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心理谘詢師,我們首先要掌握具體的方法與技術。

剛開始進入心理谘詢行業時,大家最在意的就是技術。彼此見麵,交談最多的也是這個話題。如“你學的是哪個流派”“你會什麽方法”“這種技術好不好用”等。

在討論的同時,大家也在暗暗比較,如果知道某種技術很好,自己恰好又不會,就會生出自卑的心理;當然如果知道對方會的技術不如自己多時,又會生出自豪感。

這個階段,我們的喜怒哀樂完全被技術主導了。

技術掌握是有層次之分的

雖然有些谘詢師掌握很多谘詢技術,但是他能不能了解技術背後的原理,能不能運用自如,這就不得而知了。

在我看來,技術掌握分為三個層次。隻是知道掌握技術的使用要領、操作指南,屬於最低層次;能夠知曉原理,屬於中間層次;如果能夠運用自如,靈活變化,這才屬於最高層次。這三個層次就是技術層麵的知其一,知其二,又知其三。

現在很多谘詢師隻是在第一層麵上打轉,今天學習了一個技術,明天又學習了一個技術,從來不深挖背後的原理,更談不上靈活運用。所以為了讓大家更好地深挖原理和靈活運用,我們把陳述的重點放在這兩個方麵。

深挖原理

在深挖原理方麵,孔子是一個鮮明的代言人。相傳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學習一首樂曲一段時間後,師襄子對孔子說:“你已學會了這首琴曲,可以進一步學點別的了。”孔子回答說:“我還沒有學到它彈奏的技巧啊。”

孔子又練習一段時間後,很快學會了技巧。於是,師襄子便對孔子說:“你現在已經學會技巧了,可以學點別的了。”孔子回答說:“可我還沒有了解曲子表達的意趣啊。”

孔子又繼續專心練習一段時間,了解了曲子的意趣。此時,師襄子又對孔子說:“你已經了解了它的意趣,現在可以進一步再學點別的了。”但孔子依然想繼續深入,回答說:“我還不知道它歌頌的是誰啊。”

於是,孔子專心致誌,每天彈奏,用心領會曲中歌頌的人物。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孔子若有所思,靜靜地站在一個高處,向著遠方眺望說:“我已經知道它歌頌的是誰了,他膚色黝黑,身材修長,有著廣闊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他眼光遼闊,囊括四方。若不是周文王,誰能如此啊!”

師襄子聽了,十分驚訝,立刻離開座席,來到孔子麵前,兩手交叉於胸前,充滿敬意地說:“君子,真是無所不通的聖人啊,此曲的名字便是《文王操》。”

孔子不單單局限於掌握曲調,彈奏技巧、曲子意趣、曲中歌頌的人物都領會得一清二楚,這真是做到了極致。

同樣地,在技術的具體操作過程中,如果我們能懂得其背後的原理,那才算得上真正學會了這個技術。

在積極品質訓練技術中,有一個“熱板凳”技術。具體操作是這樣的:體驗者坐在中間的板凳上,周圍人圍成一個圓圈,輪流走到體驗者麵前誇獎他。這個操作過程是很容易的,網校的學員也很喜歡運用這個技術,但是部分學員並不一定懂得背後的原理。如果再深挖這個技術為什麽是積極品質訓練技術,相信知道的學員就更少了。

那我就在這裏做一下闡述。“熱板凳”技術依據的是積極心理學理念。我們都渴望被人看見、被人認同,從而對自我產生滿意感。這種滿意感的提升又進一步強化了自己的一些積極品質。

比如在技術操作過程中,周圍人都誇獎體驗者“很真誠”,真誠就是一個積極品質。體驗者聽到這種誇獎,就會產生滿意感,這種滿意感又會進一步促進和強化他真誠的品質。

所以這個技術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體驗者能夠確認自己的積極品質,能夠強化自己的積極品質。這也是“熱板凳”屬於積極品質訓練技術的原因所在。

另外,深挖原理還有一個好處,我們會懂得一些技術背後的原理是相通的。我們不需要今天學習“耍猴子”,明天學習“耍猩猩”,後天又學習“耍狒狒”。

就拿沙盤療法與催眠療法來說吧。沙盤療法屬於心理分析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潛意識內容外化,探索人們的內心世界。而催眠療法呢,也是運用心理分析,通過心理暗示和來訪者的潛意識進行溝通。所以,這兩種療法是相通的,屬於“近親”。谘詢師真的沒必要學習沙盤療法後再學習催眠療法。

