理國家的重要文獻,對曆代的統治者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所以文帝想找一些懂得《尚書》的人。他們打聽到濟南有一個叫伏生的人,對《尚書》造詣頗深。但這個人是秦代的博士,到文帝時代已經九十多歲了,不可能請他到宮中來了。文帝就命令太常派一個人去跟他學《尚書》,太常就派晃錯去了。學成歸來,文帝先讓他當太子的舍人,然後又提為門大夫,再提為博士。

晃錯給文帝上書,向他說明太子聰明過人,技藝超群,但在統治國家的“術數”即方法和謀略方麵還有所不足,應該選擇一位懂得治國“術數”的人來輔導太子。文帝看了晃錯的上書很高興,覺得他就能勝任這個任務。於是,又提他為太子家令,差不多相當於太子家的總管。太子全家人都很喜歡晃錯,把他叫做“智囊”。

那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開始為害中原。晃錯又給文帝上書,分析匈奴與中原各自的長處和短處以及製服匈奴的策略。這些策略很受文帝的賞識。

為了加強和鞏固邊防,他又上書提出了鼓勵內地人口移居邊疆,用以加強邊防的的建議,叫做“徙民實邊”。他認為這樣既可以使內地的人民不必遠去邊疆屯戍,邊疆的人民也可以過上安寧的生活。文帝采納了他的意見,鼓勵內地的人移居邊疆,並確實起到了減少屯戍、節省經費的作用。他又建議國家出錢為實邊的人民修築房屋,使他們安心長期居住在邊疆,並對他們進行一定的軍事訓練。他的這些建議,對減少匈奴為害,鞏固邊防起了一定的作用。

有一次,文帝命令大臣們給他提出各種建議,他要從中選拔一些懂得國家大體,又能“直言極諫”的人,也就是有意見就能講,對皇帝的差錯也敢於極力諫止的人。這種建議,被稱為對策。當時有一百多位大臣提出了自己的對策。但文帝認為,還得屬晃錯的對策最好。

“什麽叫做‘直言極諫’呢?”晃錯在自己的對策中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直言極諫,就要敢於糾正陛下的失誤,就要敢於指出陛下的過錯。要能夠表揚陛下的美德,讚頌陛下的功績。要讓陛下在內部沒有錯誤的行為,在外麵沒有不好的名聲。”他還舉出了很多古代的例證.然後,他急轉直下,矛頭果然衝著皇帝去了:“陛下很聰明,有道德.可是,陛下已經當了十六年皇帝了,不見國民富裕起來,盜賊不見減少,邊境也不太安寧,這是為什麽呢?因為陛下沒有能夠親身聽取群臣的各種意見。大臣們都是陛下選拔上來的,可是他們卻不能經常地見到陛下。光陰在無情地流逝,卻一直見不到陛下治理天下的功德,臣暗地裏替陛下可惜。”

晃錯向文帝提出的建議很多,像實邊建議這樣被采納的並不多。這次他的對策是夠尖刻的了,文帝聽了心裏也不大是滋味。但這是他要求人家講的,所以也不好真動肝火。並且,他覺得晃錯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讓他當了中大夫。這是一種相當於皇帝的顧問的官職。

曆來的皇帝,很少有能真正容得臣下的激烈批評的。晃錯的對策,語言是夠刻薄的了,但文帝不敢發火,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當時皇帝的權威並沒有像秦始皇時代那樣完全樹立起來。我們前麵講過,高祖時代封了大量的同姓王。有的王土地跨有幾個郡,他們的政權機構相當龐大,有的不亞於中央政府。皇帝也奈何他們不得。而全國王侯的封地就占去了一大半,皇帝的權威樹立不起來,就不奇怪了。

晃錯對這種情況很焦急,他覺得這樣下去肯定會發生危機。所以他又向文帝提出了削弱諸侯和修改法令的建議。他連續三十幾次上書提出這個建議,但文帝都沒有理會。對他的這些建議,太子劉啟倒是很讚成。

