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一諾千金

同鄉·同道·同仁——《上李傅相書》——士為知己者死——今日之新商賈

曆史上,有過無數個名人相識,結下生死之交,留下千古佳話的故事。

那麽,馬應彪與孫中山先生相識,也同樣是這千古佳話中的一個。

其時,馬應彪的事業剛剛起步。

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也在醞釀之中。

所以,讓我們打破時間的順序,先來記錄下這意義非凡的一章吧!

1892年,對於馬應彪來說,無論是個人命運,或事業的開創,都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這一年,他由澳洲往返於珠江三角洲之間,為經營自己一手創立在澳洲新金山的永生公司果欄及其他業務,水程早程,台風惡浪,曆盡了艱辛。

所謂“新金山”,是與中國人在北美稱聖·弗朗西斯科為“舊金山”相對而言的,指的是澳洲名城雪梨(又譯作“悉尼”)。“金山”,顧名思義,是開礦掘金之地,但那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而今華人連確實礦尾都尋不到了。有頭腦的,已早早改行。

往返於中澳之間的風浪,在年僅32歲的馬應彪來說已算不了什麽,澳洲熾烈的陽光與豪邁的暴雨,早鍛造了他堅強的體魄,何況他已闖過了賣豬仔、上代本代下苦力的幾大關,正躊躇滿誌,到香港探詢設立金山莊的可行性……

他在中國的事業,前程未卜,可誌向已定,這,卻是得益於自己的一位同鄉,也同樣是美國教會裏的教友。

這位比自己小五歲的年輕同鄉,論個頭,比他馬應彪矮了那麽一截;論身段,更顯得瘦小屏弱。可一雙眼睛卻那麽炯炯有神,有一種攝魂奪魄的力量。

他們早在教會裏相識了,同是基督教徒,一位經商,一位從醫,但同樣受西方近代思想的深刻影響,都把自己的專業同救國乃至於反清革命聯係起來,因此,一經相識,便視為知己。一位從海外回來,攜資以圖實業興國,一位早已廣交朋友,成為後來有名的“四大寇”的核心,秘密醞釀最初的反清革命活動,以拯救危難之中的祖國——目標一致,怎能不一拍即合呢。

其時,年輕人已在香港的西醫學院修業完畢,十門功課均獲高分,以“特殊優等”的資格畢業。這是該院第一屆畢業生,而獲得醫生執照的僅他和另一位中國人。文憑還是由香港總督羅便臣所發的。隻是,憑此卻仍不能在港執業。

年輕人躊躇滿誌,上了澳門,正準備在那裏開一間藥店。

又誰知“同行生嫉妒”,在澳門的葡萄牙醫生竟向當局投訴,說他沒有葡國的文憑,硬要把他擠走。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年輕人血氣方剛,卷起鋪蓋就走。

他決計回廣州去開藥店。

就在回廣州的路上,他與在教會相識的馬應彪結伴而行。

年輕人不覺講起了西人對華人的排擠,馬應彪身同感受,也講起了華人在新金山遭西人殺害侮蔑的往事,兩人皆義憤填膺。

年輕人竟出語驚人:

——與其行醫治人,不如強兵富國以治世。

馬應彪“下子便被打動了,可不,中國積弱,華僑在海外屢遭欺壓,惟有國家強大,僑民才能直起腰杆說話。

——幼嚐遊學外洋,於泰西之語言文字,政治禮俗,與夫天算地輿之學,格物化學之理,皆略有所窺,而尤易心於其富國強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規……

年輕人慷慨陳詞,英氣勃發。

兩人談得是那麽投機, 自然,馬應彪沒少說海外創業與經商之道,對國內的官商憤嫉不已,說到了想回國發展一多年來,他已在籌劃了,實業救國,這正投合年輕人的心思,中國就得靠實業而興盛,當然,得靠新的方式,得有雄才大略。

年輕人的一字一句,都鐫刻到了馬應彪的心版裏,臨分手,他依依不舍,一拍年輕人的肩膀,大聲道:

一以後,有用得上我的地方,盡管開口。中國有句老話,士為知己者死,我雖商人,卻一般通曉物理,略識西語。是古人雲商人重利輕別離;可今日世界之商業,卻是重信譽,重言諾,一諾千金也。非中國之舊商人。

其時,亞熱帶的陽光,如紛揚的金箔,飛撒在各自的征途上;紫荊樹上的花盞,如翩翩起舞的彩操,伴其遠行。

果然一諾千金。

臨別這一誓,竟讓這兩位年輕人,結下了人世間非凡的友誼,並在曆史冊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這絕非一位醫生與一位商人之間的故事,而事關到一個五千年古國的曆史命運。

