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朋友與祝福

一、技術和態度

這一章是本書的最後一講,先和大家談談我眼中最好的技術,還有谘詢中心理谘詢師們的態度。

心理學的愛好者和工作者們有個共同的愛好,喜歡學習。我們以前以為學習是為了幫助身邊的人,但是慢慢地我們會發現,學心理學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以前以為最好的技術是那些方法和理論,但是後來發現,最好的技術是自己的心。當我們的心安靜了下來,當我們具有那樣的力量、勇氣,當我們麵對了、接納了,當我們駕馭超越了,我們的心靈自由了,那麽我們就擁有了一切無形的技術,而且這技術會讓我們終身受用。

曾經有位跟我學繪畫的學員對我說:“韋老師,你在上課的時間裏,大部分都在歌頌真善美,給人一種‘太平盛世’的感覺,但是我們都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有太多假惡醜,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我無法學習到遇到這些問題的真實解決方法,不知道您怎麽看?”聽到這個問題之後我特別想說,選擇怎麽樣的方式和態度應對是我們的自由。我曾經在課程中提過,不論外部的境遇如何,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別人拿不走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態度。我們可以吃不到飯,也可以被別人鄙視,但是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對待這一切境遇的態度、心情和心態,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而能力,就是我們自由的能力,就是我們的自由。孟子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當我們麵對生活困境的時候,選擇很重要。你是選擇惡還是選擇善,其實就是一個哲學的命題,也是一個倫理、道德,更是一個幸福和快樂的話題。

為什麽我們要選擇善呢?為什麽我們要選擇相信呢?因為選擇相信了,我們就會往相信的方向去,如果選擇不相信,就會往不相信的方向去。人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大家覺得是“害人之心”更不利於自己的心理健康,還是“防人之心”更不利於自己的心理健康?乍聽上去說,“害人之心”,好像更不利於自己的心理健康,因為我們要提防自己。其實更不利於自己心理健康的是“防人之心”,為什麽這樣講?說一個人有害人之心,其實不是很可怕。因為有害人之心的人,不會害所有的人,他也不會時時刻刻都要去害人,隻是偶爾去害一回人。但是我們再來看防人之心,你要防人可能就是天天防了,可能是從早防到晚,24小時在防,因為你不知道什麽時候會有危險,因為你假設外部是有危險的,所以你就不得不時時刻刻要防。還有,你防的人是誰呢?你不會隻防一個人,你會防所有的人,因為你已經選擇了相信所有的人都是不好的了,所以你就會防所有的人。當你防所有的人的時候,當你無時無刻不在防的時候,你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你是一個恐懼的人,你是一個焦慮的人,你是一個惶恐不安、終日不能踏實睡眠的人。那麽這些都綜合在一起的時候,你是一個什麽人呢?你是一個心理病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不能心安理得,你不能問心無愧,你不能夠安靜,你不能夠清淨,所以你是一個心理焦慮的人,你不可能獲得快樂。當我們選擇相信了人們是好的,世界是好的的時候,其實我們就選擇了一條心理健康的道路。過去我們會覺得這是道德的問題,你把人生世界看得那麽美好,你是一個標榜自己道德高尚的人,或者你本身是一個崇尚美好自由的人,現在我們再來看,我為什麽要這樣選擇呢?也許我當初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當我學完心理學之後再次回過頭來看一看,我發現原來這種選擇是我們人類,尤其是東方人、中國人,不由自主的選擇。這種不由自主的選擇的背後恰好就能看出我們的智慧,因為這是我們集體的選擇。我們中國人集體選擇了向善,所以才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麽我們集體選擇了向善的背後就等於選擇了快樂,所以我們又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說分享是快樂的,當我們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的時候,可能我們少吃了,但是我們卻獲得了另外的精神的富足。孔融讓梨,孔融獲得的是什麽,他失去的是一個梨,可是他獲得的是精神上的升華。所以這也就有了孟子提出來的“舍身取義”。我覺得當今世界,很多問題出在我們太過於惜命。

很多人動不動談養生,養生主要養什麽呢?我們已經誤解了古代真正的養生的價值,真正的養生是養人的生命狀態,讓一個人的生命狀態完全自由,完全超脫,清淨無為。而我們今天的養生就是養活著,不要死就好。今天的養生就是多活一天是一天,好死不如賴活著。這種養生的理念錯誤地注釋了真正的養生。於是一切不利於我們生命存在的,都不要去做,一切有利於我們生命存在的都做。那麽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當我們的利益受損的時候,我們就會選擇自私,選擇自利。我們會不會為了孩子犧牲生命呢?我們會不會為了精神的追求犧牲呢?如果你丟掉了所有作為人存在的形式,那麽還要生命做什麽?

