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第十九

《論語》的主要人物雖然是孔子,但孔子的弟子們也在這裏露臉了。本篇主要講到孔子的學生乃至門人,受孔子教育以後,對於孔門道學的發揮,正是他們繼承前人的事業,開辟未來的道路,才讓孔子的學說成為一門理論。讓我們來看看他們都說了些什麽吧!

子張曰:“士見危致①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②矣。”

①致:獻出。

②已:停止。

譯文

子張說:“作為一個士人,遇見危險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的時候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要嚴肅恭敬,居喪的時候能想到自己應該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這是君子的行為。在需要自己獻出生命的時候,他可以毫不猶豫,勇於獻身。同樣,在可以得到利益時,他往往想到這樣做有沒有違背自己的道德底線。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應該學習這種自我奉獻的精神。

子夏曰:“雖小道①,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②,是以君子不為也。”

①小道:指各種農工商醫卜之類的技能。

②泥:妨礙,阻滯難行。

譯文

子夏說:“雖然都是些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由於怕妨礙遠大的事業,所以君子不會從事這種工作。”

君子之所以不會從事那些看起來比較低微的工作,並不是看不起它們,而是怕妨礙自己去承擔更重要的責任。君子的使命重大,自然不可能麵麵俱到了。但這種思想在分工非常細致的現代社會是行不通的。如果人們都不去做低微、枯燥的工作,那麽其他事情還能進行得下去嗎?作為新世紀的少年,我們既應該有遠大的理想,也應該重視低微的工作,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

子夏說:“每天學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每月都複習已經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叫作好學了。”

學習是要靠積累的,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隻有日積月累,才能融會貫通。凡事貴在堅持,在學習的時候,我們要善於思考。隻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①其民;未信,則以為厲②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①勞:驅使、役使。

②厲:虐待。

譯文

子夏說:“君子必須讓百姓信任之後才能去役使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君子要先得到信任,然後才去進諫,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一個有才能的人要想有所作為,首先必須想方設法得到他人的信任。不管是上下級、同學、朋友或是廣大的民眾,隻有建立了信任感,行事時才不會束手束腳。但要想得到別人的信任並不容易,因此,我們要從小養成誠實守信的好品質。

子夏曰:“大德①不逾②閑③,小德出入可也。”

①大德:指大節。

②逾:越過。

③閑:木欄,這裏指界限。

譯文

子夏說:“人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作風等的小節上有些放鬆是可以的。”

在原則性問題上我們應該立場鮮明,但是在小節上則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個性。不過,有些小德是不應該被忽視的,而且這些小德都是通過一些生活細節體現出來的。比如,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對老人殘疾人不禮讓、錯了也不道歉、不注重自身衛生等,這些都是小節,可是如果一個人在類似的小節上都做得很差,怎麽會成為一個品行高尚的人呢?

孟氏使陽膚①為士師,問於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②而勿喜。”

①陽膚:曾子的學生。

②矜:憐憫。

譯文

孟氏任命陽膚做典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

曾子說:“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們的情況,就應當憐憫他們,而不要自鳴得意。”

對於社會的治理來說,法律法規並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導民眾才是最基本的方法。隻有大眾都有很高的修養,現在的社會才能成為一個人人團結友愛的和諧社會。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①也,人皆仰②之。”

①更:改過自新的意思。

②仰:仰望。

譯文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食、月食。他犯錯誤的時候,人們都看得見;他改過錯誤的時候,人們都仰望著他。”

每個人都要勇於改正自己的過錯。一個人犯錯誤是難免的,特別是小孩子,他們的理解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強,所以在教育過程中,要深入淺出地通過具體事例來講清道理和利害關係,引導孩子自覺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