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小小的”原文是“little”,愛麗絲三姐妹姓Liddell,讀音相近。作者是有意這樣寫的。
[2] 原文為“antipathies”(被人憎惡的人們)。照上下文看來,應該是“antipodes”(對蹠地,即地球上處於正相對位置的兩個地區)。這裏說明愛麗絲用錯了詞。
[3]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位置正與在地球另一麵的英國相對。英語中,“antipodes”就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意。
[4] 等於說:“我的天呀。”
[5] 這裏指可以縮攏和拉長的單筒望遠鏡。
[6] 一種在草地上用木槌擊小木球的遊戲。擊球者從出發柱將球擊過一個個小門洞,然後折回。木球先折回,並碰到出發柱者得勝。
[7] 原文是:“curiouser and curiouser!”不合英語語法規範。正確說法是:“more and more curious!”故此處用這一譯法表明“越來越奇怪”。
[8] 作者為英國作家瓦茨(Issac Watts,1674—1748),他以寫讚美詩著名,出版過一本廣為流傳的《兒童聖歌》,這裏是根據其中的著名兒歌《不要懶惰和頑皮》改寫的。
[9] 外國一種像一間小屋的老式輪子車,可以拖到淺灘的海水中,讓遊泳者在裏邊更衣,然後直接下海。遊泳以後,又可以登上車子,在裏邊換裝。這樣,可以避免穿遊泳裝出現在人們麵前。
[10] 征服者威廉一世(William I the Conqueror,約1027—1087),原是法國諾曼底公爵,1066年1月英國國王愛德華逝世的時候,他借口愛德華曾許諾他繼承英國王位,便率兵渡過英吉利海峽,侵入英國,攻占倫敦,並於當年l2月自立為英王,稱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
[11] 法語:“我的貓兒在哪兒?”
[12] 母鴨的原文是“Duck”,作者暗指他的同事得克沃斯牧師(Duckworth)。
[13] 渡渡鳥,原文是“Dodo”,係一種原產於毛裏求斯、現已絕種的鳥,又稱孤鴿。作者這裏暗指他自己。作者原名是查爾斯.路特維奇.道奇生(Charles Lutwidge Dodgson)。他患口吃病,便把自己的原姓讀成“Do-Do-Dodgson”。
[14] 吸蜜小鸚鵡,原文是“Lory”,係生活在澳洲的一種飛禽。作者暗指他的小朋友蘿琳娜.立德爾(Lorina Liddell)。
[15] 小鷹原文是“Eaglet”,作者暗指蘿琳娜的妹妹伊迪絲.立德爾(Edith Liddell)。
[16] 競選指導委員會的英語原文是“caucus”,這個詞在18世紀初出現於美國波士頓,指美國政黨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會議。18世紀末,英國開始使用,也叫作“政黨幹部會議”,這種會議的作用是操縱選舉和控製選舉人。本書作者用在這裏,含有諷刺意味。
[17] 英語“dry”作“幹燥”解,也作“枯燥乏味”解。這裏用了這雙關含義,翻譯時試用“幹巴巴的”來表示。
[18] 原文此處是“C and D”,暗指貓(cat)和狗(dog)。上文說老鼠對它們又恨又怕,因此這裏愛麗絲不明說。
[19]“故事”英文是“tale”,“尾巴”英文是“tail”,讀音相同。這裏作者故意造成訛誤,譯文中“很慘”與“很長”音相近。
[20] 上一句“我沒幹這一切”的原文是:“I had not!”“not”與此句中的“knot”(結)發音相同,作者用兩個同音字做筆墨遊戲。
[21] 英語中“牡蠣”(oyster)常用來形容嘴閉得很緊、沉默寡言的人。這樣的人一般較有耐心。
[22] 英語中“喜鵲”(magpie)一詞有“碎嘴子”“愛說話的人”的意思。
[23] 原文:“It’s an arm!”(He pronounced it‘arum’.)表示它讀音含混不清。所以譯文做了如此處理。
[24] 原文是“Jack-in-the-box”,一種揭開小匣蓋就有玩偶彈跳起來的玩具。
[25] 大薊(thistle),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薊。
[26]“豎蜻蜓”,原文是“Stand on your head”,頭下腳上,用手支撐著倒立。我國北方方言叫作“拿大頂”。
[27] 這首詩是戲仿英國詩人騷塞(1774—1843)的詩《老人之樂,樂從何來》,除第一句與原詩相同以外,都做了改動。
[28] 歐洲中古時期男人有戴假發並在頭發上撒香粉的習俗。
[29] 原文上一句是:“For the Duchess.An invitation from the Queen to play the croquet.”下一句是:“From the Queen.An invitation for the Duchess to play the croquet.”
