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 前蘇聯舊俗,在死者眼皮上蓋上銅幣能令他死後瞑目。

[2] 尼日尼,即伏爾加河上遊的下諾夫哥羅德城(今高爾基市)。

[3] 卡爾梅克,是指蘇聯時期,伏爾加河下遊裏海西北沿岸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的居民。

[4] 阿斯特拉罕,伏爾加河三角洲上的城市。

[5] 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的昵稱。

[6] 奧卡河,穿越下諾夫哥羅德城,該城位於奧卡河注入伏爾加河處。

[7] 茨岡人,即吉普賽人,以過遊**生活為主的一個民族。

[8] 瓦爾瓦拉,瓦留莎的昵稱。

[9] 共濟會:18世紀產生於歐洲的一個宗教團體。其成員多為自由派人物,不拘禮節與習俗,獨樹一幟。後“共濟會”演變成罵人的話。

[10] 阿廖沙,阿列克塞的昵稱。

[11] 伊萬,萬尼亞的昵稱。

[12] 格瓦斯, 淡啤酒(前蘇聯及東歐產的一種低度飲料)。

[13] 加百利,七大天使之一,上帝傳送好消息給人類的使者。

[14] 大衛王,古代以色列國王。據基督教《聖經》載,是耶穌的祖先。

[15] 押沙龍,基督教《聖經》故事中的人物,大衛王的寵兒。後反叛其父,戰敗後被殺。

[16] 普特,俄國的重量單位。1普特相當於16.38公斤。

[17] 尼古拉節,尼古拉神在俄羅斯占有特殊地位,在民間傳說中將其與耶穌、聖母置於同等位置,教會將其描繪成“特別受尊敬的人民之神”,是全能之神。俄羅斯有兩個尼古拉節,春尼古拉節,慶祝夏天的即將到來;冬尼古拉節,慶祝一切農事的結束。

[18] 斯傑潘·拉辛、梅良·普加喬夫,俄羅斯曆史上兩位著名的農民戰爭領袖。

[19] 摩爾多瓦人,居住在俄國伏爾加河中遊地區。

[20] 米什卡,即米哈伊爾。

[21] 米沙,即米哈伊爾。

[22] 喀山,伏爾加河中遊城市。

[23] 俄國囚服背上用來做標記的方塊布也是黃色的。

[24] 高爾基姓彼什科夫,教師鼻音很重說不清楚,將“什”讀成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