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潘文華拓展重慶城
愛國將領、著名社會活動家馮玉祥說,一條中山路半座重慶城。
著名作家、蜀中五老之一的馬識途說,一條中山路處處流金史。
兩位風雲人物,各用一句言簡意賅的話,把重慶市渝中區中山路的地理環境、曆史人文、重要價值作了高度概括和暗喻引申,話雖短信息含量卻大得驚人。再看主政時修建這條路的首任市長潘文華,又是咋個評價自己的政績,他說:一條中山路、盤活重慶城。的確,我們要珍惜今朝,繼往開來,千萬不能忘卻來時的路,這條路是重慶崛起興旺的標誌,開放發展的啟航和轉折,這彪炳史冊的成就歲月難掩。
(一)
百年前,自辛亥革命推翻清朝,這曆史上前所未有大變局,對於
千瘡百孔的國家,並未迎來百廢待興。神州大地各路軍閥林立,南北割據、合縱連橫、朝秦暮楚、拉鋸混戰、社會動**、人民塗炭、重慶又豈能幸免。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擅權謀的劉湘逐走楊森,勉強擺平全川各路諸侯,謀得四川省主席,設行轅於重慶。1926年6月,將過去楊森擔任的重慶商埠督辦,任命文武雙全,被譽為“小諸葛”的愛將潘文華擔任,當時中國軍界便有廣西白崇禧、四川潘文華兩個“小諸葛”說法。
商埠督辦公署,1927年8月更名為市政廳,其職責就是負責城市規劃、工商管理、經濟發展、興辦教育、搞好治安、關注民生……職能相當於市長。潘文華是一個擁有眼光抱負、責任心極強的能人,既脫離軍界,在其督辦位,就要認真切實謀其政。上任後他查曆史、訪轄區、聽民情,深感自秦設郡、南宋定名、明建九開八閉門,重慶二三十萬人,一直被桎梏在僅僅隻有不足四平方公裏的彈丸之地。開埠迄今也已三十餘載,對外聯係除長江、嘉陵兩條水道,江上無橋、陸上與外地溝通隻有狹窄的供騾馬、背夫、挑腳漢和抬滑竿送遠行人走的茶馬古道,巴金小說《家》,就描述了“蜀道難”,從成都到重慶要好幾天行程,大戶人家也隻能坐滑竿。
重慶三麵環水,一麵依山,要發展,要改善民眾的生存環境和出行狀況,唯一的出路就是打開通遠門出母城修路拓新城。出通遠門有一條始於秦漢、興於唐宋,去成都的古驛道。鑒於成都在川西,重慶在川東,所以從重慶出發的路就叫東大路,這條千載不變房少人稀的驛路,經興隆街順坡而上純陽洞,達三架坡、至鹽鍋騎石,後來改名枇杷山,抵送別長亭,今重慶第三人民醫院住院部門口麵江高崖,兩路口、鵝頸項,走佛圖關、大坪七牌坊、過石橋鋪這條一直沿著山脊延伸的古驛道,向西走內江、成都,向北去合川、順慶。其中興隆街經純陽洞至三架坡、觀音岩,漫山遍野的墳塋荒塚,要修路拓城必須遷墳騰地。
為開闊視野、放寬眼界,潘文華帶上隨員到上海、廣州和出洋作了閃電考查。經濟發達的歐洲、我國沿海,街道繁華、市場興旺、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火車汽車輪船快速便捷,這次考察讓潘文華眼光變得更加深遠,格局更加宏闊。還沒回渝,他便萌生城內拓寬街道、新辟市場振興商貿、沿兩江修公路建港口,衝出通遠門,修路拓城,發展經濟、治理好城市,改善民生。通遠門外“棺山坡”,幾十萬座墳塋,牽涉萬戶千家,各個階層,阻力堪比山大,潘文華胸有成竹,早有文武預案、資金儲備應對。
督辦衙署未雨綢繆,潘文華任命屬下親信,性格率之的重慶城防司令郭勳祺為遷墳局局長,成員涵蓋市政、保安、幫會、名流、保甲、商會、報館、錢莊等部門和行業負責人。啟動前,潘文華特別創辦了免費贈閱的《商埠周刊》,將遷墳之目的、意義,沿海省市交通、市政情況及造福工農學商做了介紹;讓遷墳局將安置、補償等各項條款作了為期半年的公示;其間重慶當時的《新渝報》《新蜀報》《商務日報》《平民日報》等報刊積極配合,每期在頭版都分別刊有衙署文告、社會賢達、幫會大佬、商界名人、墳塋事主關於政策解讀、支持或擁護態度見報。
潘文華在考查時買回的關於反映上海、歐洲交通、市容和市民生活的三部紀錄片,每天免費在保安路城防司令部禮堂,早中晚免費放映,大木茶桶泡著滾燙的老蔭茶盡管喝,此舉很是吸引人。當時重慶城吃水很艱難,數以萬計的水夫在兩江汲水,爬坡上坎、穿街走巷叫賣,挑水夫們趁歇稍,把水桶放在司令部大門外,進禮堂喝茶看電影,一批批挑水夫成為流動的義務宣講員。通過向各界直觀、形象宣傳,開眼界洗腦轉換觀念,遷墳拓城修路成了家喻戶曉的頭等大事。家父在母城當學徒時曾去湊過熱鬧、開了“洋葷”,他清晰記得,銀幕上方的橫幅,是這樣寫的“人家的今天,我們的明天”,這句話成了當時重慶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最火的話題。
