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成功者靈魂的對視
王朝柱是我的老朋友,相知已久;黃如論是新朋友,同樣相識恨晚。每當看到他們意氣風發的樣子,大師們的那幾句格言就會從我的心底裏跳出來:
“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護神。”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
“所謂活著的人,就是不斷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峻峰的人。”
——(法國)雨果
“當我活著的時候,我要做命運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隸。”
——(美國)惠特曼
是的,黃如論和王朝柱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都是敢於挑戰厄運並不斷向新的人生高峰發起衝擊的人。如果說,王朝柱的成功堪稱當代中國文壇的奇跡的話,那麽,黃如論的雄起則更是當代商界一個耀眼的奇跡,是改革開放使人的創造性得到解放的一個精彩證明。
王朝柱寫黃如論,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作為傳記文學和重大革命曆史題材影視編劇中的頭牌和常青樹,王朝柱曾以“共產黨元帥以下不寫,國民黨上將以下不寫”而語京文壇,幾十年來說到做到,今天他為什麽要給一位歸國華僑中的民營企業家作傳呢?作為房地產業、酒店業和多業並舉的巨擘和新的領軍人物,黃如論一向埋頭做事、低調宣傳,多次拒絕采訪,現在他為什麽要找頂級作家王朝柱為自己作傳呢?除了朋友之情和兩個成功者的惺惺相惜,還有沒有別的更重要的原因?這既是一個引人思索的懸疑,也是本書的一大看點。
解疑的答案就在書中。王朝柱的這本長篇報告《我心目中的黃如論》,以發展著的唯物史觀為指導,按照曆史與邏輯相結合的方法,除了“引子”和“不是尾聲”,用“農家子弟”、“我要賺錢”、“我要回國”、“進軍北京”、“慈生我心”、“善行天下(一)”、“善行天下(二)”共七章,真實、精彩地描寫和評述了黃如論那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曆、特立獨行的性格魅力和與時俱進的人生追求。讀完全書我驚訝地發現,王朝柱與黃如論雖職業不同又相差十歲,在出身和經曆上、在性格和觀念上、在思想方式和情感方式上卻有著如此多的驚人相似、相通和共鳴之處:其一,兩人都出身於貧苦的農民家庭,家族史中都有著革命傳統。其二,青少年時期都曆經艱辛與磨難,在後來的奮鬥中都能把磨難時的體驗化作精神財富和前進動力。其三,都敢愛敢恨、敢拚敢闖,都**滿懷、脾氣火爆,並把維護人格尊嚴視為第一要義。其四,都同情弱勢群體,扶危濟困、仗義疏財,成就越大善行越多。其五,都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熔儒、道、釋為一爐,同時又貫通古今,放眼世界。其六,都有著強烈的創造欲和頑強的意誌力,喜歡逆勢而上、出奇製勝,都有霸氣又每臨大事有靜氣。其七,都崇拜英雄和曆史偉人,都占據著本行業發展的曆史製高點。其八,都喜歡毛澤東的性格和氣派,都把毛澤東當做研究和借鑒的對象。王朝柱和黃如論相識八年,我想正是這近乎全方位的相通與共鳴,使得他們由相識相重到坦**交流與碰撞,一直到後來雙方都被對方深深地吸引和打動。於是,黃如論從王朝柱那裏找到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知音和傾訴對象,真誠地希望能在這位大作家的描述和評判中肯定自我也審視自我,而王朝柱則被黃如論身上的商界王者之氣所打動,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用自己最擅長的傳記文學創作擁抱也度量了這位異姓兄弟。
獨特的創作動因,王朝柱與黃如論的朋友關係,從內容上給這本書帶來了兩個引人注目的特點。一,作者並不扮演全知全能的敘述者和評判者的角色,而是自始至終用自己的經曆與作品主人公黃如論的經曆相比照,堅持用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和評價黃如論,使作者自我成了全書最堅硬的、不可或缺的存在。特別是寫到第四章“進軍北京”之後,在對黃如論跨越式發展的許多重要方麵,比如開發北京世紀城、經營世紀金源大酒店和香山金源商旅酒店、接管並改造華僑大廈、建成和管理金源時代購物中心的描述中,作者自己都是以見證人的身份出場的。這些都有效地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令人讀來感到很親切。更有別於一般傳記作品的是,在書中的有些重要段落,作者還以黃如論事業發展的建議者的身份進人情節,比如描寫他勸黃如論轉賣北京玉泉山東邊那塊土地,支持黃如論響應中央西部大開發號召進軍重慶和雲貴,建議黃如論在參加長沙“文化曼哈頓”土地競拍時“要多長一個心眼”等等,更拉近了讀者與黃如論的距離,讀來使人如身臨其境。