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色時光(上)01

―幅秀麗的畫卷,她的色彩之美,畫中人常常不能自辨,容易迷亂和紛擾。關於重慶,重慶人自己似乎就是這種感覺。

新重慶的色彩繪製者已經奮力拚搏了10年,這10年,我們再回首看去,呈現在眼前的竟是一段金色組成的時光隧道——

90年相距,胡錦濤與孫中山的目光聚焦在同一地方。

2007年3月8日,這對重慶直轄市的今天和未來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這一天,北京人民大會堂重慶廳內的燈光格外明亮,氣氛更不一般。市委書記汪洋和市長王鴻舉等幾位重慶市領導站在

本節資料來猓:新華社2007年3月8日相關報進沁重慶日報2007年3月9曰相關報道;孫中山建國方略見孫中山全集,第六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

大廳門口,欣喜地等待曆史性的一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神采奕突、麵帶笑容地出現在重慶廳……

總書記好!

同誌們好!

頓時,63位重慶籍全國人大代表和胡錦濤相互握手致意,其樂融融,激動人心。

3月的北京,陽光明媚。人民大會堂的重慶廳內洋溢著濃濃春意。沒有拘謹,沒有客套,胡錦濤坐定後就親切地招呼代表們發言。

總書記,我先講!來自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劉中慧代表搶先舉手。胡錦濤向她微笑著,鼓勵著。於是,劉中慧的眼裏放著光芒:過去,我們石柱中小學是清朝的房子、民國的桌子、共產黨的孩子,僅1998年一年,全縣發生教室垮塌就有8次,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現在,石柱最漂亮的房子就是教學樓,我們還2007年3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重慶廳外與參加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重慶代表團女代表親切交談重慶日報靳小丁攝。

清了普九欠債,中小學在校生人數也翻了一番!劉代表的聲音越說越高,深深地感染了總書記,隻見他時而注目傾聽,時而提筆記錄。

談起重慶的變化,代表們一個接一個地爭著發言,生怕遺漏了心頭橫溢的那份**與喜悅,其情其景,恰似三月春潮……

日理萬機的總書記帶著平和、認真的神色在聽完10位代表發言後,發表了重要講話。那洪亮而高亢、深情而期待的聲音久久地回**在金色大會堂內外今年是重慶建立直轄市10周年。經曆10年的建設,重慶的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實踐證明,中央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完全正確,今天的重慶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上。希望重慶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機遇,完善思路,真抓實幹,把重慶加快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成為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中心,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嘩一掌聲、熱淚……重慶人這一天有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許多人徹夜未眠。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學習和回味著總書記的講話,一遍又一遍地在夢中歡笑起

是啊,重慶一我們的家鄉,我們家鄉的明天該是個什麽樣呀?

總書記說了,我們是中國西部的增長極。增長極是什麽?增長極就是像一個人的心髒、一台機器的動力核。

長江上遊的經濟中心該是什麽樣?應該像上海對長江下遊的華東富饒之地的輻射地位吧!

城鄉統籌下大發展的直轄市!

全麵率先建成的小康社會!

哇一我的重慶,我的美麗家鄉!

3100萬重慶人沉浸在對總書記為他們描繪的未來的憧憬之中……

於是,在此時此刻,有人突然驚喜地發現一個曆史的巧合:90年前的1917年,一位偉人也曾把銳利的目光停留在中國第一黃金水道上遊的一座山城,並且正是因為他的這一瞥,從此改變了這個城市的命運,甚至從此改變了中國以後的行政區劃藍圖。

這個人就是孫中山一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

上海,1917年夏。在這莫利愛路29號的一座花園洋房內,一位矮小而靈活的中年人,手持放大鏡,雙膝跪在寬闊的地毯上,身子近乎伏在地麵……他在幹什麽?喚,原來他在看地圖。

那地圖有大大小小14張。細細看去,喔,原來是可以拚成一體的中國全圖!