好多人都是第一次在電影裏看見進家門一掀開關電燈雪亮,扭開籠頭就有水流出,“出恭處”比人住的房子漂亮,馬路上飛跑的汽車、在鋼軌上飛馳的火車,車有車行道、人有人行道,出門和貨運再也不是單一簡陋的交通工具——“滑竿”、騾馬,有了黃包車、板板車和公共汽車可選擇,大宗貨物運輸用卡車,有錢人還可以買輛“洋馬兒”自己騎,甚至雇人為自己專開小包車。平常人們過路都不敢靠近的威嚴城防司令部,天天人頭攢動,現在人們可以隨進隨出看電影,有的人看了一回看兩回,還把一家人和親戚朋友約來看稀奇。 據郭勳祺後輩族人說,郭與劉伯承、陳毅私交甚篤,曾任國民政府五十軍軍長、十五綏靖區副總司令,民國二級陸軍上將,解放戰爭時,便“人在曹營心在漢”,解放前夕促成成都和平解放,建國後曾任四川省交通廳副廳長、水利廳副廳長、省體委副主任。通遠門外遷墳前,潘文華與郭勳祺有一次深談,潘說,這挖人家祖墳的事,事體重大,是得罪人,犯眾怒的事,但為了重慶的前景發展又是不得不做的大事。盡管我們頒布了各種措施,民眾反應激烈、鬧事都是正常的,開始後我玩文的唱白臉,你來武的唱黑臉,對那些阻礙遷墳的領頭者、挑事者,陣仗要大、氣勢要凶,可抓人、綁人、關人,但不可施重刑,更不可亂殺人,千萬不能引起民變,郭把大腿一拍說,我也正是此意,還怕你說我不敢擔責。
動遷前,遷墳局“知會”各幫會管好自己堂口,保甲負起屬地包幹責任,商會做好動遷墳塋事主工作,仵作、民工收殮屍骨清理必須細心,放置、移靈、填埋要符合規範,善後處必須做好資料核對確認和資金兌付,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同時告示擬請羅漢寺、塗山寺、華岩寺、慈雲寺、能仁寺等,動遷前在通遠門城樓開啟七天的水陸道場,由各寺院長老輪流主持祭奠超度亡靈,祈禱為了蒼生繁衍昌盛、讓度眠地。動遷開始後,遷墳局對那些頑固不聽招呼、串聯拉攏、冒名欺詐、挑撥墳塋事主抗遷或漫天要價,無理取鬧者,據情節輕重予以規勸和適當懲處,對那些蓄意破壞、煽動鬧事的地痞無賴,也曾好幾次五花大綁、背插標牌、鳴鑼遊街,以破壞、阻撓城市建設收監,但沒並有傳說中的槍斃了好多人。
(二)
墳塋遷移、屍骨收殮、驚動祖先,為讓死者超度,生者永世安寧。潘文華尊崇民意、聽取佛門箴言,為了全城安康、消災避難,在七星崗與觀音岩結合部的高處,恭請住錫北京雍和宮大經師、藏傳佛教格魯派、內地密宗第一人多傑格西活佛率領一眾喇嘛指導藏式佛塔修建。塔名“菩提金剛塔”,金剛菩提子產於尼泊爾,禪意佛法永固、超凡脫俗、涅槃再生。這座塔融印、尼、藏、漢等多種佛門元素,純石砌壘,三層通高26.7米,基座邊長8.5米,四角圓柱分刻尊勝莊嚴、大清靜幢、成就菩提、猶如金剛,塔中央分別用漢藏文橫刻“菩提金剛塔”,此塔於1930年底竣工,多傑格西活佛令得其真傳的漢人弟子、曾任鬆潘縣縣令、皈依佛門的佛學家張心若為金剛塔撰寫碑文。
1931年2月16日,行轅設在重慶的四川省省長劉湘、兩年前已經國府批準建市的首任重慶市市長潘文華等一眾軍政要員、社會名流,出席了多傑格西活佛主持的開光大典。並帶領喇嘛進行了為期14天的佛事,此時通遠門至上清寺曾家岩的公路已成,14天盛況空前的佛事,為一覽藏傳佛門喇嘛誦經祈福真顏,母城各界人士攜老帶幼幾乎蜂擁而至,參與佛家盛典,瞻仰新穎別致、中外合璧,消災祈福的菩提金剛寶塔。九十年前沒飛機輪船、汽車火車可坐,數十位喇嘛從康定沿茶馬古道來重慶,可想是多麽的艱難和不易。自1927年8月,史無前例的墳塋遷移開始,至1933年3月截止,曆時六年半,遷墳四十三萬餘座。據老人們說,自金剛塔建好,從此晚上不見鬼火,再也聽不見孤魂野鬼的哀鳴,而且保得重慶一方十年風調雨順。