二,毛澤東的名字和影響出現的頻率打破了非重大革命曆史題材作品的記錄。在書中我們看到,對毛澤東的共同興趣是連接作者和傳主的一座橋梁,黃如論最想聽王朝柱講毛澤東的真實故事,王朝柱最愛聽黃如論是如何運用毛澤東的思想和方法去創業的。每當事業發展遇到難題、處於轉折的關鍵時刻,黃如論首先想到的、與王朝柱談得最多的,是如何向毛澤東思想請教,從毛澤東克服難關、應對轉折的做法中汲取力量。毛澤東的人格和智慧的魅力成了作者和傳主共同的精神支撐。在一個當代民企老板事業發達的每個關節點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毛澤東影響的存在!奇怪嗎?它是事實。書中描寫黃如論按毛澤東初戰必勝思想完成他承接的第一個工程,用毛澤東的軍事化管理方法推動施工隊伍的正規化,運用毛澤東式的調査研究作出到北京發展的決定,參照毛澤東辦抗大的做法辦培訓班為公司培養適應現代管理要求的幹部,凡此種種都凸顯了事實本身的說服力和啟示意義。當然,最精彩的還是描寫黃如論運用毛澤東辯證分析法去預見未來,從菲律賓回福州、從福州進軍北京、從北京走向全國的三次逆勢而上接連實現世紀金源集團的三次跨越式發展。黃如論的巨大成功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毛澤東思想和人格的持久生命力,彰顯出黃如論在繼承基礎上創新的非凡悟性。如此深刻地揭示曆史與現實的內在聯係,也是本書真正的現代性的一個證明。
傳記之作,向無定例。從文體上講,作者將本書定位於“長篇報告”、“長篇傳記性質的報告文學”,書名又是《我心目中的黃如論》,是嚴肅而又恰當的。作為真正的報告,它的基本內容具有新聞報道一樣的真實性,尤其是對黃如論重要經曆包括他在重要曆史關頭所作的政治選擇的描寫、對世紀金源集團的種種業績和向國家交納稅費的描寫、對黃如論慈善捐助的項目和數量的描寫等,都有第一手資料和堅實的數據作支撐,經得起與事實本身的嚴格對照。更難能可貴的是,一本長達三十多萬字的寫民企老板的傳記既不渲染所謂“秘聞”,也不寫什麽風流逸事,著力凸現的全是黃如論的經商之道、政治選擇和慈善行為。這種真正的曆史美學品格使它從根本上與那些名為傳記實則胡編亂捧、趣味低下的作品劃清了界限,更不會惹上最近發生的艾麗西斯?德雷克的《美麗的墮落:20世紀70年代巴黎的時尚、天才與榮耀》被控侵犯隱私權和嚴重失實之類的官司。同時,既然是報告文學,它又必須發揮文學的優勢,尋找藝術創造的空間。因此在保證其嚴格的真實性的前提下,作者在具體表現方法上又借鑒小說的筆法來進行心理分析,增強作品的故事性和典型性,運用影視劇蒙太奇、搖鏡頭的方法實現敘事的跳躍和自由流轉,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如此等等。這種一體多樣的寫法既嚴肅、莊重,又搖曳多姿、引人人勝。
特別值得提出的,全書敘事運用得最多、最成功的寫法是作者王朝柱和傳主黃如論的直接對話。這種對話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是用對話帶出了黃如論人生經曆的主要內容,省去了那些容易落入流水賬式的平淡敘述,二是用對話講清了世紀金源集團發展的基本脈絡和關節點,避免了對企業發展的一般過程性敘述;三是突出和強調了作者所要著重探討的重點課題,防止了平均用力的毛病;四是在對話中可以直逼被提問者的心路曆程,追求一種心理的深刻。黃如論和王朝柱都是真正的男子漢和充滿霸氣的強者,都有著不怕挑戰、寧折不彎的性格,王朝柱不會因為是朋友在提問中就變得心軟,黃如論也不會因為是兄弟在論辯中就收斂其鋒芒。我們從書中看到,兩人之間的許多對話,諸如關於怎樣看待學曆和人才的對話,關於黃如論如何淘得第一桶金和實現資本原始積累的對話,關於“龍柱”和五龍噴水的象征意味的對話,關於“靠山”的對話,關於談判藝術的對話,關於經商與政治關係的對話,關於如何處理親屬在企業中犯規的對話,關於既要幫助鄉親脫貧又不做散財童子的對話,提問和論辯中都是直逼靈魂深處,碰得火星四濺。王朝柱在提問、審視黃如論,黃如論也在反問、審視王朝柱。這不是一般的問答,而是對一個人的靈魂的拷問,是兩個強者的靈魂的相互審視和**碰撞,讀來令人感到心靈的震撼。人所共知,上述對話中的有些課題屬當代我國的前沿性課題,從實踐到理論、從底層到上層都有著不同主張甚至尖銳分歧,《我心目中的黃如論》的創作卻迎難而上,硬是將實踐和理論上的一大難點變成了這本書的一大亮點,實在可喜可賀。