所以人的選擇就在於善的選擇,在於對生命狀態的選擇。所以,其實每個人在他的成長道路上都已經選擇了。我們做心理學其實是在做什麽呢?可能是去尋找到他最好的選擇,改寫他的選擇。比如說,一個人選擇了自己是一個受害者:我是一個受害者,我的丈夫出軌了,他拋棄我了;我的爸爸媽媽,他們是不講道理的,他們傷害了我,讓我有了創傷;在我過去遇到的情感當中那個人做了對不起我的事,我被騙了;等等。我們都可能會遇到這些事情,當選擇了它們是不好的,它們是壞的,它們是針對我的,那麽我們就變成了一個受害者。當變成一個受害者的時候我們就要去做一件事情,不斷地要去證明自己是受害者,因為這是我們的選擇,那我們就會去做這件事情不斷地武裝自己。

這就好比我們每個城市要建新的大樓的時候,一些文物專家為了保留一些文化遺產,就和政府去理論,讓他們保留,那麽這種保留是為了留住我們文化的根,留住我們曆史的印記。但是如果一個人,他把過去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和體驗也保留下來,而且還要請一個建築隊重新再去裝修,打扮成一個受害的樣子。那麽它就不再是一個“文物”,不再是可愛的,而是可憐的,是一個心理病患者。

所以我們做心理谘詢的過程當中所做的事情是什麽呢?就是要去做這樣的一個改寫。所以我們如果遇到了一個在他的認知裏麵他是沒有人疼愛的人,他進入社會就會做一些事情試探來證明別人是不愛他的,當然他每次證明都能夠證明成功了,因為如果不成功,他會繼續去證明。但是到我們谘詢師這裏,我們如果還能讓他證明成功的話,谘詢是不可能有效果的。

我以前在我的小說《誰在掌控你的人生》裏麵寫過這樣一段,叫作拔腿毛的小女孩。在她的印象中,她被大人打罵過,所以她不相信大人是疼愛她的。有一天她又碰到了一個做谘詢師的大人,她走到這個大人身邊轉來轉去,大人問:“小姑娘,你幹什麽呀?”她發現之前的大人都是對她說:“幹什麽!滾開!”但今天,她聽到的聲音很溫柔。然後她心裏麵想:你少給我裝蒜,你等一下肯定會踢我的。這是因為她過去的體驗造就了她今天的選擇,因為她曾經被踢過,所以她會嚐試,她會停在這個人的腿邊,然後抬頭看一看他,趁他不注意的時候拔他一根腿毛。如果她拔了你一根腿毛你發了脾氣,那麽她就會證明自己的選擇,認為你剛才的那種和顏悅色是假裝的,所以她就繼續證明了自己的猜想是對的。其實她拔腿毛不是針對我們,而是她的心理機製,是她過去的模式在不斷地重演。

要是你和她說:“拔我的腿毛很好玩嗎?我感覺有點疼呢。”你把你的痛告訴她,不責怪她,接納了她,但是你又沒有容忍她,你有底線。那麽她就會繼續懷疑,她覺得今天比較不舒服,她覺得今天可能碰到了一個不是壞人的人。你要知道,當她認為她碰到了一個可能不是壞人的人的時候,其實已經改寫了她的人生。當她懷疑這個世界還有好人的時候,她的內心就開始蘇醒了,問題就開始在解決了。

然後第二天她又來了,如果她又想,“昨天我在他腿上拔了一根腿毛,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好人,是因為他昨天忘記了怪我,他昨天一定有高興的事”,她會找理由。“今天我再拔他一定會怪我”,然後今天又拔了,“果然也沒有怪我”。第三天又來了,然後她就想,“不怪我是因為我拔的太少了,拔得不夠使勁,我要拔兩根”,然後一次就拔了兩根。拔了兩根後,你說:“哦!嘶~小姑娘你幹什麽?我發現你拔兩根比一根還疼。”你告訴她你的體會,告訴她你對她的態度,告訴她:“我不怪你,但是我很想知道你要幹什麽?”她也不會告訴你的,但是她開始更加地動搖了。也就是說,我們選擇相信她不是針對我們的,她有她的原因,她不是在傷害我,所以我就不會怪她。而她選擇了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要不斷地試探,找到一個壞蛋。

