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

高爾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前蘇聯作家,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馬克西姆·高爾基是作家的筆名,在俄語裏,“高爾基”是“痛苦”的意思,而“馬克西姆”意為“最大的”。作家就以“最大的痛苦”作為筆名,開始了自己漫長的創作生涯,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曆史新紀元,為世界文學寶庫留下了豐贍的遺產。

高爾基幼年家貧,父母早亡,寄居在祖父家。他十一歲就踏入社會,為生計奔波,嚐遍了人間的辛酸,碼頭、車站和貧民窟成了他社會“大學”的課堂。底層社會的悲慘遭遇激起了高爾基奮鬥的決心,他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各種文學作品,書籍成了他貧困潦倒時最知心的朋友,這也為他從生活的底層攀上文化的高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高爾基早期的作品中,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傳說和寓言式的散文詩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則吉爾婆婆的故事》(1895)、《鷹之歌》(1895)、《海燕之歌》(1901),其中《海燕之歌》作為一曲鼓舞無產階級革命戰鬥的頌歌,受到了列寧的熱情讚揚,被經久傳誦。此外,高爾基還寫了許多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劇本,如《小市民》(1901)、《底層》(1902)、《避暑客》(1904)、《太陽的孩子們》(1905)、《野蠻人》(1905)等等。這些作品生動刻畫了資產階級、小市民和城市貧民的形象,展現了現實生活中工人階級嶄新的精神風貌,表現了他們為爭取權利而鬥爭的堅定決心與樂觀情緒。這一係列劇本的上演,在當時的俄國劇壇引起了轟動。

1906年,高爾基完成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敵人》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標誌著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母親》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批自覺為社會主義而鬥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無論是短篇力作還是長篇巨著,高爾基始終把普通人的美好品質和深重災難聯係在一起,表達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描繪了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界。他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不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經曆以及他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前艱苦卓絕的思想探索過程,而且還廣泛概括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國社會生活的廣闊圖景,描寫了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不幸遭遇,歌頌了他們純樸善良、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

《童年》是高爾基的第一部自傳體作品,故事開始於“我”童年時的一天,“我”大病初愈,看護“我”的父親卻不幸染病身亡。“我”跟隨母親投奔外祖母家,從此開始了寄人籬下的屈辱生活。外祖父是當地染坊行會的頭兒。母親帶“我”回去的時候,兩個舅舅正在為爭奪家產鬧得不可開交,舅舅的凶殘自私、外公的慳吝貪婪讓“我”目睹了人世間的殘酷與醜陋,幼小的心靈因此深受打擊而震撼不已。隻有和藹可親的外祖母是“我”苦難童年唯一的守護神,對“我”體貼疼愛,給“我”講述娓娓動聽的童話故事。“我”從中汲取生活的養料,並將真、善、美的種子悄悄埋在內心世界裏。“我”上了一段時間的學後,母親也去世了。這時外祖父家已日漸衰落,越老越吝嗇的外祖父便不肯再撫養“我”,於是把“我”趕到了“人間”,讓“我”自謀生路。本書通過小主人公阿列克塞天真懵懂的孩童眼光,用清新自然、樸實無華的語言,向讀者生動地展示了19世紀中下葉俄國的社會風貌及民風民俗,真實再現了當時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百姓野蠻、愚昧、汙穢、令人窒息的黑暗生活,以及年輕一代反抗暴政和奴役,追求自由和光明的苦難曆程。

高爾基的作品從1907年就開始被引介到中國,深受我國讀者的喜愛,幾乎家喻戶曉,魯迅先生生前就對我國翻譯出版高爾基的作品十分重視。時至今日,高爾基的名字和他的著作仍然受到全世界讀者的青睞,人們從高爾基的作品中汲取營養,汲取精華,汲取做人的美德和信念。正如列寧所說:“毫無疑問,高爾基是一位宏偉的藝術天才,他帶給了並且還將帶給全世界無產者以很多的貢獻。”

本書第一至第七章由薑希穎翻譯,第八至第十三章由傅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