作為一本寫當代民營企業家的傳記,《我心目中的黃如論》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通過對黃如論的描寫和評述,為我們揭示出了一條真正能通向成功的經商之道。黃如論出身寒門又無靠山,為何能在不可勝數的民營企業家中脫穎而出?他的企業為什麽能持續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實現跨越式發展?為什麽經曆那麽多風浪他都能越做越強?他為什麽能多次名列“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的榜首?書中寫得很實在也很清楚:一,他堅持誠信為本,有舍有得。對顧客講誠信,對員工也講誠信,越是困難中就越講誠信。二,他堅守生財有道,注重人格和道德的力量。從來不玩空手道、買空賣空,努力用人格操守去贏得客戶和市場。三,他敢為人先,勇於創新。他善於在調査研究的基礎上作出科學預測,大膽地出奇製勝。四,他能辯證地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在開發和經營中以獨出心裁的文化內涵增強競爭力。五,不忘報恩社會,堅守“慈生我心,善行天下”的信念,在企業做大的過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大了造福社會的貢獻。黃如論的這種經商之道,如王朝柱評述的那樣,它既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吸收了當代世界經營管理與文明發展的新鮮經驗,更是在他長期經商實踐中形成和驗證的。對比那些靠炒作而楓紅一時的企業來說,對比那些信奉“市場經濟無道德”、一心發大財卻又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老板們來說,世紀金源集團的持續大發展和黃如論向國家交納的上百億稅費、向社會捐建的一百多所學校和多項救災扶貧助弱基金是一道真正靚麗的風景線,也是對當代商道爭辯的有益啟示。
一位哲人說得好:“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經濟不等政治,經商不是從政,但又都不能脫離政治。對經濟與政治、商道與政道的辯證關係的深度揭示,是《我心目中的黃如論》的又一大亮點。作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王朝柱和黃如論都相信“將相本無種”、“英雄不論出處”,都關心現實政治,都越來越明白商業決策的製定、發展方向的選擇離不開對整個政治大形勢的分析和預測。書中寫得很生動: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那場“風波”的影響,外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熱猝然冷卻,有些投資商甚至單方麵撕毀合同、抽走資金,此時此景,正在菲律賓把國際貿易做得風生水起的黃如論為何要毅然回國投資創業呢?因為他在冷靜分析之後堅定地相信共產黨不會失敗、改革開放政策不會變、風波過後中國大陸很快就會進人快速發展期。所以,從當時看他回國投資是逆勢而上,從長遠看則恰恰是在政治大格局上的一種順勢而行。世紀金源集團在福州的大發展證明了他的選擇是聰明的。1997年鄧小平逝世,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北京房地產業陷人蕭條,然而就在這時,不顧周圍的一片反對聲,經營房地產為主的黃如論竟出人意料地進軍北京!為什麽?因為他在調査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中國政府完全有能力應對亞洲金融風暴,中共十五大精神一定能引導改革開放事業包括北京房地產業繼續大步向前。政治和智慧之神又一次眷顧了黃如論,世紀金源集團在北京實現了又一次跨越式發展。王朝柱最欣賞黃如論的,就是他對政治大勢的這種分析能力和投資方向的選擇。也正因如此,進入本世紀後,在大批房地產商紛紛湧向北京和沿海城市時,王朝柱熱情稱讚黃如論響應中央政府西部大開發號召進軍雲貴和重慶,去實現他的產業集團發展的第三次跨越。同時,王朝柱又時時不忘經商與政治關係的另一麵。熟讀中國曆史的他在與黃如論的**對?話中曾多次分析呂不韋和胡雪岩興衰的曆史教訓,指出他們成也政治敗也政治,由於他們從懂政治到專靠政治押寶去賺錢和醉心於用金錢玩弄政治,背離了商道自身的遊戲規則,到頭來落得個血本無歸,被政治吞沒。黃如論同意王朝柱的說法,並表示要繼續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書中響亮地提出:“聰明的商人一定要懂政治,但不能玩政治!”這是作者對幾千年中國商道及其經驗的高度概括,也是他對當代經商者的一個忠告。
“血管裏流出來的都是血,水管裏流出來的都是水。”魯迅的話總是那麽人木三分。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商道、文道、政道三者是一脈相通的,首先都是怎麽做人、做一個什麽人的問題。真正優秀的政治家、商人、文人,在人格上都應當是仰不愧天、俯不怍地的人。“在我頭上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這是我最後從《我心目中的黃如論》中讀出的一種豪情美意,也想把它轉贈給喜歡這本書的讀者朋友們,以期共勉。
李準
2008年9月25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