還有些第三者,他們也在試探,他們在試探什麽呢?曾有人做過統計:上了某節目去曬幸福的夫妻,過後都離婚了。為什麽呢?我做了一個這樣的假設:凡是上過該節目的夫妻,他們就被某一類人盯住了,那一類人就是隱藏他們身邊的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完美的婚姻的人,他們就會做一件事,所以那些“小三們”就出動了,叫作潛伏在人群當中的“小三們”。在這些人的潛意識裏不相信世界上會有真正的好男人,她們過去的體驗和認知讓她們選擇了相信世界上已經沒有好男人。所以她們會去那些男人的周圍轉來轉去,嚐試去“拔腿毛”,一來二去,這些男人們的婚姻就被摧毀了。

所以不相信美好是很具有破壞性的,它破壞了自己的快樂的人生旅程。你可能曾被別人傷害,被別人揍一頓,被別人騙錢,但是你不是時時被騙的,這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我們就知道了我們的祖先為什麽選擇了向善,因為他們相信世界上有善。

我在很多課堂上都分享過我的人生經曆,其中有很多的挫折,很多的不順利。但是最終我卻還是選擇相信每天的陽光都燦爛無比,這種選擇的背後其實是最近的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樂觀的能力。樂觀是有進化基因的,有54%的原始基因已經注定,所以還有一些人是本不具備的。你可能會說,慘了,我這種不具備樂觀能力的人,看什麽都消極的人,是不是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快樂了。不是的,還有近50%你完全可以把它發揮放大,你一樣可以做一個快樂的人。

二、朋友與祝福

書看到這裏,讀者朋友們已經跟著我學習了繪畫藝術心理療法中的十個技術,我們用這本書作為載體,其實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相聚和相交,你有緣看到這本書,我有緣為你講解一門技術,與其說是你在跟我學,不如說我們在一起學習,一起經曆這趟學習的旅程。我們可能隔著千山萬水,但因為這本書我們聚在一起,有了時空的鏈接,其實是很美好的事情。因此我們本章的主題是朋友與祝福,我們從此成為朋友,彼此要說一聲祝福,再說一次再見,用繪畫的方式來作為一個特別的告別儀式。

我們就先來作第一幅畫“朋友與祝福”。我們今天用的是水彩,你可以把最近一段時間,或者你成長曆程中,或者你在這段時間學習的過程中的一些感受體驗,畫一幅畫,先寫上標題“朋友與祝福”,然後再繪製這樣一幅畫。時間為20分鍾。

下麵是我帶領的某一次團體中組織成員繪畫的作品和分享過程。

分享過程

分享者1:非常感謝韋老師和各位朋友,給我的分享機會。作為一個美術老師,我對繪畫的興趣很濃厚。分別是憂傷的,但祝福是美好的。我覺得這十幾次課程每次都有收獲,我的這幅畫是送給各位老師和韋老師的。我畫了一些樹和鮮花,還有寬廣而通暢的道路,天空中是彩虹。希望各位朋友的未來是美好的,鮮花、彩虹為你而來。非常感謝各位!

分享者2:我畫的是一顆大大的心,裏麵有許多帶著微笑的小心,在這顆大心的外麵我畫了翅膀,是綠色的。我想說的就是今天韋老師說了一句話,特別打動了我。韋老師說,最好的技術,是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有力量,有勇氣,於是我就為自己的心插上了翅膀,讓自己的這顆心自由地前行。像韋老師說的,用自己的這顆心做無形的技術,我覺得這是我最大的收獲,最大的受益者是我自己。我覺得在心理學的道路上,我已經有十年的工作經驗,在愛的道路上,我先成為最好的自己,再把愛傳遞給更多的朋友,包括我的家人,我的每一位來訪者。我還想說的就是,我愛我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我的家人,我的每一位來訪者。也感謝生命中遇見的每一個人!這十幾節課,我一節課都沒有落下,我覺得真的是豐盈了自己,也拓展了自己。我們彼此溫暖著,我愛大家,也衷心地祝福每一位朋友幸福,快樂。

