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張學良和蔣介石》是一部紀實體的長篇曆史小說。是係列長篇紀實小說“蔣介石和他的政敵們”之一部。是在《少帥和蔣介石》一書的基礎上修改、擴充而成。
《少帥和蔣介石》一書出版後,時逢張學良將軍九十華誕,海峽之聲電台對台灣連播了這部書。接著,海內外不少知情人找到作者,認為該書寫得比較公允。同時,也向作者提供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其中張學良將軍原機要秘書郭維城同誌曾與作者長談,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都希望作者在修訂該書時參考。於是作者進一步查找曆史檔案,請教有關史學家,對該書進行了較大修改,完成了《張學良和蔣介石》一書。
張學良自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始,至一九三七年春天因西安事變被軟禁止,和蔣分石相交近十年。近十年之中,軍閥混戰迭起,又加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演出了無數幕壯烈的史劇。其中在內戰的舞台上,張學良和蔣介石幾乎介入了全部的曆史事件,有的還共飾主角登台表演。因此,作者必須有選擇地處理曆史事件。像蔣桂戰爭,留給《李宗仁和蔣介石》去寫;中原大戰,交由《馮玉祥和蔣介石》去評述……另外,像張學良西遊歐洲和墨索裏尼的關係等事就略而不提了。
紀實體的小說,是一種比較嚴肅的文學形式,尤其是描寫距今天較近的重大曆史事件,更要強調其嚴肅性。該書在處理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等重大曆史事件的時候,重點強調其紀實性,絕不隨意杜撰。但它既然是小說家族中的一員,就應當具有小說的屬性,那就是所寫的人物是遵循典型化這一原則經過藝術加工的。嚴肅的紀實性和藝術的小說化的結合,即為紀實小說的特征。
該書涉及曆史人物眾多,不可能都賦予飽滿的筆墨予以塑造。像馮玉祥、李宗仁、汪精衛等人都是蔣介石的政敵,自然也是係列長篇紀實小說“蔣介石和他的政敵們”的主人公,無須在這部《張學良和蔣介石》中加以描述。還有一些曆史人物,在該書中難以貫穿,隻好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甚至一筆帶過。
關於張學良和蔣介石的曆史資料浩如煙海,由於政治上的原因,海峽兩岸對同一題材、同一人物的評價大相徑庭。好在我不是站在史學家的立場上著史立說,給我運用這些資料帶來了相對的自由。況前史有先例,像《三國演義》那樣,允許作者用自己的觀點去評說曆史和人物,也不因“揚劉抑曹”而影響藝術巨著本身的價值。
應當說及的是,寫作《張學良和蔣介石》的過程中,參閱並恭錄了許多中外史料。有的注明出處,有的隻標明是引文,有的因行文的關係化入文中;像宋美齡撰寫的《西安事變回憶錄》雖有自噓之嫌,也選用了不少的文字,這都是應當說及的。
再一次感謝海內外所有幫助過我的朋友!
作者
1991年7月改定於北京萬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