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是把廠子解體了?是讓職工各奔前程?還是虧錢就不搞裝備改造了?不,我們是毛主席、周總理和鄧小平一手扶植起來的國家軍工企業,再難也要挺直腰杆,挺起胸膛!於是,全體西南鋁人在廠黨政一班人領導下,以精神支柱不倒,隊伍人心不散,工作熱情不減,發展理念不變的誌氣,硬是背著重負在陡坡上前行,以非凡的拚勁和韌勁,完成了第二次創業的技改項目,構建了適應市場和世界鋁業生產競爭勢態的21.3萬噸主機生產能力,將其鋁加工規模擴大到中國老大、亞洲第一的水平之上。這一步,西南鋁人走得艱辛,但走得特別值得。

現仃總經理趙世慶在談起當年的這役背水一戰的歲月,依然感慨道那時我們上上下下過的日子,絕對不比老一輩人苦度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災害困難少,是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如果沒有一點軍工精神,西南鋁就不可能有今天稱雄世界的地位。雖然技改項目結束後一時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但我們靠勒緊褲腰帶、背著巨額銀行貸款的債務而投下的錢一分沒亂花,全部用在了一步到位的先進生產力的構建卜―,使西南鋁的裝備有三分之一具備了國際領先水平,三分之一具備了國內先進水平,薈萃了我國鋁加工設備的精華。如果沒有當時全體西南鋁人的這種創業求先進的闖勁和拚勁,我們西南鋁就可能永遠不會有今天在同行業中的絕對優勢。

直轄市成立之際,西南鋁迎來了連續三屆堅強有力的班子,使這個老軍工配套企業從此一路凱歌——

孫華山出任公司總經理後,西南鋁迎來與市場拚搏的第三次創業期。這期間企業的產量增幅很大,但鋁業市場混亂,扭虧為盈的任務依然繁重。他帶領職工打破陳舊觀念,強化管理,每年以萬噸的增速提髙市場占有份額。孫華山任期2年8個月,逆勢而上,但終因爬坡的路很陡、很難,公司每年仍有1億多元虧損。

1999年7月,肖亞慶出任西南鋁的掌門人。這位具有敏銳市場意識,又特別注重管理出效益的總經理,抓住國家宏觀政策和國際經濟複蘇的機遇,舉全公司之力、聚全公司之心、集全公司之智,將企業產品和技術能力瞄準當今鋁業市場的髙、尖、精方向,不斷出奇招。西南鋁人那幾年在肖亞慶的領導下,懷著振興民族工業、創立國貨品牌的淩雲壯誌,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他們在緊盯國內鋁加工發展前沿的同時,傾力著手推行了新一輪戰略性的大規模技改:

——建成我國第一條鋁合金特種型材生產線,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地鐵、高速列車等車廂用鋁合金特種型材的曆史,使地鐵車輛價格比進口價格下降了一半,西南鋁因此在國內蓬勃發展的地鐵和高速列車界成為獨占鼇頭的產品供應——將閑置了20年的6000噸預拉伸矯直機和九輥矯直機經過技術改造,建成了集拉伸、矯直、淬火、時效、拋光、剪切為一體的亞洲第一條年產萬噸的大規格鋁和鋁合金中、厚板材的預拉伸板生產線,這條堪稱中國鋁合金預拉伸板加工之王的國際先進生產線,為西南鋁贏得了中國市場和產品出口的主動權。

——率先建成的我國第一條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精度鋁板帶材熱連軋生產線,使西南鋁的加工生產能力一下上升到年產30萬~50萬噸。

生產能力的先進水平,加之新產品的不斷研發,以及對國內外兩個市場的齊頭出擊,使西南鋁在2000年實現了從1991年以來的首次扭虧為盈,當年利潤1530萬元,而肖亞慶接手公司前一年的1999年仍是2億元的虧損。

1530萬元利潤,現在看來是個很小的數字,可當時對我們連續虧損9年的西南鋁人來說,那是個曆史性的數字,它預示著西南鋁的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如果拿大慶油田王鐵人為代表的石油工人把中國貧油的帽子扔進了太平洋來比喻,那麽2000年實現530萬元利潤,就是我們西南鋁人把虧損的帽子終於扔進了長江。我記得,當肖亞慶總經理把這一消息告訴全廠職丁時,西南鋁廠區一片沸騰,比過年還喜慶!趙世慶至今對前任的功績懷有敬佩之意。