吳王澳(bi)就是這些同姓王中勢力較大的一個。他是高祖劉邦的侄子。當年,他曾隨高祖打敗謀反的NR(qing)布有功,被封為吳王,領有三郡五十三城。這時,他的勢力更加強大。諸侯王與中央政府的主要聯係,就是每年定期到首都進貢並朝拜天子。但是吳王卻借口自己有病不來朝拜。文帝派人調查,發現他是裝病。這時,晃錯多次上書對文帝講:“吳王的作法有些太過分了。這樣下去必有隱患,希望陛下利用這個機會削去他的一部分封地。”文帝不但沒有接受晃錯的建議,反而賞賜給吳王手杖,表示對他的寬容。所以,吳王就更加驕橫了。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死了,太子劉啟繼承帝位,後世稱為景帝。景帝任晃錯為內史,掌管首都地區的治理。由於在景帝當太子的時候,就同他有特殊的關係,所以,景帝繼位以後,對自己的老師晃錯的話還是很尊重的。景帝對晃錯的信任,甚至超過了官位最高的九卿。讓他主持修改了許多法律條令。皇帝的信任,特別是晃錯曆來主張削弱諸侯的勢力,引起了一些人的忌妒、不滿和不安。就說郎中袁盎吧,他本來也是讚成削弱諸侯勢力的,但他卻與晃錯不和。晃錯坐在屋裏的時候,他決不進屋。同樣,他在屋中的時候,晃錯也不肯進。這樣,兩個人竟沒有在一起說過話。後來晃錯揭發袁盎曾經接受吳王的禮物,袁盎被免官回家,成為百姓。但袁盎與垂相申屠嘉關係密切,而申屠嘉是極力反對削弱諸侯的,對晃錯恨之入骨。

有一天剛剛上朝,承相申屠嘉就向景帝奏了一本:“臣請陛下下令廷尉誅晃錯!”

景帝一愣。他知道申屠嘉對他重用晃錯大有意見,但想不到申屠嘉竟要一下子置晃錯於死地。就間:“為什麽?"

“晃錯擅自把宗廟的牆鑿穿,給自己的內史府另開出一個門來。這是對先帝先祖的大不敬。罪當誅!”

原來,內史府距離皇家的宗廟很近,中間隻隔著一條矮牆。這條矮牆並不是宗廟的正式的院牆,隻是圍住了宗廟的外麵的空地。但它也擋住了內史府的出口。於是,晃錯就在這矮牆上開了一道門,作為內史府的出口。想不到申屠嘉竟以這件事為由,對晃錯大興間罪之師。幸好在申屠嘉要奏本之前,有人把這個消息透露給晃錯。晃錯已經向景帝做了解釋.所以景帝聽了申屠嘉的話以後,很快就答複他說:

“那隻是宗廟園地的圍牆,不是大牆,這不能算犯法。”一句話就把這個事給搪過去了。如果不是晃錯事先做了工作,那麽當朝上有人揭發晃錯破壞宗廟的時候,那可是真有被認定為死罪的可能的,說不定晃錯的腦袋就真的保不住了。

申屠嘉本以為這次抓住了晃錯的一個大把柄,一定可以置他於死地,不想皇帝一句話就給他堵回來了,氣得他四肢顫抖。他咬牙切齒地對同他一樣反對晃錯的長史說:“我應該先斬了他,然後再奏。我認為,這一奏肯定成功。想不到耽誤事了!"申屠嘉一氣之下,大病一場,醫治無效,竟被氣死了。

通過這件事,朝臣們看出來景帝對晃錯是非常信任的,是能夠給他撐腰的,因此對他也不敢不另眼相看.景帝對他更加信任,並把他提升為禦史大夫,是地位僅次於垂相的朝廷重要官員。

晃錯從申屠嘉這件事中,看出來了他自己的危險處境,但他沒有退縮.這時的諸侯王更加有恃無恐,不把天子放在眼裏。晃錯對景帝說:

“當年,高帝剛剛平定天下的時候,兄弟的數量並不太多,孩子們也都還年輕。在這種情況下,高帝封了很多同姓王。齊王受封七十二城,楚王受封四十城,吳王受封五十餘城。僅這三個王,差不多就封去了天下的一半。現在,他們不服從天子,自己說了算。前幾年,吳王裝病不來朝,這本來應該死罪,可是先帝卻寬恕了他,還賞賜給他手杖.先帝對他夠寬厚的了,可是他卻不思悔改,現在更加不服從天子了。”

