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 一
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有三位喜歡聽故事的小姑娘纏著一位青年,要他講故事。青年邊想邊說,結果編出了這一部奇妙的《愛麗絲漫遊奇境》來。
譯者且在這裏明確交代一下,“很久”是一百多年以前,1862年7月4日。“遙遠的地方”是在英國牛津大學邊的泰晤士河裏的一條小船上。那位青年名叫查爾斯.路特維奇.道奇生(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後來他取了個筆名叫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這是把Charles Lutwidge兩個字前後互換,再把字母玩點文字遊戲,稍加改變而成的。三個小姑娘是姓立德爾(Liddell)的三姐妹,她們是:大姐蘿琳娜.夏洛蒂(Lorina Charlotte),二姐愛麗絲.珀萊裳絲(Alice Pleasance)和小妹伊迪絲(Edith)。同去的還有一位青年,名叫魯濱遜.得克渥斯(Robinson Duckworth)。他們五個人,乘著小船溯流而上,準備到戈德斯通去野餐。
道奇生,或者卡羅爾,於1832年1月27日生於英國柴郡達斯伯裏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他的母親早亡,父親是一位牧師,有子女十一人,卡羅爾是長子。以一位牧師的收入,維持有十多口人的龐大家庭,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卡羅爾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有進取心。他十二歲便開始寫作。先在約克郡的裏士滿學校(Richmond School)求學,後在拉格比公學(Rugby School)讀書,獲得數學、作文、古典文學和神學的獎金。1851年,他考取牛津大學,進入三十六個學院中的基督堂學院(Christ College)攻讀數學。185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特別是數學考試得第一名),獲學士學位,留在學院任教,後來升為數學講師;1861年又被委任為英國國教的副主祭,取得在牛津大學終身任教的資格。1881年退休。他一直過著獨身生活;除寫了許多數學論文之外,還寫了不少散文和打油詩。其中《獵捕蛇鯊》(1876)一詩中,他創造的怪物“蛇鯊”(Snark),是用英文snake(蛇)和shark(鯊)兩個字“合成”的。現在英文字典中已特別收入。1898年1月14日,卡羅爾住在薩裏的吉爾福德他的一位也是獨身未婚的妹妹家中,不幸得了肺炎,不治而逝,終年六十六歲。
由於童年孤寂和艱難的生活環境影響,卡羅爾生性靦腆,患有口吃,不善與人交往。但是他十分喜愛兒童,跟孩子們在一起,他便感到自由自在,連說話也不結結巴巴了。
上述三位小姑娘是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院長的女兒。院長名叫亨利.喬治.立德爾(Henry George Liddell,1811—1898),是著名的《希臘文-英文詞典》兩位主編之一。卡羅爾和立德爾一家在校園內的住處隻有一兩百步之遙。三位小姑娘常常跑來和卡羅爾做伴,要他講故事。
回到1862年夏季的那一天。三十歲的卡羅爾和他的同事得克渥斯帶了三位小姑娘去劃船。卡羅爾最喜歡當時大約十歲的愛麗絲,就把她的名字編到故事裏去,作為主角。同時把伊迪絲(Edith)的名字變作“小鷹”(Eaglet);把蘿琳娜(Lorina)的名字變作“吸蜜小鸚鵡”(Lory);把他的同事得克渥斯(Duckworth)的名字變作“母鴨”(Duck);把自己的名字道奇生(Dodgson)變作“渡渡鳥”(Dodo),自嘲因患口吃而念作Do-do-dodgson。這些都編到故事裏去了。他是信口開河、出口成章的,可見他隨機應變的本領。卡羅爾後來在日記中寫道:“我把女主人公送到兔子洞裏去了……下麵該發生什麽事,我自己還一點主意都沒有。”
他終於講完了這一稀奇古怪的故事。小姑娘們聽得出神入迷,非常開心。愛麗絲聽了卻還不滿足,要求卡羅爾把故事寫下來。兩年半以後,在1864年的聖誕節,卡羅爾送給愛麗絲一件禮物,那是一本綠色皮麵的筆記簿,開頭寫著:《愛麗絲地下曆險記》,內容共一萬八千字,這便是他親筆寫下的那篇故事,附有他親手畫的插圖,最後一頁還貼了卡羅爾給七歲時的愛麗絲拍攝的一幀照片。
這部珍貴的手稿還有一段發生在許多年以後的插曲。1928年,愛麗絲已經成為哈葛銳夫斯(Hargreaves)夫人並且做了祖母的時候,她把手稿交給了拍賣行,由一位美國收藏家以一萬五千四百英鎊的價錢拍得。這位收藏家在半年以後,將這部手稿加上卡羅爾另外一些手稿,轉手賣得十五萬美元。1946年,手稿再度被拍賣。這時,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盧瑟.伊萬思(Luther Evans)先生得到一些藏書家的資助,並得到手稿收藏者的諒解,以五萬美元的低價購進,然後在1948年乘船去英國,把卡羅爾的《愛麗絲地下曆險記》手稿贈送給英國博物館,作為“酬謝的象征,因為我們(美國)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做準備的時候,他們(英國)抵擋了希特勒”。