我們西南鋁能夠在2000年扭轉連續9年虧損的局麵,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當時以肖亞慶為首的班子敢於從國有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大膽改革,而且這種改革是始終建立在一種保持閉隊精神和閉隊力量的基礎上的有自己特色的改革。趙世慶介紹。

1999年,肖亞慶上任後,西南鋁抓住作為國家首批實施債轉股的企業,積極穩妥又大膽地推動公司生產關係的改革和調整,實行了全公司的整體改製,理順了產權關係,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股權結構多元化為主體的母子公司管理體製,形成了生產係統、專業係統、分公司、子公司4種管理模式。企業內部,以資產為紐帶,以資本運營為中心,完善了現代企業的製度。合理配置崗位,激活用人製度和效益分配機製,壓縮機構,以提高效率為目的的一整套措施。全公司精簡科級機構120個,行政管理部門6個,15000人的職工隊伍減壓到8000人。

但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我們進行了如此幅度的精減人員,可公司沒有讓一個職丁下崗。這是我們西南鋁在改革中一直堅持的做法,即:不把國有企業的人多當做是包袱,相反作為一種資源,利用主業優勢條件,積極靈活地大力發展輔業,使主輔兩個戰場、兩個市場上的每一位西南鋁人都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和有奔頭的光榮感。所以說,我們西南鋁雖然有國寶級裝備、世界先進水平的生產線,然而西南鋁最寶貴的財富還是每一個西南鋁人。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企業才有可能為中國航天航空和國防軍工提供數千種規格的高精尖鋁材;正是因為他們,西南鋁才有每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才有可能今天稱雄國際鋁業界的業績。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試驗核彈、第一艘飛船上天、第一台出海的核潛艇、第一輛新型坦克戰車……還有很多很多的中國第一上,有我們西南鋁人研製的材料……

西南鋁人的可貴品質,在於市場經濟需要我們下海搏浪時,我們是一群不畏險阻和艱難的水手;當國家和民族需要我們去為不求代價的戰鬥付出時,我們就是一批無私奉獻的軍工將士。也就是說,國家利益、國家需要,是我們西南鋁人始終如一的第一位重任,為這,我們可以犧牲規模、犧牲效益、犧牲利潤,甚至犧牲幹部職工的個人利益。當國家需要我們多創經濟效益時,我們同樣能夠全力以赴,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幹勁,贏得利潤和效益的最大化。

趙世慶,一個與當年的肖亞慶一樣年輕有為、充滿朝氣和**的西南鋁掌門人,在他的心目中,今天的兩南鋁,又是另一番世界一這世界是斑斕和絢麗的。

今天的西南鋁,可以說是中國鋁加工業的航母。在管理上,我們秉承了肖亞慶提出的嚴、細、實的管理理念,並將其作為全體職丁―的工作準則,即嚴明紀律、嚴肅工作態度、嚴謹工作作風,做到嚴格照章辦事,嚴格執行工作規程和工作標準,嚴格崗位職責行事,考核過硬,獎懲分明。細,就是從細微人手,細化指標,細心丁―作,做到計劃準確,措施細致,布置周密,各項丁―作都要規範化、程序化、標準化、製度化3實,即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實實在在。這嚴、細、實聽起來似乎沒有多少新鮮東西,但過去國有企業存在的效益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上不嚴、不細、不實所造成的。趙世慶在他辦公室猶如指點江山似的介紹說當裝備先進、產品對路、規模具備和市場形成之後,管理便成為一個企業能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管理是內動力,而要使這個內動力發揮到域大和最佳的水平,人的索質與人的向心力則是根本。西南鋁這些年來,狠抓的就是幹部職丁的主人翁楮神、敬業精神和素質與技能的培養……

此時,辦公室外麵突然響起了下班的高音喇叭聲,那廣播裏嘹亮激昂的歌聲。

讓我不由感到驚奇與好奇,因為這樣的高音喇叭聲已經在我們的耳邊久違了,而西南鋁廠區竟然保留至今。

趙世慶對我的驚奇坦然解釋道:前些年確實有人提出過是不是把高音喇叭拆了,因為全國各地的工廠企業在一二十年前就幾乎全部沒了高音喇叭,可後來我們還是留著它。原因是,我們認為它是西南鋁光榮傳統的一部分,這髙音喇叭每天早中晚3次響起,播放的內容都是西南鋁人熟悉和愛聽的激昂的旋律和催人奮進的內容。這樣的宣傳與娛樂形式,西南鋁人喜愛,所以我們就把它保留了下來。

