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述情的兩個基本功

如同情緒管理一樣,述情也有基本功,並且有兩項。如果沒有練好這兩項基本功,要麽該述情的時候原來的語言風格又出來作怪,要麽述情出來的語言並不準確,也就達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要想成為一個述情高手,必須從這兩項基本功開始練起。

基本功一:分清是不是事實

在《愛的能力》的課堂上,會有大量的現場練習。學員們練習述情的時候,我會把大家分成兩人一組進行。練習中我會告訴大家,如果你的搭檔向你述情時,你發現你聽了對方的述情感覺很不舒服,請你舉手告訴我,因為那多數是因為搭檔的述情不準確。可能是你的搭檔說的並不是事實,或者不夠客觀。

在夫妻的對話當中,很多內容不是事實,是夫妻們常犯的毛病,這直接就會導致對方的反對,因為對方感覺你誇大了事實,或扭曲了事實,會激起對方反駁你的欲望。

一對夫妻在對話,老婆說:“結婚這麽多年,我們總是過年的時候回你家!”

老公馬上反駁:“剛結婚時不是有幾年在你們家過的年嗎?怎麽能說是‘總是’?”

老婆說:“反正去你們家多!”

老公說:“那你也不能說‘總是’啊!”

老婆的話馬上引起了老公的不滿,因為老公感覺老婆在誇大事實,兩人討論的焦點已經從回誰家過年更多,變成了老婆說話的方式上,本來老婆很有主動權的一個話題,卻因為自己說的不是事實,變成了老公對自己語言不準確的一個攻擊。

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發生,這都源自我們有時說話不夠客觀,所以才引起一些對方的反駁。

有一年春節,我去朋友家裏做客,夫妻倆見到我之後,想跟我探討一下夫妻關係的經營之道。有一段時間我們聊到了關於他們倆在家誰做飯的事情。

老婆說:“他,從來都不進廚房!”

老公馬上反駁:“是從來嗎?你這個沒良心的!”

看,又是因為老婆說話中用了一個“從來”,老公就發起了反擊,因為說老公從來沒有進過廚房明顯是不客觀的,所以不但沒有起到較好的效果,也引起了老公對她說話嚴謹程度上的反駁。

述情的第一個基本功,就是說話要客觀,說出來的話基本都要是事實,而不是用“從來、總是、一直”等詞來以偏概全。因為這樣容易引起雙方的分歧,或引起對方的不滿,進而使矛盾升級。

可什麽是事實呢?

這是一個很多人看似明白,其實並不一定明白的問題。

事實往往是一個動作、一個聲音、一個場景、一段經曆等客觀存在,或者是可以具體衡量的,比如經過的時間、錢的數量等,或者是經過驗證的別人內心的想法或感受。

在課堂上,我經常舉起右手做招手狀,請大家說出自己看到的事實是什麽。

我聽到的答案經常是這些:

“叫人。”

“叫出租車。”

“打招呼。”

其實,這些都不是事實,都是大家對“我的右手舉起來在動”這個動作的自我演繹,都是大家腦子裏演繹出來的,不是事實。

當然,為了上課,我舉起手來的用意是做例子,而當時的事實是“我的右手舉起來,手指在上下擺動”,是一個動作。

事實往往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判斷或想象,那些“招手,叫出租車,打招呼”都是大家的主觀想象,不是事實。當然,如果我站在馬路邊做招手狀,來了一輛出租車,我坐上去走了,那“叫出租車”就是事實了。雖然開始時隻是你的假設,但我上了出租車這個事實已經驗證了你的假設是準確的。

現在你可以做一個練習,來感受一下事實和假設的區別。

假設你現在坐在屋裏看書,忽然聽到窗外傳來“嘣”的一聲響。

你隻是聽到響聲,並沒有看到具體是什麽在響。如果你馬上認為是放炮的聲音,或者車胎爆了,或者是打槍的聲音,其實都隻是你的假設。

事實就是窗外傳來“嘣”的一聲響。

這就是述情的基本功,能夠分清事實是什麽,然後在述情的時候,說出的話裏用事實,而不是自己的主觀想象和假設。

這需要經常練習,練習的方法倒也簡單,就是當你嚐試對一件事情做出描述時,就問自己,我說的是事實嗎?