[30] 柴郡(Cheshire),英國西部一郡,以產幹酪聞名。柴郡貓的來源,一說因為過去柴郡的客棧招牌上常常畫有露齒而笑的獅子;又一說因為柴郡幹酪早期製成露齒而笑的貓的形狀。自從作者這部《愛麗絲漫遊奇境》成為名著以後,“grin like a Cheshire cat”(露齒而笑,像隻柴郡貓)就成為英語中的一句成語。
[31] 在英語中,軸(axis)與斧(axes,複數)同音。為了表達作者此處文字上的妙處,譯者用“弗止”二字,來和“斧子”諧音。
[32] 海星(star-fish),一種棘皮動物,生活在海洋中,體扁平,多呈星形。
[33] 英語中有“as mad as a hatter”(瘋得像個製帽匠)這一成語。過去歐洲製帽匠用水銀加工處理毛氈原料,水銀中毒會引發精神錯亂的行為,所以產生了這一成語。英語中又有“as mad as a March hare”(瘋得像三月裏的野兔)這一成語。英國民間認為雄野兔**期是在三月份,此時動作狂亂。不過近年科學家經過觀察,發現野兔雄性追求雌性一年有八個月,而三月份與其他幾個月情況並無不同。有人認為,原來此詞語為“as mad as a marsh hare”(瘋得像一隻沼澤地裏的野兔),後來“marsh”(沼澤地)被訛為“March”(三月)。
[34]“豬娃”原文是“pig”,“無花果”原文是“fig”,兩詞讀音相近。
[35] 榛睡鼠(dormouse),一種與鬆鼠相似的齧齒目鼠科小動物。生活在樹上、灌木叢中,或岩壁上,夜出活動;嗜睡,冬季大部分時間睡眠,可從9月、10月一直睡到第二年4月。在維多利亞時代,榛睡鼠是英國一些家庭中兒童的寵物。
[36] 渡鴉(raven),鴉科,黑色,體形比普通烏鴉大得多。這裏說渡鴉像書桌的謎語,看來是作者信筆寫出的,並無特別含義。
[37]“時間”原文是“time”,“打拍子”原文是“beat time”,而照這兩個詞的字麵意思,可以說是“打時間”。作者在此處巧妙地做了文字遊戲。
[38] 上句“井裏邊”原文為“in the well”,此處“緊裏邊”原文為“well in”。作者巧用“well”這個詞,這裏譯文用諧音詞表達。
[39] 該句中的“捕鼠夾”“月亮”“記性”“大量”的英文是“mouse-trap”“moon”
“memory”“muchness”,首字母都是“m”。
[40]“半斤八兩”的原文是“much of a muchness”,其中兩個詞的首字母也是“m”。
[41] 黃春菊(camomile),一種草本植物,花及葉可作藥用;黃春**茶則是一種飲料。
[42] 大麥棒糖(barley-sugar),一種透明硬糖,製作此種糖時加入麥精,故名。
[43] 當時法國流行歌曲中有這樣的句子。英國古老歌曲《愛的黎明》中也有類似的句子。英國作家狄更斯(1812—1870)的《我們共同的朋友》第四卷第四章中也有。
[44] 這句話的原文是“Take care of the sense,and the sound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作者故意將英國諺語“Take care of the pence,and the pounds will take care ofthemselves”改動了兩個字(pence改為sense;pounds改為sounds)。諺語的意思是“便士小心照顧,金鎊不費工夫”,即“節省小錢,可得大錢”。
[45] 這是一句英國諺語,原文是“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意即“物以類聚”。
[46] 這一句原文是:“The more there is of mine,the less there is of yours.”應該是作者自己編造的“諺語”,可以看作暗指一種賭賽的原理:贏者所得即輸者所失。又,句中“我的”原文“mine”,還可解釋為“礦”,因此又有雙關之意。
[47] 這一句原文是很長的繞口令似的句子,曲折有趣,可是難以翻譯和表達,語法家曾作為研究的例句。原文是:“Never imagine yourself not to be otherwise than what it might appear to others that what you were or might have been was not otherwise than what you had been would have appeared to them to be otherwise.”
