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也許我最好先說明一下,本書中發表的論文其主題既不是從哲學的角度,也不是從學者的觀點出發來闡述的。作者生長在一個每天都用《奧義書》的經文祈禱的家中;父親早就為他樹立了一個榜樣,他用漫漫一生跟神親密交流,同時卻沒有忽略自己對現實世界的責任,或者說絲毫也沒有減少他對世俗事務的極大熱情。所以,我希望這些文章能使西方的讀者獲得接觸古代印度精神的機會,這種精神不僅顯示在神聖的經文中,而且也展現在今日的生活中。
人類的一切偉大見解都不是從文字上,而是從精神上來評判的——那種精神在曆史中會隨著人生的成長自我展現出來。不管今天的基督教跟早期的基督教,甚至是在一些很重要的方麵,有著多麽大的差異,我們對基督教的真正含義的了解,即源於對它在對待此時此刻活生生的表現的觀察。
對西方的學者而言,偉大的印度宗教經文似乎僅僅具有懷舊和考古的意義;然而對我們而言,它們的重要性是鮮活的,而且我們禁不住會想到,一旦當它們被放在貼上了標簽的容器中展出,它們的意義也就喪失了——成了人類的思想和渴望的木乃伊標本,盡管被包裹在博學的外衣下長久保存起來。
從偉人的靈魂體驗中產生的鮮活詞匯的意義,是任何邏輯解釋體係所無法窮盡的。它們要求個體生命對其進行無窮無盡的解釋,而且每一次新的感悟都增加了其神秘性。對我而言,《奧義書》的詩篇和佛陀的教誨永遠都是精神的食糧,因此也被賦予了無限的成長活力。我已經把這些經文貫徹到自己的生活和言論中,我感到就像對別人一樣,它們對我充滿了個體意義。我期待著別人的證實,但我獨特的證明一定是有價值的,正因為這種證實是個體的。
或許我還要補充一點,把這些文章依次編排僅僅是為了便於出版。其中一些觀點是從我的幾篇孟加拉語論文中選出的,在孟加拉的波浦爾教書時,我習慣與學生們討論這些論文。在這些論文的有些段落中,我零零散散地使用了一些朋友的譯文,他們是巴布·沙迪什·錢德拉·羅易和巴布·阿吉特·古瑪爾·錢哥羅瓦爾蒂。本集中的“在行動中證悟”,是由我侄子巴布·蘇列德拉納特·泰戈爾從我的孟加拉語論文“業瑜伽”譯出的。
在此我謹向哈佛大學詹姆斯·H·伍茲教授表示謝意,正是他公正的評價鼓舞了我去完成這本文集,並在哈佛大學宣讀了其中的大部分論文。我還要感謝歐內斯特·裏斯先生的熱心幫助,包括提出建議、修訂和審閱校樣。
關於Sadhana1 的發音,還要補充一句,重音應該放在第一個 a 上,發這個字母的重讀音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