那位年輕人不是別人,正是日後被稱之為國父、五千年來推翻帝製的第一人——孫中山先生。

若幹年後,馬應彪看到了孫中山先生在他們兩人相識之後僅隔一年所寫的《上李傅相書》。李傅相者,李鴻章大學士也,當時清廷最有權勢的官員。此上書中的內容,可以說,當日兩人途中交談中亦已涉及到了,年輕人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直道:

——竊嚐深維歐美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徑,治國之本也。

讀到這,馬應彪拍案叫絕。可不,美國正號稱“以商立國”,貨能暢流,則財源裕也。當日,自己亦沒少給他講這方麵的見聞。當然,中山先生的大哥孫眉是個大商人,身邊亦有一批名士, 自然深諳這治國之徑。馬應彪不覺讀出聲來:

——所謂人盡其才者,在於教養有道,鼓勵有方,任使得法也。……質有智愚,非學無以別其才;才有全偏,非學無以成其用;有學校以陶冶之,則智者進焉,愚者止焉,偏才者誌焉,全才者普焉。……故教養有道,則天無枉生之才;鼓勵有方,則野無鬱抑之士;任使得法,則朝無幸進之徒。斯三者,不失其序,則人能盡其才矣。人能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俱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

——所謂地能盡其利……

——所謂物能盡其用……

——所謂貨能暢其流……

字字句句,擲地作金玉之聲。

馬應彪站了起來,念出了最後幾句:

——夫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地能盡其利,則民食足;物能盡其用,則財力豐;貨能暢其流,則財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強之大徑,治國之大舉也。

也就是孫中山先生上書的這一年,馬應彪在香港創立了永昌泰金山莊。

金山莊的業務,是代客辦理商品進出口手續,並為華僑代辦出國、人境和回國的手續,以及船票食宿僑匯濟家等等。

在永昌泰金山莊,馬應彪連任了六年的經理,一直到1899年。所以,這些年,他大部分時間,都奔走在國內,與孫中山先生的關係日趨緊密。

也就在上書的1894年之後,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有名的興中會。不久,他便回到香港,即第二年的正月,便在香港成立了興中會。

一批在港的工商界人士,均秘密地加人了這個組織,如新沙洋行船務副經理楊衡雲、澳洲著名僑商之子謝讚泰、炳記船務公司經理劉燕賓等人。楊為香港興中會的會長。

由於與孫中山的交情,當然,更重要的是,出於因艱辛甚過“賣豬仔”而赴外洋、對清朝腐朽之憎恨,作了永昌泰金山行經理的馬應彪,也在人會時,莊嚴地宣了誓:

——驅除撻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

從此,馬應彪便成了參與推翻千年帝製的興中會的骨幹。

是年九月初九,興中會預定在廣州起義,不料被當局查獲自港運至廣州的槍械,孫中山的摯友陸皓東被捕後英勇就義。

1900年,惠州起義又告失敗。

1901年,楊1雲在港被清朝官方暗殺。

1902年擬在廣州舉行的起義也被破獲,謝讚泰逃亡在外。

這一係列的起義及活動,馬應彪不僅捐助大筆資金,而且廁身其間,其風險可想而知。

因此,到了1904年,當興中會與黃興領導的華興會、章太炎領導的光複會,聯合成為同盟會時,他被任命為管起義急用的軍需的庶務長。

那時,先施公司業已成立。

一日,孫中山先生的侍衛鄭卓德,忽地闖入了先施公司的會議室,馬應彪正在開公司會議,見小鄭行色匆匆,便打了個手勢,趕緊迎了過來,兩人一同來到了走廊上。

小鄭遞上了一張紙條:

——請借500元。文。

馬應彪一看,便認出了孫中山先生的手跡,二話沒說,從銀台上拿出了500元,交給了鄭卓德。隨即,便把紙條撕得粉碎,扔了。

這樣的事,不知發生過多少次了,馬應彪總是有求必應。當時,500元是筆巨款,當金山莊經理時,他月薪才10元,一般職員月薪僅3元左右……500元,當時可買得下一棟樓了。當時,革命的經費十分支細,他擔任軍需庶務長——不少開支,卻是從自家腰包拿出的。

此間,他亦親自或派人下澳洲為革命捐款。當時作為澳洲一個影響不小的僑商,加上彈心竭力,捐資可謂巨大。

據史料記載,光新金山捐資,便達4萬之巨。而這僅僅是幾個月之內。

具體數字為42567.12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