比如:

回想一下上一次跟你的愛人擁抱,距離現在有多長時間了?

用“天”為單位來形容,比如七天,這是一個事實。

用“小時”為單位來形容,比如十二小時,這是一個事實。

但用含糊的詞,比如“很久”就不夠客觀了,容易引起分歧,所以在述情時盡量用準確的詞,而不是“很久、總是、從來、一直”等絕對化或含糊的詞,這樣才不容易引起對方反駁,因為你說的是客觀事實,無從反駁。

一些人之所以說話時常常使用“從來、一直、總是”等絕對化的詞語,則是因為想要通過這些絕對化的詞語為自己的語言加力,就像有些人說話不自覺地提高嗓門一樣,是為了強調。這樣的原因是內在有太多無力感,總擔心自己的話語不受重視,所以不自覺地會強調。其實,強調之後的語言才不容易被重視,因為別人覺得事實被誇大了。

說話時盡量進行清晰的描述,不把自己的想象當成客觀事實來說,盡量說出具體的衡量單位,既可以使得述情有較好的效果,也是在麵對自己內在的無力感。在表達的同時,也是在與內在無力感在一起的過程。

表達是有療愈功能的,很多人在接受谘詢時會有這樣的感覺,僅僅是向谘詢師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那些感受就變弱了,因為表達的過程就是跟那些感覺在一起的過程。在述說事實時,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出自己的無力感,但克製住自己不去強調,這本身就是努力地在與自己的無力感在一起,是對無力感的穿越。

事實有時還包括你過往的經曆,當你對對方做的一件事情有情緒時,對方可能會覺得你不該有這些情緒,但如果對方了解到你曾經有過一些痛苦經曆與這些事情有關,就容易理解你。所以,這個時候表達出來這些過去的經曆,也是很有必要的,就像我告訴我愛人我兒時去外婆家後被父母反複問的經曆一樣。

下一次,當你向愛人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如果你意識到這種感覺與你兒時某些經曆感覺類似,如果時間和場合合適,試著說出感受的同時,把這些經曆也說出來,看看是不是更容易被愛人理解。

基本功二:準確描述感受

述情作為一種溝通上的能力,其最大的特點是不講對錯,隻講自己的感受。所以,在述情時,你必須能覺察到自己的感受並準確地說出,才會有較好的效果。

如果你沒有感覺到自己內在的感受,就可能會付諸行動或講對錯,而不是述情。如果感覺到了內在的感受,但說的時候說得不準確,並沒有把內在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述情的效果往往也不好。

比如有的人描述自己內在感受時隻會用“不舒服”一詞,生氣了說“不舒服”,委屈了也說“不舒服”,傷心了還說“不舒服”。

如果跟陌生人這樣說,別人偶爾聽到一兩次這個人說“不舒服”,還不會覺得有什麽問題。

但如果跟愛人之間溝通,也全部是用“不舒服”,給愛人的感覺就是這個人一天到晚地“不舒服”。跟這樣的人相處,愛人可真的就“不舒服”了。

所以,述情時要遵循一個原則:關係越遠,用詞“顆粒度”越粗;關係越近,用詞“顆粒度”越細。

對於關係遠的人來說,別人並不怎麽在乎你的具體感受,說聲“不舒服”,已經是一定程度的打開內心表達感受了。而對於關係近的人,特別是愛人,朝夕相處,必須要用詞“顆粒度”細,也就是更精確。比如要說“委屈、傷心、尷尬、羞愧、內疚”等這樣的詞,而不是“不舒服”等。