[48] 有一條蘇格蘭古諺語說:“豬也許會飛,可是不見得真有這回事。”(Pigs may fly,but it’s not likely.)
[49] 格裏芬(Gryphon= griffin griffon),希臘神話中獅身鷹首獸,是獅身、鷹頭、鷹翼怪物,因具備獸王和鳥王兩種特性而被視為最強者,為歐洲古代錫西厄(Scythia)秘密寶藏的守衛。徽章上用此圖像象征勇氣。英國威爾士用紅色格裏芬作為象征。英國牛津大學三一學院也用它作為標記,大門上有此圖像。作者曾就讀並任教於牛津大學,對此很熟悉。
[50] 原文是:“We called him Tortoise because he taught us.”其中“Tortoise”(陸龜)和“taught us”(教我們)讀音相近,是雙關語。又,上文“海龜”原文是“turtle”,與“tutor”(導師)讀音相近,作者有意把龜和教師等聯係起來。
[51] 英文原文“extra”既有“額外的好處”,又有“額外的費用”的意思。作者在此處可能用雙關含義諷刺學校收費過多。
[52]“打轉轉”原文是“reeling”,與“reading”(閱讀)諧音。“扭來扭去”原文是“writhing”,與“writing”(寫作)諧音。“雄心”原文是“ambition”,與“addition”(加法)諧音。“消遣”原文是“distraction”,與“subtraction”(減法)諧音。“醜化”原文是“uglification”,與“multiplication”(乘法)諧音。“嘲笑”原文是“derision”,與“division”(除法)諧音。這一段,作者運用英文中的諧音文字做有趣的文字遊戲。
[53]“神秘事”原文是“mystery”,與“history”(曆史)諧音。“海學”原文是“seaography”,中文和英文都沒有這個詞兒,是杜撰的,與“geography”(地理學)諧音。“拖話”原文“drawling”,拖長聲調慢吞吞說話的意思,與“drawing”(圖畫)諧音。“伸展肢體”原文是“stretching”,與“sketching”(素描)諧音。“昏厥成圈圈”原文是“fainting in coils”,與“painting in oils”(畫油畫)諧音。這些也是作者遊戲筆墨。又,康吉鰻(congereel)是一種可食用的大海鰻。
[54]“哈哈笑”原文是“laughing”,與“Latin”(拉丁文)諧音。“傷心事”原文是“grief”,與“Greek”(希臘文)諧音。
[55]“功課”原文是“lesson”,“克扣”原文是“lessen”,意為“減少”。作者在上下文中運用這兩個讀音完全相同但隻差一個字母的詞做文字遊戲。
[56] 牙鱈是一種魚,原文是“whiting”,這個詞又有粉刷或擦白某種物品的意思。
[57]“黑鞋油”的原文是“blacking”,與上麵的“whiting”形成對照。
[58]“鯧魚”的原文是“sole”,這個詞又可作“腳底”解。“鰻魚”的原文是“eel”,這個詞和“heel”(鞋跟)讀音相近。
[59]“海豚”的原文是“porpoise”,“目的”的原文是“purpose”,讀音相近。
[60] 這是英國作家瓦茨的《兒童聖歌》中一首名為《懶人》(The Sluggard)的第一句。
[61] 芭蕾舞的足部基本位置有五種,第一種是雙腳腳跟並攏,趾尖朝外。
[62] 原文“No accounting for tastes”是一句諺語,意思是“人的好惡是無法解釋的”。
