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虛擬的世界,真實的人生
自從科幻小說誕生以來,就和驚悚有千絲萬縷的聯係。號稱第一篇科幻小說的《弗蘭肯斯坦》,如果不強調它的科幻屬性,就可以歸入驚悚小說的範疇。恐怖文學大師斯蒂芬·金寫的許多小說中帶有科幻的元素,但據說他並不認為自己寫的小說是科幻小說,而稱之為高技術驚悚。我想,高技術驚悚這個概念,對王迪菲的這一篇《最終身份》來說,應該是一個恰當的定位。
故事有十萬餘字,不算太長,情節卻曲折複雜,一波三折,頗有獨到之處,結合了數個角度來探討虛擬世界這個話題。
虛擬世界的概念,古來有之,隻不過在古代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多以夢境來進行描述。南柯一夢這個古典故事,就具備了虛擬世界的形態。戰國時代的哲學家莊子,則夢見自己變成蝴蝶,醒來後有了“莊生夢蝶,還是蝶夢莊生”的感慨,這感慨中,也就帶上了對現實世界的懷疑,懷疑自己是不是活在一個虛擬世界裏。古人隻能靠做夢,今人則有腦科學和計算機技術來助推,也就有了更多的現實可能。
腦科學在不斷發展,科學家對於人腦的了解越來越深,雖然細節仍舊曖昧不清,但可以看到大致的輪廓。腦機接口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讓人可以直接通過大腦來操控簡單機械。這兩方麵的進展,讓虛擬世界逐漸從幻想走向現實。我相信,如果技術的發展不被打斷,那麽終有一天,類似於電影黑客帝國的情景可以出現:人和電腦相連,在虛擬世界中活動。到了那個地步,再向前一步,其實連身體都可以省去,徹底變成“缸中之腦”。
王迪菲的這篇小說並沒有走到缸中之腦的地步,而是采用了人可以在虛擬世界中生活這個假設。甚至反過來提出一個設想:既然擁有大腦的人可以進入到計算機的世界,那麽計算機世界中的一段複雜程序,是否也可以進入到人的大腦,從而實現從數字世界到物理世界的飛躍呢?我不想透露王迪菲小說中的答案,就說一點自己個人的看法。記憶和自我意識侵入到另一個體,在穿越小說中很常見,好萊塢電影中也有類似的點子,例如《萬能鑰匙》《逃出絕命鎮》,我自己曾經寫過一篇《移魂有術》,也很類似。從物理的真實性來說,要讓一個大腦產生一個虛假的記憶並不太難,但是要讓一個人的大腦裝滿另一個人的各種記憶,這種可能實在太小了,大約和我們發現一種超越光速的旅行方式一樣不靠譜。然而科幻的魅力,部分就在於並不需要絕對遵循物理世界的真實,可以進行適度的虛構和想象。想象意識的入侵或者交換,並不是科幻的專利,如何對虛構和想象進行解釋,才是科幻和奇幻玄幻的分野。王迪菲以科學和邏輯的方式對此進行解釋,是一篇貨真價實的科幻小說,其中體現出他深厚的知識儲備。
知識儲備對於科幻小說作者來說,多多益善。互聯網時代,知識不需要通過小卡片的方式來積累,在網上一搜,都能應付得過去。對於非科研的知識應用而言,知識儲備的關鍵,在於知識的係統化。如果把知識當作一座寶山,互聯網的作用,就是把寶山堆在了用戶麵前,知識係統則是一把鑰匙,可以隨時進入寶山之中找到。知識係統不可能通過搜索而來,必然要內建於人的大腦之中,非經年累月的積累而不能得。寫作科幻小說,尤其是長篇,涉及的元素很多。短篇小說尚且可以依靠一個點子,一個想法靈光一現而來,長篇就沒有這樣的好運,而必須是多種元素的綜合。作者的邏輯思維是否清晰,知識儲備是否豐厚,在長篇小說的架構和發展中,都會向讀者展露得一清二楚。
如這篇小小的序言開頭所說,這是一篇帶有驚悚屬性的小說,其中一些內容,野性十足。年輕的科幻作者,頭腦靈活,知識儲備也相當豐富,也很敢想。王迪菲的小說我頭一次讀,就有這樣的感受。這非常令人驚喜!期待他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為繁榮中國的科幻文學,增添一份力量。也衷心祝願他找到自己的文學之路,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更豐滿,更強大。
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