放大鏡下,他看到了地圖上呈現的山川和鄉村、城市與湖泊,還有連綿不絕的沙漠與草原……但那山,是死的;那川,是倒流的;那城市,是狹小而破爛不堪的;那鄉村到處是無收的旱地和討飯的人群;那湖泊裏,流淌的則是被貧苦和饑餓所折磨而流出的眼淚;至於那些沙漠與草原,似乎更沒有任何的目光光顧。

而他卻看著,看著,眼睛裏放射出異樣的光芒。

於是,在那地圖上,他看到了橫的是一座座橋梁,縱的是一條條鐵路,岡圈的是一個個大港……然後再把這縱的與橫的和圓圈聯結成網,這網覆蓋整個地圖,網中的紐結,便是糧食工業、衣服工業、居室工業、交通工業、印刷工業和鐵礦、煤礦、油礦和機械製造、港口碼頭……

1917~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了建設請再拿些紙來!中三峽大壩的設想原栽李鵰眾誌繪宏圖李鶓三峽日記年人一邊揮筆疾寫著一行行英文,一邊頭也不抬地對警衛員馬湘說。

先生,您該休息了!夫人請您把這杯牛奶喝了。警衛員遞上一疊紙的同時,又將一杯牛奶放在桌子上,然後輕聲地催促疾書者。

好。我喝!中年人眼也沒抬地伸手抓起杯子,將牛奶一飲而盡,然後轉身重新伏在地圖上。隻見他的目光順著那條橫串東西的大江,從地圖右方一直向左移動……突然,他的目光在大江的宜昌至重慶段停下了,並且久久不曾移開。

自宜昌而上,人峽行,約一百英裏而達四川,此處兩岸岩石束江,狹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尋十六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尋者。急流與灘石,沿流皆是。中年人獨自口中念念有詞許久,突然間,隻見他直起身子,一步走到桌前,即揮筆寫下這樣一段話改良此上遊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其灘石應行爆開除去。於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漢口,上達重慶,可得而致。而內地直通水路運輸,可自重慶北走直達北京,南走直至廣東,乃至全國通航之港無不可達。由此之道,則在中華西部商業中心,運輸之費當可減至百分之十也。其所以益人民者何等巨大,而其鼓舞商業何等有力耶!

妙啊!當我們的巨輪順著長江的黃金水道,有一日能下起漢口,上達重慶之時,中國的中部和西部經濟,怎會永遠的貧乏與苦難呢?到那時候,益人民者何等巨大!鼓舞商業何等有力耶!

中年人情不自禁地張開雙臂,一遍又一遍地高喊著!一次又一次地歡呼著!振臂高呼者正是我們的孫中山先生。這一年,他把上麵的話寫進了他那著名的建國方略之中。孫中山因此成為第一個提出要在三峽修大壩的中國人,並在5年之後的廣州國立高等師範學校的演講時明確說道:像揚子江上遊夔峽的水力,更是很大。拿這樣的電力來替我們做工,那便有很大的生產,中國一定可以變貧為富的!

都說重慶直轄市因三峽丁程的建設而誕生。而現在我們可以知道更深遠的另一層意思:因為在偉人的眼裏,三峽工程建設之後的重慶,還將成為中國西部經濟的中心。

90年前的孫中山,將三峽大壩修建的重慶地段,視為中華西部商業中心。

90年後的今天,胡錦濤要求把重慶直轄市建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和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中心。

偉人的目光,總是同樣的髙瞻遠矚,高屋建瓴。

重慶,你是幸運者!百年來,總有偉人在為你的命運導航定向。

毛澤東兩次到重慶。

毛澤東第一次到重慶是1945年8月。

當時,一心想挑起內戰的蔣介石,憑著強大的美式裝備和從主戰場上獲得的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戰利品,加上所謂的合法政府的元首身份,多次電邀在延安窯洞裏住著的毛澤東到重慶談判。自以為是的蔣介石不相信毛澤東會來重慶自投羅網,所以從這年的8月14日開始,他數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一聚。

於是,在蔣介石根本不相信毛澤東敢到重慶來談判的8月的一天,從延安起飛的一架美式飛機飛越秦嶺,緩緩地降在了山城……之後的曆史大家都知道,重慶談判在中國現當代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當然在這曆史性的一筆上毛澤東最出彩。

然而我們都知道,在此次毛澤東與重慶第一次親密接觸中,詩人毛澤東還給重慶和中國曆史留下一首著名的詩篇,這首名曰沁園春雪的詞作當時傳遍了山城,並成為一時的佳話。在不了解毛澤東這樣的土包子的國統區重慶,毛澤東頓時成為一代獨領**的文人墨客,蔣介石私下裏暗暗自愧不如。