[63] 英美等國的司法製度。在審訊被告時,由市民中選出的十二名陪審員組成陪審團。在聽取原告和被告陳述案情以後,由陪審團決定被告是否有罪。裁決需全體一致,有時也以多數票決定。陪審團將有罪的裁決書送交法庭,審判長才可以決定刑罰。反之,則將被告無罪釋放。
[64] 這個字的原文是“jurymen”,與jurors相同,都是“陪審員”之意。為了在文中有所區別,這裏把“jurymen”譯作“陪審人”。
[65] 據一本英文原著注解,此處表示話被打斷,如果說下去,應是“茶盤”(tea tray)。本書第七章《瘋狂的午茶會》中歌詞裏曾唱“像天空裏一隻茶盤打來回。閃爍,閃爍——”。
[66]“閃爍”的原文是“Twinklirg”,開始的字母是“T”字。“茶”的原文是“Tea”,讀音與“T”相同。上句“那是從茶開始的”,從原文聽來也可聽作“那是從T開始的”。
[67] 上一句中“站下去”原文“stand down”,意為“退席”。照字麵可理解為“往下站”,因而此處說,已經站在地板上便無法往下站。下句便引出“坐下去”(sit down)的話。
[68] 此處原文是“rule”,有“法規”和“尺”兩種含義,是雙關語。
[69]“適合”和“大發雷霆”的原文是同一個詞“fit”,所以這裏這樣說。
[70] 按照歐美國家的一些法律程序,應該先由二十多名陪審員作出被告是否有罪的裁定,如果裁定有罪,才可由法官審訊並且判決。這裏故意顛倒過來。
[71]“進宮”原文是“castling”,又譯“王車易位”。國際象棋中,王在底線時,可以移至左手第二格或第三格,而車(castle)則放在它右邊一格作護衛。規則中,並沒有王後與國王“易位”的走法,所以這裏這樣說。
[72] 騎士(Knight),我國在國際象棋中稱為“馬”。
[73] 這些都是書中《胡言亂語》一詩原文中的單詞。
[74]《幼兒“愛麗絲”》(Narsery“Alice”),可能是作者卡羅爾為幼年兒童改寫的愛麗絲的故事書。
[75] 聖誕節節期,從每年12月24日到第二年1月6日。
[76] 馬,原文是“Knight”,國際象棋中的棋子,原意是“騎士”。
[77] 車,這裏指國際象棋中的一枚棋子,原文是“Castle”,原意為“城堡”,棋子的形狀也是一個城堡。
[78] 胡言亂語,原文為“Jabberwocky”,是作者卡羅爾在本書中杜撰的一個單詞,後來一些英語詞典中正式收錄。下麵還有一些這樣的怪字,讀者,特別是小朋友們,不必認真對待,隻要覺得好玩就行。
[79] 這首詩的原文中有不少單詞是杜撰生造的,無法翻譯,因而這裏照搬過來,以示其胡言亂語。
[80] 卷丹花(tiger-lily),百合科植物。夏季開花,橘紅色,有紫黑色斑點,花絲細長。
[81]“吠叫”的原文是“bark”,又作“樹皮”解。“汪汪”的原文是“Bough-wough”,狗叫的象聲詞,但是“bough”又作樹的粗枝解。“樹枝”的原文是“branches”,“棒棒”原文是“houghs”。這裏,作者幽默地運用了一詞多義的語言現象。
[82] 九根尖刺指書中國際象棋棋子紅王後的王冠上的九根尖三角形的裝飾。
[83] 按照國際象棋規則,小卒如果走到對方底線就可以升作王後。
[84] 按照國際象棋規則,小卒起步時走兩格,然後每次向前或向左或向右走一格,不可後退。吃對方棋子時則必須斜行一格。
[85] 原文為“Tweedledum and Tweedledee”,是作者卡羅爾在此書中創造的兩個人物,詳見第四章。後來這兩個人物名已作為詞組,收入詞典中,作“難以區別的兩個人或兩件事物”解。