當年,卡羅爾將這部手稿作為禮物送給愛麗絲以後,被好多人傳閱,都深感興趣。小說家亨利.金斯利(Henry Kingsley,1830—1876)讀後也大為讚賞,他建議愛麗絲的母親勸說卡羅爾把故事整理後公開發表。於是卡羅爾把它修改補充為現在這樣大約七萬字的故事,並且改名為《愛麗絲漫遊奇境》。1865年7月4日(為了紀念1862年7月4日那天他們在河上劃船講故事),這本書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了。在卡羅爾生前,此書共印行了十六萬冊,使他收入大增,他甚至請求基督堂學院減少自己的薪水。由此可見他不是一個為金錢所驅使,又以金錢作為奮鬥目標的人。事實上,他生活很簡樸,常以餅幹就雪利白葡萄酒作為午餐。
卡羅爾後來還為愛麗絲寫了故事的續篇《愛麗絲鏡中曆險記》,並於1871年出版。晚年,他又寫了兩篇:《幼年“愛麗絲”》(The Nursery“Alice”)和《哲學家之愛麗絲》(The Philosopher’s Alice),但是不很成功。
《愛麗絲漫遊奇境》甚至獲得英國女王維多利亞(Queen Victoria,1819—1901)的青睞。事情是這樣的,此書一出版,卡羅爾把頭一本贈送給愛麗絲;第二本則贈送給比阿特麗絲公主(Princess Beatrice),這位小公主的母親便是維多利亞女王。小公主和女王對此書都非常欣賞,於是女王請作者把他的其他作品都寄來看看。作者對這一使他不勝榮幸的要求自然樂於從命。他便找出許多“大作”,包成一個大郵包,寄往白金漢宮,呈請“禦覽”。女王收到以後,怎麽也想不到所見沒有一本故事書,而都是些什麽《行列式的約縮》(Condensation of Determinants)、《平行原理》(Theory of Parallels)等等數學專著,作者的名字不是“卡羅爾”,而是作為數學家的“查爾斯.路特維奇.道奇生”,這可說是英國的一樁文壇趣事。
在《愛麗絲漫遊奇境》出版以後的三十七年之中,卡羅爾收到和回複的信件共計九萬八千七百二十一封。他幾乎每信必複,弄得“幾乎分不清哪是我,哪是墨水台”。他給孩子的信,有時別出心裁,寫得隻有郵票般大小;也有故意把字寫反,要對著鏡子閱讀。這反映了他幽默風趣的性格。
卡羅爾去世以後的一百多年,《愛麗絲漫遊奇境》和《愛麗絲鏡中曆險記》已經傳遍了全世界,各國讀者讀著原本或各種不同的譯本。一代代的孩子像喜愛他們的玩具那樣對這本書愛不釋手。一代代的成年人和老年人也從這本書回想起他們的童年時代。以書中的人物、動物和怪物以及其想入非非的情節故事改編成的戲劇、電影、電視劇、芭蕾舞、輕歌劇、啞劇、木偶劇、樂曲和雕塑等等其他藝術形式同樣層出不窮。近年來,在英美兩國還成立了“劉易斯.卡羅爾協會”,出版季刊。有關卡羅爾的信件、傳記、評論等文章和書籍陸續出版,甚至還有人為愛麗絲作傳。
據一些卡羅爾研究者認為,卡羅爾後來在愛麗絲長大以後,真的愛上了愛麗絲,並且有意和她結婚。但年齡懸殊、門第不當,此事遭到愛麗絲父母的反對而未果。卡羅爾多才多藝,他還是維多利亞時代攝影家的先驅。他為愛麗絲所攝的照片,與為她畫的肖像都留存至今。
以上是關於本書作者的一些背景材料,是綜合多種資料寫成的。在閱讀本書以前或以後了解一下,想必對閱讀正文有所幫助,並增加閱讀興趣。
至於故事本身,似乎不必多加介紹和評論了。作者講了一個夢幻般的故事,其中不包含說教,也沒有多少嚴肅的諷刺規勸意味。隻要讀者看了覺得有趣,便是收獲。本來,兒童的世界是一片純真的遊戲世界,其中沒有成人世界那麽複雜和世俗的爭鬥和煩惱。因此,隻要人們永遠保持一顆童心,或者在撣去世俗的灰塵以後,仍然發現自己有一顆寶貴的童心,那麽“愛麗絲”便會永遠是值得愛不釋手的珍寶。
有人說,卡羅爾的作品把荒誕文學提到最高水平,對20世紀50年代西方興起的“荒誕派”文藝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樣,卡羅爾的貢獻就不局限於兒童文學領域裏了。
本書最初由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1892—1982)翻譯介紹到我國,書名是《阿麗思漫遊奇境記》,1922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86年重版。這期間,據知還出版了多種其他譯者的譯本。我不揣譾陋,費了不少時間,拿出我的這本翻譯試卷來。雖然這主要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但是其中有不少幽默詼諧的遊戲筆墨,不時穿插雙關語、打油詩之類,常常令譯者躊躇終日,難以下筆。我盡心竭力像開鑿隧道那樣一寸寸向前挪,等到終於鑿通,感到喜悅的同時,也感到有些惶恐,不知自己的工作究竟做得怎樣。請高明的讀者,包括少年兒童朋友們,批評指正吧。
感謝遠在美國的錢琰文女士為我複印一厚疊有注解的原文托人帶來,對於我的翻譯和注解有很多幫助。錢女士原是我家幾十年的鄰居,但是一直沒有交往,這次助我一臂之力,特別使我感動。還有其他幾位朋友和同事如袁誌超、王克澄、梁穎、黃杲炘等各位先生為我查找和提供資料,使我十分感激。上麵趙元任先生的生卒年是北京趙武平先生查到後打長途電話告訴我的,可見他的熱心。電影或電視劇的片頭上都有長長的名單,表示一件作品不隻是一個人的成果。一本書,也同樣需要好多人的幫助和支持。
吳鈞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