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從曆史細節看成敗因由

數千年中國曆史,英雄長嘯,誌士悲歌。曆史往往並不隻是靠驚天動地的大事件而被記錄下來,繞過那些鞭辟入裏的史論典籍,更願意親近的,是那些在細節中存活的曆史斷章。抖去曆史煙塵,從細小的事件中提取出人物的當代品質,才能溝通了曆史與現實的對接。

是的,時代已逝,因緣已失,我們隻有在細節中還鄉,我們隻能凝神諦聽那些普通人的喃喃自語。細節往往是不引人注目的,也往往是不經意之間作出的。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才往往更為真實、更為本質。有時候,一個細節所蘊含或揭示的東西,往往勝過長篇大論,耐人尋味。

說到“曆史細節”,就必須涉及到過去的人和事——既包括已成昨日的人生,也包括已經發生的往事。事因人起,人以事存,人和事總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當然,作為曆史細節的“人”和“事”,不是大而化之的“大事記”,僅僅提綱挈領地羅列出“某人在某時某地做了某事”,而是要說出“某人為什麽要做某事、具體是怎樣做的、結果如何”等諸多具體而微的瑣細之處。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人的個性因素。

愛因斯坦認為:“如果不深刻研究科學創立者的個性發展狀況,那就隻能了解科學工作的一般內容,而不能理解這些工作是怎樣成為可能的。”也就是說,每一項重大科學成就的產生,都是與創造了該成就的各位科學家自身的個性特征息息相關的。這個觀點適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無論從事什麽行業的人,其成就大小乃至事業興敗,都同樣能從他們的個性品質中找到答案。正因如此,所以在讀史時就不能不注意考察品種人物的個性因素。

一般說來,由於曆史本身發展演變的複雜性及其慣性等原因,使得“天時”與“人為”因素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常常會表現出一種“滯後現象”。正因如此,所以一些人總被浮華遮望眼,常常為了圖一事之利而遺一世之害,逞一時之強而留百代罵名。這種“過把癮就死”的想法和做法,其實是一種鼠目寸光和淺薄無知,既不給自己留後路,更想不到給後輩子孫留條路。

每逢社會轉型期,由於各種矛盾更加錯綜複雜,變化多端,故而人生命運就更加難以預料,且世事變化的速度明顯加快。在此情況下,就使得上述“滯後現象”常常直接表現為“現世現報”。這種情況,無疑更加有利於人們從簡短、急速的曆史變化中讀懂人生世事的成敗因由。

讀史能夠讓人韜光養晦,以史為鑒,免得犯下如曆史重演的錯誤。而中國的曆史深受儒家文化的熏染,未免曆史卻不似原來的“曆史”了。魯迅先生說過,中國曆史就是“瞞和騙”的曆史。想那帝王怕自己名臭千史,出於政治目的,或怕以後遭後人唾罵詬病,無不操縱史官,篡改曆史,美化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所以有孔子“修”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更不用說天災人禍。二十四正史無不是為獨裁者們歌功頌德,無非是帝王將相們的家譜而已。所以說,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就算是作為帝王寵物的史官們,也有“深懷大義”之士,於細節處,留下蛛絲馬跡,待我輩後人,有跡可循,《大清才子曆史細節裏的命運》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本套叢書從這些文史資料中經過精挑細選之後編輯而成的。這些清朝才子,他們或權傾當道,或名動一時,或雄踞一地,或富甲一方。當然,其中有好人,也有壞人;有官員,也有商人;有軍人,也有文人……

雖然人們常說“人生如夢,往事如煙”,但實際上,人生並不總是夢,往事亦非都如煙。尤其對於那些發生在大動**、大轉折的特殊曆史時期的人生經曆和紛繁世事來說,後人更需要多一些了解和認識。

曆史的細節無法一一羅列。但我們相信,站在高處回望,可以看見一串串清晰的腳印;站在高處前瞻,可以看見道路越走越寬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