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長的南京政權

蔣委員長仍然幽居在專列上,沒有進入北平,而是派心腹、最信任的助手何應欽出任北平市長,統轄華北。何應欽是一個先後參加過多次運動的老字輩,現任中國軍政部長。何應欽立即調派中國軍隊趕往長城腳下。從瀕臨海岸的山海關到遠在北平之西的內蒙古邊境線,250英裏的漫長地段,已陷於日軍控製之下。

蔣委員長坐在指揮車裏,隨時都可以後撤。他瀏覽著來自東京的電文,日本外務省新聞發言人有如下一段話:“我軍從山海關推進,60日內足以掃平整個華北,然後就會撤退,把華北交給最可靠的華人。”在日本看來,願意向愛新覺羅·溥儀宣誓效忠的軍閥就是“最可靠的華人”。溥儀做過皇帝,現在又成了日本控製下的滿洲國執政者。日本人把他稱作“溥氏一世”,也許他將很快榮膺“溥皇一世”。

蔣委員長是個叱吒風雲而又反複無常的人物,一定程度上是他使中國走向了統一。自1926年起,他就成了中國的第一號人物。

蔣介石出身於鹽稅官世家,1911年畢業於東京軍事學院,回國時適逢辛亥革命爆發,蔣介石加入革命鬥爭。他於上海的革命軍服役,隸屬其良師益友陳其美麾下。到1923年,他已深受偉大的孫逸仙博士賞識。孫博士把他送到了莫斯科,他在那裏獲得蘇維埃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量軍火。蔣介石在1925年成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在1926年7月發動北伐,這次軍事行動成功地擊敗了當時控製中國北方的軍閥,率領國民黨統一全國,成了“主席”。

1927年,“主席”拋棄蘇聯盟友,轉而致力於在中國消滅共產主義。除了曾在日本短期休養外,他一直生活在南京,隻是在日本進攻上海危及南京時,他才逃離政府所在地。如今,南京政府已獲得各大國的承認,各沿海省份包括大約半數的內陸省份都承認它的權威。

組成南京政府的各個部門不叫“蘇維埃”,而叫“院”。如同在俄羅斯,所謂的“主席”(現為林森先生)和“行政院長”(現為汪精衛先生)都不太重要,國家實權集中於蔣委員長及其內兄、財政部長宋子文(“T.V.宋”更有知名度)手中。就地方局勢而言,中國人“逆來順受”的天性使得全國各地軍閥(如山東省著名軍閥韓複榘)的獨裁統治顯得有章有序。

盡管能幹的韓複榘隨心所欲地處置山東省的財政收入,不讓它們落入宋財長的口袋,可他還是把山東與各國以及國際聯盟的外交關係交給了南京的外交部長羅文幹——羅文幹代表全中國撰寫和接收外交文函。

《紐約時報》記者肯思從南京發回報道宣稱,中國的大多數報刊最近都在猛批蔣委員長,斥之為懦夫和叛徒。其一,他不向英勇的上海19路軍增派援軍;其二,在外交政策上他不對日宣戰,而是寄望於國際聯盟。稍後,媒體對委員長的態度略為好轉,因為他有可能回心轉意——盡管沒有多少中國人會指望他抗日。備受國恥之辱的成千上萬名學生高呼抗戰,與同仇敵愾的儒雅先生們圍坐在一起,群情激奮地討論著整個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