“他們的驕悠,聯也看出來了。”景帝滿臉的無可奈何。

“問題是,他們不會就此為止,而是會愈演愈烈。吳王利用吳國優越的自然條件,有銅礦可以鑄錢,靠大海可以煮鹽.他可以充分發展他自己的力量.他還收留了很多逃亡的罪犯,顯然是要謀反。”

“等一等再看,也許會好一些吧?"景帝畢竟年輕,把事情看得太簡單了。

“顯然,削弱他們,他們會反;不削弱他們,他們也會反。現在就下手,他們可能很快就反,這樣,禍害可能小一些;拖延下去,他們可能反得晚一些,但那樣危害更大。請陛下看準時機。”景帝對晃錯的分析,半信半疑。

漢景帝二年,趙王劉遂犯了法,晃錯力諫,被景帝削去了原封給他的常山郡。膠西王劉昂出賣官爵被揭發,被削去了六個縣。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冬天,楚王來朝。晃錯覺得這是一個削除他的好機會,向景帝奏道:“楚王劉戊,在去年為太後服喪期間,行為不軌,與人通奸,實為不赦之罪,請陛下誅之。”王侯們的**是“正常”的事,但在為帝後或父母服喪期間,從法律上講是絕對不允許的。

景帝有點手軟,赦免了他的死罪,但削去封地中的東海郡。晃錯還不斷地建議削去吳王的封地。景帝讓大臣們討論一下。當時正是晃錯得勢的時候,群臣當中很少有人敢於反對。但這時,景帝又啟用了曾被太後免官的竇嬰,並任命他為大將軍。竇嬰堅決反對削弱諸侯的力量。不僅如此,在他的建議下,景帝又把袁盎重新起用。這兩個人都對晃錯有著很深的個人成見。‘晃錯不顧這些,繼續建議景帝對諸侯采取強硬措施,諸侯便把攻擊的目標集中到晃錯的身上。

晃錯的建議多數被景帝采納,但朝廷內部的環境卻對晃錯非常不利。他越是堅持要削弱諸侯,便樹敵越多。支持他同情他的人,也都替他捏著一把汗。

這時,晃錯的父親從家鄉穎川急急忙忙趕到京城,找到晃錯,對他說:“皇帝剛剛繼位三年,讓你幫助他管理國家大事。可是你卻一意侵犯諸侯的利益,難道你不知道諸侯都是皇帝的本家?人家是骨肉至親,你怎能疏遠人家的關係?你這樣作明明要招致人家的怨恨。你為什麽要這樣幹哪!"

“父親,您說的道理我都懂。”晃錯很深情地對父親說:“可是,如果我不這樣做,天子的權威就樹立不起來,劉家的天下就不會鞏固。我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尊天子安宗廟這個根本的目的。”

“劉家是安穩了,可是我們晃家卻危險了廣晃錯的父親看勸不動兒子,就說:“我不能陪你了!我不忍心看著我們全家受到你的株連啊!"回去後,就喝毒藥自殺了。

不久,吳楚等七個諸侯國,果然聯合反漢,並且以“誅晃錯”作為口號。

景帝覺得,晃錯的預見果然應驗了。便把晃錯等人找來,商量鎮壓七國叛亂的計策。景帝說:“是不是讓大將軍竇嬰率軍出擊為好?”

晃錯覺得竇嬰不可靠,就說:“此次出兵,宜一舉而定全局.臣以為陛下英明,又是民心所向,如能親自出征,定能馬到成功。而臣則在京為陛下操辦軍糧,使陛下無後顧之憂.”

竇嬰提議說:“是不是把袁盎也找來一起商量?他曾在吳王手下當過相,對吳國的內情是比較了解的。”景帝覺得有道理,就下令把袁盎召來。

景帝問袁盎:“足下曾給吳王當過垂相,一定了解吳國的情況。現在吳國叛亂,足下的意見怎樣解決?’’

“這是小事一件,不必憂愁。”袁盎表現得很有把握。

“吳國有銅礦可以鑄錢,有海灘可以曬鹽,又招集了不少豪傑。他年紀又很大,老奸巨滑。他要是不考慮得很周到,是不能幹這件事的,怎能說不用愁呢?”景帝不知袁盎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

袁盎說:“吳國是有銅鹽之利,可是他招集不到什麽豪傑。如果真有豪傑,隻能幫助他不謀反。他招集到的都是些無賴子弟,鑄錢的人也都是些奸商。這些人湊到一起,所以才會謀反。”

晃錯覺得袁盎說得挺有道理,就說:“袁先生說得很對.”

