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實踐和實用的距離有多遠

親愛的朋友,謝謝您選擇閱讀這本還不成熟的拙作,說它不成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這不是一本在理論上“嚴絲合縫”的繪畫藝術治療專題著作,而是本人的一次教學記錄。

從2004年開始,本人就逐漸增多在個案谘詢中采取繪畫藝術治療的方式了,2006年,本人又在蘇州大學參加了吉沅洪教授的繪畫療法學習班,之後就更多地在個案和團體中使用繪畫藝術療法。後來又多次應一些地方的邀請,到當地開展了針對專業工作者的繪畫藝術治療技術培訓班。這本書就是根據2015年我在網絡上舉辦的一個繪畫藝術治療技術培訓班的文字記錄加工而成,所以稱其為“教學案例實錄”。

其次,這不是一本“麵麵俱到”的著作,而是作者根據自身能力和特點做的一次分享式的表達。

由於作者秉承“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成長路徑,所以,本書更側重於對一部分學習者的特點給出需要的滿足來表達。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更側重於實踐和實用。雖然是這樣,畢竟實踐者的難處在於,即便你做了十分,說的時候也隻能有六七分了,那麽要是寫下來恐怕保留一半都很難,這一點和自上而下的理論研究者恰恰相反。所以,對於讀者來說“知其一”是不太難的,畢竟大家可以看看我是怎麽做的,但在“知其二”和“知其三”的學習效果上可能就要打一些折扣了。

正所謂,有所失必有所得。

正是因為放棄了中規中矩的“科學範式”和“麵麵俱到”,所以,一些關於繪畫藝術療法平時可能容易被忽略的閃光之處,也就有可能體現出來。比如,人如果沒有了追求高大上的牽絆,一些人性中的真善美的部分也就有機會呈現,所以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可以了解人情和人性的另一麵。再比如,因為沒有了要樹立“專業權威”的壓力,作者經常會把自己“交出來”,也可以讓讀者看到技術背後的人的恰到好處的體現。

盡管說這些有自吹自擂的嫌疑,但我還是希望讀者朋友們有機會用另一種視角來看待這本書,通過閱讀這本書,來遇見新的自己。

從起心動念到這本拙作問世,曆經好幾年時間,甚至差一點“流產”。這中間要感謝很多人的努力和幫助,才使得這本書有機會和讀者見麵。特別感謝合著者餘曉潔,以及李丹、楊燕紅、衛麗等幾位朋友協助我整理書稿,還有台海出版社副總編劉峰的大力支持,才有今天的順利出版。

就如前麵我說的那樣,這不是一本盡善盡美的書,甚至還有很多缺憾,希望各位讀者閱讀之後不吝賜教,多提寶貴意見,以求共同進步!

韋誌中 2018年3月15日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