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序

丁丁蟲

《篡命者》是王迪菲創作的係列科幻小說“玩偶空間”的第二部。兩年前,本書的前作《最終身份》出版的時候,承蒙作者和責編的信任,給我寄了一本樣書。讀完後的第一印象是,作為科幻界的新人,這樣一部內容豐富、情節緊湊的處女作,展現了作者王迪菲的不俗潛力。

不過也正由於作者還是剛剛涉足科幻小說創作的新人,因而小說中難免存在某些略顯青澀的地方,所以當時我也寫了一些自己閱讀過程中的想法,發在豆瓣上。其實發出去的時候,我心裏還有些忐忑不安,因為有些時候出版方的贈書活動會帶有某種潛規則,不希望出現批評性的意見。畢竟出版方贈書是為了推廣圖書,而像我這樣接受贈書的人,不管影響力多麽低微,說不定也會因為某種機緣巧合而對銷量產生影響,所以這樣的態度自然也可以理解。

但讓我沒想到的是在發出那篇帶有批評性的文字之後,作者王迪菲第一個給我留言,對我的意見表達了感謝。這是很讓我吃驚的。說實話,我寫過不少評分不高的書評,有些時候也會和作者產生互動,但幾乎沒遇到過作者留言表示感謝的情況。後來我又看了《最終身份》書籍頁麵上其他書評,在讚美和鼓勵性的文字之外,也有一些直麵不足的點評,而在這些點評下麵,作者也都一一做了認真的回複,字裏行間都透出虛心求教的態度。

這樣的態度倒是讓我感到很不好意思。因為和創作一部小說相比,點評小說是不必花費什麽氣力的。作為一個局外人,對小說指手畫腳、挑三揀四自然很容易,付出的心力遠遠比不了作者嘔心瀝血的創作過程。或許也可能正因為知道創作小說的痛苦與艱難,才選擇評論這樣一條相對輕鬆的道路。作為作者來說,其實完全可以把這些評價當做過眼雲煙不予理會。

所以這一次《篡命者》出版之際,王迪菲找到我代為寫一篇序言,讓我不安之餘又有幾分赧顏。雖然不至於說“不計前嫌”,但能邀請一個對前作提出過批評意見的人來給新作品寫序言,沒有謙虛自省的器量是不可能的。

《篡命者》的進步,也從側麵印證了作者的態度。

如果將《篡命者》當做一部獨立的小說來看,也許還會感覺到其中依然存在不夠完美的地方。但如果將它和第一部連起來看,就會發現不管是情節設計還是人物塑造,王迪菲的技巧都顯得更為成熟。

在第一部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略顯青澀的作者,急於把自己心中的設想完全傾倒出來,導致故事節奏顯得過於急迫;但在第二部中,我們看到作者有了更多的自信,對於情節的取舍、設想的表達,都有了更為明確的想法。如果說在創作第一部時,作者還顯得不知如何去把握讀者的喜好;那麽在第二部中,作者對於讀者的興趣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因而顯得更加遊刃有餘。這樣的進步,當然與作者的謙虛態度不可分割。

所以非常建議將第一部和第二部連起來閱讀。而且從故事本身來說,兩部作品的關聯也比較緊密,第二部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是從第一部中延續下來的,如果不了解這些人物在第一部中的故事,那麽對於理解第二部可能也會存在實際的困難。

近些年來,科幻產業炙手可熱,但究竟有多少繁榮能夠落在文學創作上,委實不太好說。科幻圖書的出版數量確實在逐年攀升,但論到銷量,排在前幾位的永遠都是那幾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少讀者雖然說喜歡科幻,但對科幻的了解也僅限於《三體》等寥寥幾部作品。前些時候參加《流浪地球2》的訪談節目,盡管所有到場觀眾都看過電影,但讀過原著小說的隻有兩位。

這些現象,說明科幻產業確實很繁榮,但這繁榮不是科幻小說的繁榮。這可能並不僅僅是科幻類型的問題,而是反映了“小說”這種載體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衰退。不是科幻不流行,而是小說不再流行。人們的興趣點已經從文字轉向了影視,轉向了短視頻,願意沉下心來讀書的人越來越少,願意沉下心來創作小說的人當然也更少了。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唯有真正熱愛科幻的作者,才會繼續堅持創作科幻小說。也唯有這些作者,才是科幻繁榮的真正希望。無論科幻產業如何花團錦簇,終究都要歸結到優秀的作品上。正如沒有劉慈欣就不會有《流浪地球》一樣,沒有優秀的原創作品,所謂的科幻產業也隻能是空中樓閣。中國科幻的未來,終究還是要依靠甘於邊緣化、能夠耐住寂寞堅持寫作的原創作者。從這一點上說,王迪菲這位上海交大的醫學博士,能在繁忙的科研和工作期間堅持寫作,並且既有深厚的專業功底,又有精巧的故事構思能力,還有謙虛向學的器量,假以時日,必定會成為原創科幻群星中又一顆閃亮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