景帝問:“足下的計策,到底是什麽樣子?"

“請讓陛下左右的人都下去。”其他的人都退下殿去,隻剩下景帝、袁盎和晃錯。

“我的計策,除了陛下,任何人不能知道。”晃錯聽了,知道是在讓他也回避,便憤憤地退了下去。

“陛下,吳楚等國曾經給陛下上書,說明他們造反的理由.當年高皇帝封子弟為王,每人都分給他們一定的土地。可是現在賊臣晃錯卻一點一點地奪去諸侯的土地,這才使他們不得不反。所以,吳楚等七國的口號是共誅晃錯,恢複封地。隻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可以罷兵。所以,現在的計策,隻有斬晃錯,並派使節把這一消息通知七國。這樣,陛下就可以兵不血刃而平定七國之亂。”

景帝聽了,默然無語。等了好長時間才說:“難道是要我用犧牲一個人的辦法去向天下表示歉意?’’

“請陛下好好考慮一下。臣以為隻有如此,才能息兵。”

可恨這位年輕的皇帝,全不念多年的師生之情,·全不念晃錯一心為了保全他的天下,忘記了袁盎與晃錯之間的私仇,竟讓袁盎的幾句胡言亂語給迷惑住了!難怪後世有人說“伴君如伴虎”!景帝經過一番考慮,竟然接受了袁盎的建議。他任命袁盎為太常,是一種掌管宗廟祭祀和選試博士的官。景帝還秘密地派袁盎到七國去通知斬晃錯的決定。

十天後,晃錯照常上朝。景帝一坐穩,馬上有人奏道:“吳王叛逆,危害宗廟,天下應該共同誅之。”危害宗廟,就是危害皇帝的政權。“然而,禦使大夫晃錯卻說,出兵上百萬,群臣均不可信任,讓陛下親自出征,由他坐守京師。晃錯不頌揚陛下的功德,卻要離間君臣關係,還準備把陛下的土地送給吳國。晃錯不講君臣之禮,大逆不道,應該腰斬,父母妻子兄弟不論老少,都應一律處死!”

晃錯對形勢的突然變化十分吃驚。這些人把叛亂的責任強加到他的頭上,還造謠說他要給吳國土地,真是無恥透頂。他相信景帝是不會相信這一派胡言亂語的。他哪裏知道,景帝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幻想殺了晃錯吳楚等國會自動退兵,早已在暗中與袁盎等人設好了圈套。晃錯看著景帝,以為他一定會否決這些無稽之談的,他萬萬沒有想到,景帝口中隻吐出了一個字:“可!”

還沒等晃錯反應過來,就上來一些兵士,要扒去晃錯的朝服。因為受死刑的人是不能穿朝服的。景帝製止道:“就讓他朝服受刑吧!’’這就是景帝對自己的一位無比忠貞的大臣的一點恩賜。就這樣,不允許他申辯,晃錯就被拉出去腰斬了。他的全家也都跟著受難。他父親的預言不幸應驗了.

晃錯遇難後,在前線反擊吳楚軍的校尉鄧先回京,向景帝察報軍事問題。景帝問鄧先:“吳楚軍聽說晃錯被誅,已經罷兵了吧?”

鄧先搖搖頭說:“吳王反漢,已經準備了二十多年。因為削地而動怒,要求誅晃錯,這隻是他們表麵上的名義。他們要的是漢家的江山,並不是晃錯。隻是,這件事發生以後,我擔心不再有人敢講話了。”

“這是為什麽?”景帝問他。

“晃錯對陛下是忠誠的。他看到了諸侯強大,難以控製,會危害宗廟,危害漢家的天下,所以才建議削去諸侯的封地。這是使天子不失天下,是使江山永固的大好事情。可是,他的計劃剛剛開始實行,就遭受到殺身大禍。這樣做,在朝廷內部,使忠臣不再敢講話;在外部,又給那些諸侯報了私仇。我覺得陛下這樣做,實在是不可取的.”

景帝長歎一聲,說道: 初將軍說得對呀!我也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