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大邑縣是天府之國四川一顆風采別具的明珠。成都平原上的小橋流水,物產豐饒,風景秀美這裏有,卻又多了一分成都平原上難得一見的山勢起伏和雄峻。大邑文化積澱豐重,曆史上名人輩出。“三軍(長)九師(長)十八旅(長)”,一個時期,這裏更是風雲際會,將星如雲。

其中,坐落在大邑腹心地帶的古鎮安仁最為集中典型。

大邑出的三個軍長中的兩個軍長――劉文輝劉湘叔侄是安仁人。從民國初年、抗日戰爭到新中國解放這一重大多變曆史時期,他們一直是四川、西南乃至全國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人物;縱橫捭闔數十年,影響中國政壇甚至中國的走向。

他們叔侄都有最具光彩的時期。劉湘是個強烈地方主義者,更是強烈的民族主義者。1937年,在日寇大舉入侵,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作為“四川王”的他,舍小我而就大我,以民族利益為重,不僅成了國民黨軍政大員中主張抗日的領軍人物,而且主動請纓抗戰。戰端初開,他就竭天府之國竭源源不絕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證抗戰。在完全不具備對日作戰的條件下,他不顧一切地第一批就調動了兩個集團軍約20多萬川軍出川抗戰。1937年深秋時分,北方已是水瘦山寒,寒風蕭蕭。身著夏裝,短衣短褲,打綁腿,穿草鞋,身背鬥笠和刀把上飄著一綹火焰般紅纓的大刀,肩扛一隻老掉牙的破步槍的川軍,分三部份出川。一部翻越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秦嶺,由陸路出川;一部出夔門,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驚濤拍岸,怪石嶙峋的長江三峽冒險,由水路出川;緊急開赴晉北前線和南京外圍作戰。還有一部份開赴上海,參加打得驚天動地的淞滬決戰。抗戰八年,四川出兵最多,貢獻最大,犧牲最重。當時,平均十五個四川人中,就有一個在前線作戰,故有“無川不成軍”之說。在抗戰最難苦的時期,四川單獨一省支撐提供了全國財政的三分之一。

當時,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兼23集團軍總司令的劉湘,不管不顧抱病上了前線。在險惡萬端的政治環境、人為傾軋和強敵麵前,他專心抗戰。終因殫精竭慮,病入膏肓於抗戰第二年溘然逝世,年僅48歲。實現了他的誓言:“抗戰,力挽狂瀾,不惜馬革裹屍還!”他生命的最後時期豪壯而悲壯。

劉文輝在1949年冬的國共成都決戰階段,靈光閃現。期間,為了隱蔽自己,他特別從雅安到了成都,於虎穴龍潭中與蔣介石巧妙周旋,棋高一著。他團結聯合了對蔣介石不滿的川中實力派將領鄧錫侯潘文華,並成了暗中反蔣領軍人物。最終於生死一線間,劉鄧潘先後潛離成都,在彭縣隆興寺毅然決然發動起義並發出起義通電。這就猶如在當時陰霾低垂的西南政治軍事天空忽啦啦響起了一聲春雷驚雷,由此引發連鎖反響。傾刻間砸碎了蔣介石撥弄於手中“川西決戰”的如意算盤,與大軍壓境的解放軍劉(伯承)鄧(小平)大軍形成了關門打狗之勢,讓蔣介石不得不於驚慌失措間從成都鳳凰山機場倉促起飛,就此飛離大陸,去了海峽對麵的台灣。

為了濃墨重彩、藝術生動、全景式展現這些時期和活躍其間的劉文輝劉湘叔侄功過,我們邀請著名作家田聞一寫作本書。田聞一是個擅長以巴蜀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為寫作對象,並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實績。他的《成都殘夢》以及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連續推出的蜀中風雲係列《成都巷戰》《爭霸四川》《川軍出峽》等都深受好評,影響巨大,一版再版,而在他的好些作品中,劉文輝劉湘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但像本書這樣,讓他們從家鄉古鎮安仁集中生發出去,尚屬首次。

我們期望本書的出版,能引發進一步挖掘安仁曆史文化資源,增強安仁人民的自豪感,從而激勵安仁人民在大邑縣委領導下,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為全麵實施“十二五”規劃,實現城鄉一體化取得更大成績;為安仁這個中國第一博物館城增光添彩。

成都安仁文博旅遊發展區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