[86] 原文為“Humpty Dumpty”,是“矮胖子”之意,也指倒下去便爬不起來的人,或損壞後便無法修複的東西。它來源於一首英國童謠,諷詠一個從牆上摔下跌得粉碎的蛋形矮胖子。詳見本書第六章。
[87] 國際象棋中的“騎士”,我國稱為“馬”。見前注。
[88] “說法語”,有人認為是指國際象棋中的術語“en passant”(吃過路兵)。“腳尖朝外”,有人認為是指小卒斜行至右邊或左邊方格。
[89] 書中出現的星符暗示國際象棋的棋盤。
[90]“馬”原文為“horse”,“沙啞”原文為“hoarse”,讀音差不多。
[91] 上一句“我希望我能”的原文是“I wish I could”。下一句“要是你能幹你就會去幹”的原文是“You would if you could”,英文中還有“You(l) could if you(l) would”(你 / 我想幹就能幹成)。這兩句都是虛擬語,在不能做或不願做的時候說的。這裏是用這句可以翻來倒去的話開玩笑。
[92] 馬蠅(horse-fly),一種虻科昆蟲,能附著在牛、馬等牲畜身上,吸它們的血。
[93] 蜻蜓的原文是“dragon-fly”;金魚草是一種植物,原文是“snap dragon”。作者把這兩種不相幹的生物,因為字麵上的相關,拚成“snap-dragon-fly”,就變成滑稽的金魚草蜻蜓。在英文中“snap dragon”(搶龍)又是一種遊戲。玩法是在盤子中放置葡萄幹和白蘭地酒,將酒點燃後,人們搶吃其中的葡萄幹。因而這裏作者如此描寫他創造出的所謂金魚草蜻蜓。
[94] 這裏是蚊蟲把愛麗絲當作昆蟲了,所以叫她慢慢爬。
[95] 蝴蝶原文是“butterfly”,拆成兩個字的時候,是“butter”(黃油)和“fly”(飛蟲)。塗黃油的麵包是西方人日常必需的食品。這裏作者再加上麵包,蝴蝶就變成了一隻黃油麵包飛蟲。
[96]“小姐”的原文是“miss”,這個字又可作動詞“失落”或“免去”解。這一句的原文是“of course you’d miss your lessons”.這裏用“消解”譯“miss”,與“小姐”諧音,希望多少表達出“miss”的雙關含義。
[97] 原文是“dash”,意為“猛衝”,這裏用音譯。“dash”又有“破折號”之意。
[98] 愛麗絲的全名是愛麗絲.珀萊裳絲.立德爾(Alice Pleasance Liddell),因此這裏說是“L”開頭。見《愛麗絲漫遊奇境》。
[99] 書中特維德頓和特維德地是一模一樣、難以區分的兩兄弟。
[100] 倫敦有一所著名的圖索德夫人(Madam Marie Tussaud,1761—1850)蠟像陳列館,收費供遊客參觀。這裏可能暗指這個陳列館。
[101] 英國兒童有一種“桑樹林遊戲”,一麵唱這首歌,一麵轉圈圈。
[102] 英語中,牡蠣(oyster)可喻為極少開口說話的人。這裏顯然隱含此意。
[103] 封蠟(sealing wax),又譯“火漆”,舊時用來做信件等封口、打封印之用。海豹原文為“seal”,轉為動名詞“sealing”又有“獵海豹業”的意思。
[104] 呱呱板是一種玩具,也作報警或助威之用,原文是“rattle”;響尾蛇的原文是“rattle-snake”。
[105]“致意”原文是“addressing”,“著一衣”原文是“a-dressing”,這兩個英文字隻有微小差別,讀音十分接近。
[106] 手轉陀螺(teetotum),一種玩具,也是賭具。英文中,“like a teetotum”形容人忙得團團轉。這裏便有此意。
[107]“五便士”是英國銅幣。“法尋”是值四分之一便士的英國銅幣,1961年起已廢止不用。