北國風光,

千裏冰封,

萬裏雪飄。

本節資料來源:新華社2001年6月14日紅色檔案.重慶談判X重慶談判紀實又重慶出版社1983年版;新華社2006年5月22日相關報道;何建明又國家行動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人民日報1966年7月25日相關報道。

望長城內外,

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蟮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裏,

分外妖嫌。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這是一篇何等氣勢磅礴的佳作!而重慶人非常聰明,他們在之後的幾十年裏,每每建立偉大功績之後,總會吟著毛澤東的這首沁園春雪,而自喻一代天驕昂首高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今朝的風流人物,自然是老子重慶人哪!事實上,60多年前毛澤東揮寫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樣無與倫比的美譽之詞,配於誰最合適呢?想想,當下的也隻有重慶人了!

謹此,重慶人理當感恩於毛澤東當年留下的這篇不朽之佳作。

重慶談判4年之後,中國在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雷霆萬鈞之勢下迅速發生了徹底的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很快成立了。

那時的重慶在毛澤東的眼裏非同尋常,他把重慶作為新中國的西南重鎮,派出劉伯承、鄧小平和賀龍3名大員鎮守此地,建立了中共中央西南局。由於後來南方戰事及西藏解放的形勢需要,重慶的地位一時向西而移,讓位給了成都和西藏那一邊……但重慶的實力毛澤東心裏有數,所以人民共和國的諸多元勳級人物,相當一部分是從重慶西南局走出去的。

新中國建立之後的毛澤東,其實時時掛念著重慶,印象中最深刻的當數1954年了。那一年毛澤東流淚了:長江中下遊因特大洪災,受災人數達888萬人,光淹死的就有33000多人。中南重鎮武漢因長江荊江段決堤,被數米高的洪水淹沒數十天,屍體遍地,慘不忍睹……毛澤東為此非常難過。

從來以詩才著稱的毛澤東這次為武漢防洪軍民戰勝大洪水後而寫下的賀電,竟然用的是這樣一句沉甸甸的毫無**的話慶賀武漢人民戰勝了1954年的洪水,還要準備戰勝今後可能發生的同樣的嚴重的洪水。麵對人民和財產的慘痛損失,一向**澎湃的毛澤東變得毫無詩情,隻有字字擲地有聲的殷切教導。

那場洪水之後的毛澤東,經常在中南海徹夜盯著橫串中國地圖東西的那條大江以及大江沿途的一個個城市與鄉村,其中目光停在宜昌與重慶之間的江段最匕、最多。這樣的時間延續了很久,一個月?一年多?總之,我們從已知的曆史資料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知道,那之後的幾百天日子裏,毛澤東把所有的精力傾注在如何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鬥爭中,每天隻休息幾個小時,有時甚至幾天不睡,比戰爭年代還顯得繁忙。一段時間有人說,毛澤東隻會打仗而不會搞經濟建設,這實在是極大的錯誤。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毛澤東,在處理農村的土改、城市的工商業改造和國家基礎規劃方麵的經濟才能,是當時任何一位經濟學家和政治領袖所無法比擬的。特別是他所著的堪稱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開篇之作一論十大關係,完全是一部無與倫比的經典之作。那些日子裏,毛澤東天天聽匯報、搞調査,十分繁忙。

在完成綱領性決策文件之後,毛澤東又開始將目光投向長江的那段天險……

或許是1954年大洪水的那一幕慘景依然留在這位國家領袖的心頭令他隱隱作痛,也可能是以為高吟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還不到時候,毛澤東這回沒有來到重慶,而一直停留在武昌的東湖賓館內。

然而毛澤東的心卻在不停地奔跑著,直至跑到宜昌,跑到重慶。那雙深情的目光不時地撫摸著三峽江段的每一個細微之處,並常常思緒萬千。

那些日子裏,毛澤東常常佇立在東湖畔的小洋房上的那葉臨江的窗戶前,雙逆大江之水而西望、西望……

主席,您是否想出去走走?湖北省省委書記王任重多次過來小聲詢問毛澤東。

我想遊長江!毛澤東突然說。

王任重一愣,轉而立即進一步試探地問:什麽時候?

馬上!馬上!

是。我立即派人去準備。王任重不敢怠慢,轉身去做該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