但是現在很多心理谘詢師陷入一個誤區,他們隻是一股腦兒地學習技術操作,卻不深挖原理。對於他們來說,“耍猴子”是一種技術,“耍猩猩”是另一種技術,“耍狒狒”又是一種技術。

心理谘詢師要想走得更長遠,就需要有鑽研的精神,就需要懂得背後的原理。但是現在有些人卻忽視了這一點。

靈活運用

靈活運用是技術掌握的第三層麵,這讓我想到了老漢粘蟬的典故。

故事是這樣的:孔子看見一個駝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蟬,速度賊快,一粘一個準,仿佛那蟬不是在高樹上夠著的,而是在地上撿的一樣。孔子很有興趣,就問老人:“先生真是厲害啊!這裏麵有什麽門道嗎?”老人就回答:“當然有了,我先在竹竿上疊起兩個丸子進行練習,如果這倆丸子不會墜落,那我失手的情況就很少;如果我疊起三個丸子練習,丸子不墜落的話,失手的情況十次不會超過一次了;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在地麵上拾取一樣容易。當我在粘蟬的時候筆直地站著,舉竿的時候也不搖晃,心裏什麽都不想,眼裏隻有樹上的蟬,肯定就一粘一個準了!”

老漢這話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他已經完全掌握了粘蟬需要用的技術與手段,粘蟬需要“穩”,老漢就用竹竿頂丸子練習穩;粘蟬需要“專”,老漢的目光就死死地盯著蟬,身體也不左右搖晃;粘蟬需要“快”,老漢的“穩”和“專”自然就成就了快。

所以,懂得原理之後,老漢的練習自然成就了他的粘蟬手藝。

心理谘詢師學習技術也一樣。懂得原理之後,就要不停地應用,不停地優化。在應用和優化的過程中,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原來現有的技術也不是那麽完美無缺,技術的創造也不是那麽高深與困難,我也可以創造技術。

這方麵我是深有體會的。2007年我去參加全國心理技術應用學術論壇,結識了楊鑫輝教授。楊教授非常重視心理學的應用,他在現代心理技術學的重建方麵做出了很大貢獻。我通過楊教授得知,雖然現在應用心理學很流行,其骨子裏流淌的仍是心理技術學的血液,隻是現在大家都關注應用,把技術淡化了而已。這就引發了我的一個思考:心理谘詢作為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那背後依托的也應該是心理技術學知識。

從那之後,我就站在心理技術學的角度來看待心理谘詢。我不再學習別人創造的心理技術,而是開始自己創造技術。當然這並不是我不知輕重,要一人獨大。實際上現在流行的技術,如海靈格的家庭序列排列、莫雷諾的心理劇、薩提亞的家庭雕塑法、卡爾夫的沙盤療法,問世時間最長者也不過一百年。整個心理技術領域,目前還僅僅處於創作階段。而未來心理學的普及與應用,大多是要依靠技術作為宣傳手段的。

技術是心理學產業壯大的根基

其實現在心理學行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理論派”和“實踐派”之爭。“理論派”認為“實踐派”過於務實,“實踐派”認為“理論派”實操性差。

我們心裏都清楚,沒有“理論派”的研究支撐,“實踐派”哪懂得操作?沒有“實踐派”的問題反饋,哪有“理論派”的進一步鑽研?可雙方的當事人為什麽會存在這樣的誤解呢?就是少了一個起連接作用的橋梁。這個橋梁不是別的,就是技術。

不管是“理論派”還是“實踐派”,心理技術學都沒有受到重視。“理論派”隻想搞理論研究,“實踐派”隻想怎麽幫助別人,於是技術學就成了盲區。

今天的心理學社會服務沒有邁進大眾,沒有走向產業化,就是少了技術的依托。大家都各玩各的,不在乎技術,不注重技術研發,怎麽能讓心理學壯大?這就好比有種豆子的人,有想喝豆漿的人,但是中間沒有豆漿機的打磨,這些豆子是賣不出去的,人們是喝不上豆漿的。

也許有人會問:“我也在專心學技術,為何沒有什麽變化呢?”這裏我就要反駁一句了:“你鑽研的技術都是從國外引進過來的,不是我們本土化的技術。”國內的心理學行業要想壯大,就需要本土化的心理技術。但是就目前我接觸的人群來說,很多人都是在“吃老本”,沒有進行本土化的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