原來如此。當聽完趙總的這番話,回神再聽高音喇叭聲,感到的是一種西南鋁人的力最,一種西南鋁人的精神,一種西南鋁人的情操,於是我的內心頓時**漾起一股親切與和美之情,雖然這種感覺和感情似乎已經有些久遠了,故而它也顯得特別珍貴。

讓我們把鏡頭重新拉到2002年那個令西南鋁人難忘和幸福的時刻吧。

這一天是5月22日。上午9時,西南鋁的幹部職工傳出江澤民總書記要來廠視察的消息,這消息像長了翅膀,迅速傳遍了西南鋁的每一個角落。職工們壓抑不住激動的心情,成群結隊地擁向大塘廠匕門口的大道兩側,等待他們所敬愛的人的到來。

9時25分許,一個特殊的車隊徐徐駛向西南鋁……這時,隻見行駛在前麵的—輛大巴車在距歡迎人群200米左右的地方緩緩停下。車門隨即打開,西南鋁人熟悉的一個身影出現了,幹部職工們頓時歡呼雀躍起來。

總書記來啦!江總書記真的來啦一!

同誌們好!職工們好!汀澤民一邊微笑著向西南鋁人招手致意,一邊健步向歡迎的人群走來……於是領袖和群眾彼此呼應著,問候著,那情那景,永遠烙在西南鋁人的記憶中……

在曾慶紅、賀國強等領導的陪同下,那天江澤民興致勃勃地參觀了西南鋁的鋁箔廠和鍛造廠。一路走來,江澤民向公司負責人詢問生產情況,向勞模和一線工人表示慰問,駐足察看機器的運行,端詳一件件技術含童較高的新產品。從加工工藝到產品性能,從產銷管理到職工生活,江澤民都一一仔細了解。在3萬噸模鍛水壓機前,工人們正在緊張而有條不紊地工作著,江澤民凝視良久。他向公司負責人詳細詢問了這台水壓機的性能。聽完公司負責人的介紹後,江澤民滿意地點點頭。他說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許多這樣具備很強技術能力的國有企業。一定要下大氣力,把企業辦好、辦強。

江澤民要離開西南鋁了,成千上萬的西南鋁人向即將遠去的車隊擁來……

江總書記好!

歡迎江總書記再來——這一幕將永遠留在西南鋁的曆史上。

次年,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因總經理到中央黨校學習而主持西南鋁的全麵工作,他就是趙世慶。39歲出任中國鋁加工之王的西南招第一把手,這在著名軍工企業曆史上是少有的,而8任廠長總經理中,他也是唯一的土生土長的重慶人。

趙世慶是個農民的兒子,老家離西南鋁廠區隻有10多裏路。這位從技術員、班長一直幹到公司總經理的年輕人,其成長的曆程中滲透了西南鋁人的所有熱血與情感。從風雨中走過來的西南鋁,今天在我的手上,感到的就是一種責任,―種使命,或者說是一個新起點。我的責任就是要在自己的家鄉這塊土地上建起4中國鋁加工之都;我的使命,就是要把西南鋁做到世界最強、最大;如果說起點,那我把自己主政第一年實現全公司鋁產品突破20萬噸作為一個起步點,2005年實現產量30萬噸則是邁出了起步的左腿,而2006年產量達到54.22萬噸則是邁出了起步的右腿……十一五期間,西南鋁要進行第四次創業,在裝備上要實施老線填平補齊、軍工配套和冷連軋三大係統的技術改造。到那時,我們就能再造一個西南鋁!到十二五時,我們的企業將是個年營業收入突破200億元的世界一流鋁加工龍頭企業。要幹就要幹世界最強的,這是我的信念和理想。

趙世慶似團火,西南鋁似團火,西南鋁人更似一團火。這火在重慶這塊英雄和充滿生機的熱土地上熊熊地燃燒著,光耀著,燦爛著……

山城之鴿一飛起來如此美麗

古書記載,今重慶的始祖為巴人。巴人的鼻祖在傳說中為伏羲。伏羲生鹹鳥,鹹鳥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後照,後照生顧相,降處於巴。宋代羅泌在路史中寫到:伏羲與鹹島作為巴人的始祖,我們無法從古書上獲得更多的論據。但巴人的先祖始於一種神鳥的傳承,似乎在漫長久遠的曆史中一直延伸至今天,我們仍然能從巴人的後裔身上尋找到神鳥精神。