[108] 漢普蒂.鄧普蒂(Humpty Dumpty),英國民謠中一個從牆上摔下來跌得粉碎的蛋形矮胖子。這裏指倒下去就起不來的人,或損壞後無法修複的東西。
[109] 領巾,原文是“cravat”,一種西方舊式的男用領飾,與現在的領帶(tie)不同。
[110] 原文為“impenetrability”,是比較冷僻的單詞。作“不可入”“不能貫穿”,以及物理學上的“不可入性”解,轉義可譯為“深奧莫測”。
[111]“broiling”是用火烤肉的意思;“brillig”是作者生造的單詞,但與“broiling”有些形似。
[112]“lithe”是柔軟或輕快的意思。“slimy”是黏糊糊的或泥濘的意思。“slithy”是作者生造的單詞,用“slimy”和“lithe”兩個單詞捏合而成。
[113] 混合詞,原文是“portmanteau”,又譯為“緊縮詞”或“合並詞”。
[114] 陀螺儀,原文是“gyroscope”,一種由一個高速自旋的重物來保持角基準方向的儀器。“gyre”的原意是“旋轉”。
[115] 手鑽,原文是“gimlet”。“gimble”則是作者生造的單詞,與gimlet的字形和讀音都比較接近。
[116]“wabe”是作者生造的單詞,與“web”(網)的字形和讀音相近,不知是否由此而來。
[117]“單薄”的原文是“flimsy”;“悲慘”的原文是“miserable”。作者把這兩個單詞捏合起來,生造了一個混合詞“mimsy”。
[118]“rath”原意為“一種圍牆”,或譯為“快的”,但此處屬於生造單詞。青豬原文為“green pig”,意為“不成熟的豬”。
[119]“mome”原意為“笨蛋”(古意),但此處屬於生造的單詞。“from home”原意為“來自家鄉”,讀音與“mome”相近。
[120]“outgribing”也許是“outgrabe”的現在式分詞,但兩者均為作者生造的單詞。
[121]“不能令人滿意的”原文是一個單詞“unsatisfactory”,共有六個音節,所以說是一個長單詞。
[122] 獨角獸(unicorn),傳說中的一種怪獸,頭和身子像馬,後腿像牡鹿,尾巴像獅子,前額正中長著一個螺旋狀的角。又,《聖經.舊約全書》中譯為“野牛”“似牛的雙角獸”,見《約伯記》《申命記》。這是七十子希臘文本《聖經》(據傳由七十二位猶太學者從希伯來文譯為希臘文的《聖經》)將希伯來文“re’em”誤譯為“uriicorn”。而“re’em”則是現已絕種的一種野牛。
[123] 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古代歐洲大陸上日耳曼人的兩個部落集團。公元5世紀起,其中相當多的人移居英國,結合成為盎格魯—撒克遜人。後來經過長期征戰,征服並同化島上的克爾特人,又與後到的丹麥人、諾曼人結合,逐漸形成近代英吉利民族。
[124]“mayor”意為“市長”,讀音如“梅耶”。
[125]“我求你原諒,行嗎?”原文是“l beg your pardon?”,意思是“請你再說一遍”。原文“beg”有“乞求”之意,所以說“不是有麵子的事”。
[126]“拿和搬”,原文是“to fetch and carry”。英文成語“fetch and carty”有“做雜務”“當聽差”之意。
[127] 嗅鹽(sal-volatile),過去歐洲仕女常用藥品,用來提神醒腦。
[128]“板打死乃去”是原文“Bandersnatch”的音譯。這是作者卡羅爾虛構的怪物名,現已收入英文詞典之中。上文“停一分鍾”,原文是“to stop a minute”.這裏原文是“to stop a Bandersnatch”,也是作者在文字上開的玩笑。