分享者3:帶著即將結束的時刻,我特別舍不得韋老師以及每一個和我一起學習的學友們。當被告知畫一幅“朋友與祝福”的畫時,我心裏有很多的祝福和話想跟各位說。我畫了一顆心,裏麵寫了3個字,周圍用花色表示發光,也代表我感恩的心,祝福韋老師,每一個老師和每一位學友。

韋老師點評:我們是體驗的動物,當我們的身體、心靈、思想、情感與我們當下的時間一致的時候,實際上我們的體驗是最強烈的,也是最完整的,這種體驗就能夠重新改寫認知和我們的接下來的行為,所以存在主義治療主要講此時此地和當下,也就是我們與自己同行了,這是一種立體性的認知,而不隻是單一的理性的認知,所以這種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麽過去我們學了很多,但卻不能夠知行合一。今天我們回想一下王陽明先生的心學,就是行動和體驗是一致的。

人本主義的會心也是在當下的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心在同步的時候,達到了一種交互,這種狀態就叫會心。我站在你的麵前,你站在我的麵前,我看著你的眼睛,你也看著我的眼睛,我仿佛從你的眼睛裏麵看到我的影子,你也可以從我的眼睛裏麵感受到你的心,這種會心的狀態最能滋養我們的心靈。

接下來繼續:第二幅畫,任意想說的話,對自己,對別人,自己的心情,把想說的話都畫下來。

分享者1:我畫的是一幅風景圖,遠方的天空是一顆心,代表太陽,學習這麽久以來,越來越發現真正的自己,無論周圍的環境如何,身邊的現實狀況如何,當迷茫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裏,心的方向就是前行的方向,這是我的分享,也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謝謝!

分享者2:參加了此次學習以後,我心裏很舒暢,原來一些鬱悶的東西,好像慢慢融化了,非常激動。我畫的這幅畫是小鳥在藍天白雲中飛翔,我想以後把心胸放開,該放下的東西一定要放下,心中無雜念。就像群燕一樣,可以慢慢地長大,慢慢地飛翔。

分享者3:我作這幅畫的,這綠色草坪仿佛讓我們都看到了希望。我又畫了6個小人,代表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相聚到一起學習。我又畫了個太陽,我感覺大家此時是收獲滿滿的,還有花朵,我們滿載而歸。藍色代表我們即將要敞開的一個很大的人生平台,也代表我的心情。作完這幅畫之後發現這6個小人好像是要分開、分別,但是又好像大家要再一次相聚的意思。在我們500人的大家庭中,好像和我們的生活狀態很相似。我每一次課程都有參與,但是每一次都在觀望,隻有在最後一次的時候才突然報名要分享。這跟我在平常生活中的狀態也很相像,這也是我在這個繪畫當中覺得收獲最大的一點,接下來我可能還要完成這項功課吧。

韋老師分享:為什麽在最後我會放這樣一個環節呢?用意有二,一是大家在學習一係列繪畫心理治療技術之後,有了表達,有了分享,有了釋放,有了沉澱,我們在這裏再來升華,能讓大家的感悟更深,以鞏固學習的效果。再者就是幫助大家處理一些分離焦慮。在一些團體活動,或者工作坊中,越是到了快結束的時候,有些學員越會出現分離焦慮。一個團體,成員之間聯結得越緊密,大家彼此的分享越多,同理心越多,團體效果越好,就越容易出現分離焦慮。我帶的團體中就常常在最後的課程裏麵出現分離焦慮,因為都很走心,大家的關係建立得很好,於是在臨近結束時,各種各樣的分離焦慮就來了。這個時候,其實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因為分離焦慮是跟我們嬰兒時期形成的依戀模式相關的,處理好了這種分離焦慮,就有可能修複我們已經成型的依戀模式,能與他人之間建立更長久和更安全的親密關係,是又一次成長。

本書,我以《朋友與祝福》作為結尾,感謝大家一路的陪伴,也感謝書中所有朋友的表達與分享,你們成長了自己,也成就了我,讓我們繼續心與心相隨,情與情相伴,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