直轄市後的重慶人,現在越來越熟悉一個值得驕傲的名字一鴿牌電線電纜。也許連重慶人自己還不是十分清楚他們的這隻驕傲的鳥現在已經飛得有多高了。重慶市國資委的同誌在我來到重慶後安排采訪的第一個企業對象竟然是這樣一隻飛得很高的神鳥一

在鴿牌電線電纜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和黨委書記集於一身的段彩均遞給我的一份企業宣傳材料上,我看到的是醒目的4個大字搏擊長空。讓我好奇的是,這4個字本來應該形容雄鷹氣魄的,但這裏竟是一對飛翔的鴿。

鴿,代表一種和平,蘊意我們的產品聯結千家萬戶,也蘊涵著我們為客戶傳遞一種誠心和信譽。段彩均向我解釋他們的鴿牌品牌的含義。

很有意思。這鴿牌創始於50年前的共和國公私合營時期的重慶電器廠。那是個作坊式小廠成長起來的國有企業,規模不大,幾百人的廠子。這樣的中小型國有企業在重慶非常普遍和具有代表性。在計劃經濟年代,它們或以解決本地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需求,或是跟著社會生產發展運營而生,因為沒有實力,隻生產每個城市或地區都需要的一些一般性供需產品。進人市場經濟之後,沿海地區的民營企業和南方的合資企業,在一夜之間以先進的技術和更加過硬的產品,又加之更加低廉的價格,將這樣的國有企業及其產品擠到了邊緣和滅亡的地步。重慶老鴿牌廠屬於這樣的企業。雖然當年也有一段曾經的輝煌,其前身還在工業學大慶時一度被評為大慶式企業。

我是1987年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機電設備進出口公司的下屬一個單位,但一去後,人家說那兒沒有進人的名額了,就問我願不願意去重慶電線總廠。我就問那企業怎麽樣?人家滿臉敬佩地告訴我說,電線總廠可是大慶式企業,廠裏還有一輛桑塔納呢!就是大慶式企業這塊金字招牌和一輛桑塔納把我的命運給牽到了現在這個企業……段彩均談起當年參加工作的這段往事頗有感慨。

鴿牌廠在計劃經濟年代吃的客戶,都是上麵給的,不用自己費力,所以當時的職工中有句流行的話:搭上飛鴿,能坐吃30年也不愁。

哪知進人20世紀90年代後,國內電線產品的供銷全部市場化,沒有準備好的重慶電線總廠這隻鴿一下失去了飛翔的天空,到直轄市成立之時,產值萎縮到連職工的工資都不能按時發放的地步。與此同時,重慶的另一個電纜企業一重慶電纜廠也出現了同樣的命運。市機械局不得不采取整合措施,讓這兩家單位合二為一。這回電線廠與電纜廠的合並采取的方法與重鋼和重特有些相仿,隻是形式變了一下,不再是病人背死人,而是小個背大個一電纜廠隻有600多人,電線總廠有1200多名職工。由於電線總廠欠銀行的錢多,小個背大個的好處是可以消化欠銀行的錢,於是乎600多名職工的電纜廠完成了兼並1200多名職工的電線廠。新企業的名稱叫做重慶電線電纜有限責任公司。

段彩均這時任副總經理。細心的人會發現,此時的電線電纜公司,無論從企業名字和主業產品上已經沒了那隻名噪一名的鴿了……

山城之鴿,麵臨一場前所未有的生死博弈。

有關部門將兩個半死不活的企業合並而一的意圖很明確,希望他們起死回生。其重要手段是通過精簡廠區、更新產品結構和壓縮人員來實現企業的活力,簡單而言,變沒錢為有錢把廠區置換出來,換成能流動的資金,或用於支付拖欠職丁的丁資,或用於再生產的投入。想法很好,但結果卻並沒有見效。新組建的電線電纜公司出現了許多國有企業合並後的一種結果一不合是死路一條,合了死得更快。由於種種原因,這個瀕臨倒閉的企業一直拖延到1998年,已經潰不成樣,奄奄一息。

還別說,就在這樣一家在風雨飄搖中的國有企業滿地長荒草時,有人暗暗看中了,並借著機會一口將它吞了有家民營企業為電線電纜公司償還欠銀行的負債而一下成了占64.88股份的第一大股東。

名噪一時的電線電纜公司易主,山城之鴿從此徹底地消失了。

中國的國有企業有相當一部分是以這種屈辱的命運結束的。其過程有的是犯了過於簡單的轉製錯誤,有的是肮髒的人為交易,有的則是經驗不足之過,總之這樣的企業命運,流失的是國家的財富,傷心的是廣大企業職工們。