[129]“creature”譯為“生物”“人兒”。前一個音節“crea”讀音如“cree”,所以這樣問。
[130] 鼓聲的原文是“drum”;轟出去的原文是“drum out”。這裏的原文語意雙關。
[131] 第七章開頭第三段原文是說“白國王”,這裏原文卻說“紅國王”,不知可是作者筆誤。
[132] 原文是“Check!”,是下國際象棋時攻擊對方國王或王後的用語。這裏,騎士把愛麗絲當成王後來攻擊。
[133] 潘趣和朱迪(Punch and Judy),英國傳統的滑稽木偶劇中的兩個滑稽角色。
[134] 塔糖(sugar loaf),一種圓錐形的糖塊,歐洲中世紀末期至19世紀中期,糖塊多製成這種形狀。
[135]“快”的原文“fast”也可以解釋為“緊”。這裏本該是“緊”的意思,表明緊得難以掙脫頭盔,但是接下來用“閃電”作比,就成為“快”的意思了。所以下文作了反駁。
[136] 黑線鱈(haddock),產於北大西洋的一種魚。
[137] 望加錫(Macassar),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西海岸的一個港市。現在叫作鳥戎潘當(Udjung Pandang)。
[138] 雙座馬車(Hansom-cab),一種雙輪雙座馬車,馭者站立在車廂後麵。設計者為英國建築師JosephA.Hansom(1803—1882)。
[139]“發脾氣”原文是“lose its temper”,其中“lose”作為單詞是“丟失”的意思。這裏作者故意照字麵的意思,說“脾氣會留下來”。
[140] 一個字母的詞兒,指a(一個),i(我),o(哦)等,在英文中為數很少。
[141]“麵粉”原文是“flour”,“花朵”原文是“flower”,兩者讀音相近。作者有意利用諧音宇這樣寫,但是中文難以表達。
[142]“磨”原文是“ground”(grind的過去式及過去分詞),“地”的原文同樣是“ground”。作者利用這一詞多義的情況做文字遊戲。這裏用“磨”和“畝”的近似音表達。
[143] 英文“time”有“次”“倍”及“時間”等含義。這裏,原文是“five times”,可作“五倍”或“五次”解。
[144] 舊時的歐洲仕女為了打扮,把頭發繞在紙卷上,使頭發鬈曲。
[145] 上文“應門”的原文是“answer the door”,照字麵理解是“回答門”,這裏青蛙所以這樣發問。
[146]“板油”原文是“suet”,這裏的布丁可能是羊油布丁(suet pudding),所以說“板油”似的聲音。
[147] 上文“支持”原文是“support”,也有“支撐”的意思。此處“推擠”原文是“push”。白、紅兩個王後在兩邊“support”,也就是在兩邊“push”,因而又有“排擠”的意思。三個王後在一起當然不免排擠。作者用詞暗含幽默。
[148] 這首詩共7節,每節3行,共21行。原文中每一行的第一個字母從上往下拚寫起來,正好是愛麗絲的全名:Alice Pleasance Liddell(愛麗絲.珀萊裳絲.立德爾)。這是很有趣也很高超的寫作技巧,但是在翻譯中難以表達。本書作者卡羅爾正是為了給這位姑娘和她的姐妹講述故事,然後寫出著名的《愛麗絲漫遊奇境》和《愛麗絲鏡中曆險記》。詳見拙譯《愛麗絲漫遊奇境》中的《譯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