“顆粒度”粗的情緒詞:心情好、舒服、不舒服、難過、不開心等。

以下情緒詞匯,都是相對精確的情緒詞匯,屬於“顆粒度”細的情緒詞:

高興、自豪、開心、自信、感激、快樂、愉悅、溫暖、喜悅、愉快、幸福、滿足、欣慰、愜意、愛、喜歡、感動、興奮、充實、平靜、放鬆、溫暖、踏實、祥和;

傷心、尷尬、擔心、焦慮、害怕、緊張、沮喪、迷茫、恐懼、內疚、失落、無助、無奈、失望、絕望、傷感、心寒、苦悶、疲憊、悲傷、憤怒、生氣、恨、厭惡、厭煩、驚訝、困惑、孤獨、寂寞、鬱悶、羞愧、遺憾、嫉妒、後悔、自責、無力、挫敗、心疼、委屈、討厭、心煩、壓抑、憋屈、羞恥、害羞、恥辱、屈辱、心痛、震驚、空虛、無聊,等等。

述情的幾個注意事項:

1.越述情問題越多

在實際的運用中,一些剛開始試著使用述情的人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自己不述情還好,一旦述情,感情中的問題反而多了起來。

比如曾有女學員這樣說:“以前我心裏有什麽不好的感受我不說,我男朋友沒覺得我有什麽,現在我試著述情,他反而覺得我怎麽那麽多情緒。”

其實,這個女學員的問題並不出在述情上,而是出在情緒管理上。她的情緒管理能力差,內心敏感,以前不述情時男朋友並不知道她心裏有這麽多情緒,現在述情了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脆弱和敏感。看似述情出了問題,實際是需要先練習情緒管理,管理不了的情緒再述情,需要述情的時間就沒有那麽多了。

這也是為什麽“情緒管理”這種能力排在“述情”的前麵的原因,情緒管理能力好的人,經常不會起太多負麵情緒,需要述情的時候就會相應的少。內心各種痛苦的情緒多的人,如果述情,對方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事多、矯情;如果不述情,自己難受,怎麽都不行,所以先要做的還是情緒管理。

具體到前麵說的那位女學員,實際上她以前不表達,呈現給男友的並不是真實的自己,如果述情了男友就不喜歡她了,那男友以前喜歡的也不是真實的她,而是她扮演的她。這能否長久,還真不好說。

2.述情後對方沒有變化

實踐中還會有人問:“為什麽我述情後,對方還是會那樣做?”

比如:

有學員因為嫌妻子嘮叨,就跟妻子述情,結果發現妻子還是嘮叨。

述情不是控製術,更不是咒語,不會自己述情之後,對方馬上就變化了。述情隻是在感情的關係裏最合適的溝通方式,比指責、抱怨、冷暴力都要更有利於感情關係。

述情可以促進對方對自己的理解,有時候對方會做出調整,但不會每次都是你一述情對方就都會調整,因為對方也有他自己的需要、欲望、情緒、脆弱、性格等。如果你一述情,對方就調整,那等於對方完全圍著你的感受在生活,對方就完全沒有了自己,會感覺很壓抑,也根本做不到。

不過,雖然述情後對方不一定會調整,但在對方的內心,比起指責、抱怨、冷戰等,述情帶給對方的感受肯定要好得多。

3.失語期

很多學員在課後的練習期間,還經常會出現一個“失語期”。說是“失語期”,當然不是得了失語症一樣說不出話來了。而是當大家想要說一句話時,會思考一下這句話用述情應該怎麽說,組織一下語言,畢竟很多人以往都是更習慣講對錯,現在需要講感受,肯定需要刻意地切換一下,所以,需要思考幾秒鍾才能說出來,就好像是不會說話了一樣。

但這個情況一般也就持續兩三周而已,過了這一周期,述情就變得非常自然了,往往能在第一時間就說出來。不過,有沒有失語期的出現,倒是可以衡量一個人有沒有用心在練習述情,因為用心練習述情的人,基本都會出現失語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