那段時間裏,雖然我們還是企業的人,還名義上掛著老總、副老總的職位,可其實什麽都不是了。我們和職工們都感到心頭憋得慌,可又一下改變不了命運……段彩均說。

兩年過去,那個大股東根本沒有真心想把企業搞好,從一開始眼睛盯的就是廠裏所擁有的那些寶貴的地產。大股東前後所做的一筆大生意,就是將廠裏的30畝地變成了錢並裝進了自己人的口袋。電線電纜公司和職工的生活與飯碗絲毫沒有得到改變,反而更慘。

不行,再不能這樣下去了!我們必須重新找到出路,幾千名鴿牌職工不能困守沙灘,必須重新展翅!年輕的段彩均以共產黨員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聯合一群誌同道合的中層幹部,終於開始與命運抗爭了。

他們借2000年底一次國家農村電網改造所帶來的機遇,從已是死胎和變了味的原電線電纜公司中拉出一支400多名下崗職工的隊伍,組成了後來的重慶鴿牌電線電纜有限公司,開始了重振山城之鴿威風的豪邁征程。

這是一次以12名共產黨員為主要代表的新股份製國有企業的重振威風之舉。

當時我們12名新鴿牌公司的股東,集資了128萬元股金,其中我18萬元,其餘每人10萬元。而後,我們將547。的股份轉讓給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當我們到工商局注冊企業為國有所有製時,人家都感到不可思議,說別人都是國有轉私有,哪有你們私有轉公有的?我告訴他們我們是重慶老鴿牌的人,我們今天12個人組建新的鴿牌公司,不是為了自己賺錢,而是為了國有企業的榮譽!我們不相信國有企業千不好,更不相信國有企業的職工都吃不上飯!段彩均如此說。

這個信念至今我們沒有改變過!

鴿牌電線電纜公司在之後的5年中每年以的速度遞增,靠的正是以段彩均為首的一班企業領導者的這種誌向和精神力量。

很多人不能理解段彩均他們這些新鴿牌企業創始人的做法。在市場經濟和國有體製不斷深化改革的年代,有人借各式各樣的轉製機會和時代給予的特殊機遇,為自己聚財,合理合法又合情。少有段彩均這樣的傻瓜,傻到家的傻鴿牌公司成立的第一年2001年,就實現產值6053萬元,除去各種成本與費用,利潤368萬元。

第二年即2002年,段彩均他們實現了又一個夢想,鴿牌商標正式成為重慶著名商標,電線電纜產品成為重慶名牌產品。

2003年,鴿牌公司用賺來的錢,置了一大塊地產,為日後搞擴大建新廠區作了物質上的必要準備。

2005年,巳經展翅飛翔的山城之鴿以其不可爭辯的實力,受命整合重組重慶電瓷廠,開始由一隻飛鴿,變成一群飛鴿在市場經濟的廣闊天空中展翅飛翔了……

2006年,鴿牌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稱號,公司也榮獲了中國管理100強企業稱號。

鴿牌電線電纜公司現在的資產總額已達6個億。而據筆者所知,2001年組建時,段彩均他們12個人出資的那128萬元注冊股金中,當時沒有一分錢的國有資金,後來到了年底,鴻牌公司將的股份轉讓給機電控股集團公司今天的鴿牌國有企業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對此,段彩均在有人經常提起這事時,會很坦然地笑著回答說我們2個老股東中有11個是共產黨員,剩下一名同誌也是對企業特別熱愛、對國有企業充滿感情的人。雖然按照當時的情況,我們完全可以把鴿牌變成我們自己的私有財產,但我們沒有這樣做,而且可以說誰都沒往那上麵想過一下。從組建新鴿牌那天起,我們就抱定國有企業也能做得好,國有企業的職工們也能過上好曰子的信念。其他的我們真沒有多想,過去沒有想,現在和今後也不會去想。

以為市場經濟的今天人的腦子都被物欲所占據,以為當官的和有權勢的人都在想著把自己的口袋裝滿,那就是他太不了解重慶人了!直轄市的共產黨員和廣大幹部群眾,他們多數人與段彩均一樣,為了扭轉處於困境的國有企業和振興重慶工業經濟,獻出的何止是一種簡單的物質利益!那是一種精神,一種誓將在民族和國家麵前奉獻出一個對得起曆史的共和國新直轄市!為這,他們忘卻了自己,忘卻了財富對個人的意義。