潘文華善於提調用人、巧計安排,自他上任主政重慶始,新設的遷墳局、規劃處、地政處、重慶市民銀行,為重慶快速有序發展和資金保障作出了卓越貢獻。遷墳局敢於碰硬、善於破難、寬嚴有度、確保了社會平穩,規劃處負責城市道路、工商規劃布局,地政處負責地產出售確權、為拆房遷墳修路等公用事業籌措資金。重慶母城向南岸、江北、沙坪壩、楊家坪延伸,由區區四平方公裏拓展到近百平方公裏,一條由臨江門大井巷、通遠門經兩路口到曾家岩的中區幹線;一條沿長江由朝天門經菜元壩,從燕喜洞之字斜上接兩路口的南區幹線;一條沿嘉陵江朝天門、滄白路、臨江門經雙溪溝、學田灣到上清寺的北區幹線,由於被“定遠門”下“一匹山”和“華一坡”之間的深溝所阻,直到1952年初“一號橋”建成,這條20年的斷頭路才真正通車;一條由打銅街橫穿督郵街的中心幹線,讓母城公路聯成網,從上清寺連接李子壩、化龍橋、小龍坎接通了成渝公路。
人們彈冠相慶時,不忘居功至偉的潘文華,各界紛紛建言把中區幹線定名為“文華路”,連劉湘都認可,但潘文華不為所動,堅持把此路定名為“中山路”,以表自己對中山先生的尊崇。潘文華目光睿智、心思臻密,他考慮一條中山路長度3.5公裏,若不結合地標分段定位,會給人們認知帶來諸多不便,在他的提議下,中山路分為中一、中二、中三、中四四段,這樣一分涇渭分明,人們辦事尋門果然方便準確多了。
自1926年2月,潘文華出任重慶商埠督辦,1927年8月署理市政廳,1929年2月經國府批準重慶為四川省轄市,名正言順就任市長,他是一個擁有前瞻眼光,肯動腦、擅學習、想幹事、敢幹事、能幹事,也幹成了不少具有開創性大事難事的市長。劉湘視他為股肱,在軍政事務上分外依重和放手,潘文華主政重慶九年,其間不僅助劉湘創辦重慶大學,建設廣陽壩、珊瑚壩機場,多次為劉湘處理軍事上的疑難及與軍伐間的糾葛爭鬥。大力扶助諸如盧作孚的民生輪船、胡子昂的自來水、康心如的金融、古耕虞的山貨畜產等民族資本發展壯大,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最火紅歲月。潘文華日理萬機,宵旰憂勤過度透支了身體,這與他此後英年早逝不無關係。
潘文華注重城市功能、關注民生、完善公用服務、扶持工商業發展,在他任上較好地解決了電話裝機擴容,擴大了電力、自來水供應。八十多年前,他先於全中國聘請德國工程師設計並開挖地鐵,方便人們出行;籌措挖通長江、嘉陵兩江流經母城最窄狹處的“鵝頸項”,讓重慶成為經濟發達、市容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在碧波**漾的島嶼上。畢竟因工程浩大資金不足而放棄,然而在朝天門、燕喜洞、十八梯等處掘進的地鐵隧道,卻在陪都時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嗬護市民生命安全,躲避日機轟炸的防空洞,也為重慶地鐵一號線,渝中區段提供了一段隧道毛坯。
在潘文華的治理下,重慶成為交通發達、經濟繁榮、市容規範、商賈雲集、治安良好,長江上遊的中心城市,西南的璀璨明珠。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國府抗戰避敵,決定重慶為臨時首都、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指揮中心,與華盛頓、莫斯科、倫敦齊名的世界四大名城,潘文華功不可沒。1949年底,手握重兵,身為民國二級陸軍上將、28集團軍總司令兼川陝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的潘文華,毅然率部起義。解放後,任新中國西南軍政委員會常務委員,積極支持抗美援朝,向誌願軍捐獻寒衣款兩千萬元(當時幣值),1950年11月12日,因病卒於成都,享年64歲。1938年1月20日,率十餘萬川軍出川,抱病指揮抗日的劉湘,客死湖北漢口,潘文華親自扶靈返蓉,一手操辦葬禮,可見兩人交好、情同伯仲,潘重病時遺言,葬於劉湘武侯祠旁墓園,墳塋相距不足三百米。
彈指一揮,中山路建成已經九十個春秋,滄海桑田、鬥轉星移,這條讓重慶衝破桎梏,拓展成新城的道路上,重要的曆史人文和遺跡亮點太多,恕我隻能擇重和扼要點到即止,沿途太多枝枝蔓蔓的小街小巷就無法顧及了。下麵就從讓人十分敬重、曾嘔心瀝血,為重慶城市建設發展做出裏程碑貢獻、彪炳千秋的首任市長潘文華,方便市民認知分成四段的中山路,去追尋當年的盛況和曆史人文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