段彩均向筆者說了他一次出國時所激發的一種民族信念:那是他到匈牙利的首都考察,在一個廣場上他看到了一尊成吉思汗的塑像。當我站在這位民族英雄麵前時,心頭湧動的一股民族強盛感從此就再也沒有消失過……我想,中國人做什麽事,都應該讓人瞧得起!段彩均說。

鴿牌在2001年從段彩均他們的手中重新回歸到國有後,如砸碎了困守的籠子,如添上了遠行的飛翼,一發而不可收……

在許多人眼裏,國有企業似乎與生俱來就不如民營等其他體製的非公有企業,但我們不信。事情都是人幹出來的,非公有企業能夠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原因就是因為企業主把企業的所有一切當做自己的事業和生命去奮鬥、去珍愛。我們國有企業也應該培養這樣的意識,這樣的理念。讓我們的幹部和職工,像愛惜白己的生命和熱愛自己的家一樣去愛惜和熱愛企業,用艱苦奮鬥和任勞任怨的精神與態度去做自己的本職工作。同時,把非公有企業成功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機製引入到我們國有企業的每個環節,這就是我們鴿牌獲得新生的全部奧秘。段彩均與他的年輕團隊,始終把握著一個原則國有兩字,體現在公司的層麵,即全公司的資產國有化,利益公有化。而在具體的企業管理與各個分廠及產銷供等其他所有環節上,全部實行與非公有製企業同樣的管理機製與利益分配的科學方法。你能幹,你多得且受到重用;你浪費,你不講究效益,你就得受罰;你心不在企業的發展和工作上,你將不能在企業的任何崗位上繼續待下去;你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為企業多做了事、做了好事,你就會受到獎勵和升遷。

鴿牌電線電纜產品,靠的是質量和服務信譽。而質量和價格是產品滿足客戶所需的最核心內容。成功的中外企業經驗告訴我們,現代工業產品的質量和價格,尤其是電業產品,贏家幾乎都是利用先進的設備帶出了效益。

段彩均他們能讓鴿牌飛得那麽美麗、那麽壯觀,靠的就是不斷更新技術設備。在國有企業有一種說法,叫做:不搞技改的是等死,搞技改的是找死。可我們這些年是搞一個成功一個,搞一個使企業上一個台階。這是為什麽?因為我們搞技改,花的都是大夥兒拚命掙出的血汗錢,而大夥兒對搞技改的目的也非常清楚,是為了企業的生存,為了大夥兒自己的飯碗。所以在技改上,我們舍得花大錢,又學到了如何花錢,把錢花在刀刃上的本領。段彩均自己說,這是他和他的企業最為得意的一筆。

第一次技改是我們企業剛剛賺到一點錢的時候。因為銀行那時還瞧不起我們這樣一個起死回生的小企業,所以技改所需的800萬元資金,全是我們千部群眾不領工資硬擠湊出來的……因為有了第一次技改所嚐到的甜頭,第二次技改我們花的本錢更大,一下投放了3000萬元。後來的第三、第四次的技改投人更大了,有一個5000多萬元的,有一個上億的,甚至1.5億元的改造項目。而正是這樣的一次次更高水平的技改,使得我們的生產設備,達到或超過了國內先進水平,有的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因此我們的電線電纜和電瓷產品在市場越來越

具有競爭優勢,為廣大客戶所歡迎,連年銷售量躍居全國同行的前一二位。

企業效益好了,職工收人自然水漲船高。當新鴉牌騰飛之後,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要讓曾經在老鴿牌廠裏工作過的那些老職丁―們一起分享成果和豐收,所以在這兩年中不僅給原電線電纜公司的老職工們每月發放了大米和食用油,而且還在逢年過節為他們發放豐厚的福利。每當看到老鴿牌的職工們手捧我們送去的鴿牌生活用品時那般熱淚盈眶的情景,我和同事們心中湧起的是一種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正是當年我們重新舉起鴿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延伸。

山城之鴉一重慶鴿牌,一個在2000年已經消失的品牌和一個死亡的國有企業,如今又在重慶人眼裏成為一種自豪的象征。它展翅飛翔的英姿,給年輕的直轄市增添了一道亮麗的光彩。

我們的目標是:到2010年,鴿牌公司的產銷額要突破20億元,企業要成為中國最大的電線電纜基地、中國電工用銅型材加工基地。段彩均站在一片具有中式風格的現代化廠區大樓頂上,舉目遠眺,豪情滿懷地抒懷著他那鍾愛的鴿文化——鴿,具有搏擊長空的豪情;

鴿,具有追求未來的鬥誌;

鴿,帶著我們的理想與希望展翅高飛、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