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教種種

如何教育孩子,現如今已成為很迫切也很時髦的話題。這現象非常順理成章,都是獨生子女,愈見得珍貴,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

事實上,注重家教乃是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詩經》中便有透樣的句子:“教誨爾子,式毅似之。”是說:“教育你的兒子,要用善道,才能使他為善。”司馬遷所著《史記》的“貨殖列傳”中記載:“任公家約,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畢,則不得飲酒食肉。”任公為秦代人,秦時已經有了如此嚴密的家訓,足見我國砂萬對家教的重視是源遠流長的。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兩句話已成了千古傳誦的名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到了南北朝,出了部承上啟下的《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北齊時的文學家、教育思想家、宮至黃門侍郎。齊亡後人周,為禦史上士。此人“博覽群書,無不該洽”,對禮書尤為精通。《顏氏家訓》20篇,入隋唐後,被公認為“篇篇藥石”。它的一篇“序致”,我認為很有意思。“吾家風教,素為整密。昔在齲此便蒙誘誨。”顏之推家的風氣和家教,從來就十分整齊填密。早在他童年的時候畜就受到父母嚴格的誘導和教誨。可惜、在顏之推九歲那年,父母就去世了。仁慈的兄長撫養他,對他隻有仁愛沒有威嚴。顏之推長大以後,反省自己少年時的種種不良習慣,究其根源,還是因為父母亡故太早,缺乏良好家教的緣故,故而他寫下這家訓二十篇,可作為兒孫輩前車之鑒。到了宋代明朝,家訓逐步地社會化,並與童蒙讀物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三字經》、《神童詩》、《增廣賢文》、《治家格言》、《二十四孝》等,都成書於宋明時代,它們既是家訓,又是社會上普遍認可的孩子開蒙讀物。自然,其間會有不少封建糟粕,今人借鑒,尚需謹慎辨析才是。清代乾隆時《四庫全書》的總纂官紀峋,即那位在現今的電視劇中表現得才華橫溢、聰慧詼諧又一身正氣的紀曉嵐先生,他因在家時間少,生怕妻子對三個兒子過於溺愛,失之教義,便在家書中向妻子提出了對子女的“四戒”與“四宜”原則,倒是值得我們細細咀嚼的呢。那“四戒“是:“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那“四宜”是:“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紀曉嵐在家書中叮囑其妻:“以土八則,為教子之金科玉律,爾宜銘諸肺腑,時時以之教誨三稱界鮮六冬渾括手整宜細卿會,後輩之乍成功立業,盡在其中焉。”如今,以現代人的眼光審視翁計六字家訓、是不是仍然有許多警示作用呢?

我們這一輩人,基本上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同長大的。在我們成長的年代裏,“家教”的話題似乎淡薄得很,孩子被視為“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屬於黨的,屬於社會的,屬於人民的,即“祖國的花朵”是也。想當初,我們的父母把我們五姐妹(人稱“五朵金花”)送進了學校,就等於把我們交給了黨和人民,他們非常放心。於是他們自己沒日沒夜全身心投人工作中去,極少關注我們的學習與生活。在我的記憶中,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由奶奶和老保姆料理的。爸爸媽媽經常出差,要不就是早出晚歸,根本沒有空暇的時間來查看我們的學業,隻在學期結束,往成績手冊上簽個名就大功告成了。到了我的兩個小妹妹上學的時候,她們的成績單子便由我這個大姐代簽了。在這樣相對寬鬆的家庭環境中,我的少年時代是很愉快的。爸爸書櫥中古今中外的書籍任我翻閱,不管是《紅樓夢》還是《包法利夫人》,也不管是《西廂記》還是《安娜·卡列尼娜》,在我小學五六年級便已經接觸了。我還喜歡看越劇,星期天跟幾個戲迷一大清早到大世界搶位置,日場夜場連軸轉地看。沒人管我,奶奶最多叮囑一句:“早點回來。”好開心的日子啊!惟有一次,我13歲那年,偷偷去報考了杭州市越劇團,竟然被錄取了。這下必須告訴媽媽了,等媽媽下班,便得意地將錄取通知書遞給媽媽看。不料媽媽勃然大怒,馬上與我的班主任老師聯係,家長與學校密切配合對我進行了一場嚴肅的教育。至今我還記得媽媽喻著眼淚,苦口婆心跟我講他們那輩人出生人死打江山的故事。打江山為什麽?還不是為了你們後代人能過好日子,能有書讀,能長成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才。你現在剛念初一,就想離開學校去唱戲?你怎麽對得起為你們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前輩呀!說真話,當時我聽了媽媽的一番話真是慚愧得不得了,真覺得自己犯了很大的錯誤。我跟媽媽下了保證,以後一定努力學習,決不辜負革命前輩對我的期望。

我們這一輩人,從上小學到上中學,在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中,接受的是持續不斷的革命傳統教育和革命理想主義教育。學雷鋒、學王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做一顆革命的種子,黨把我們播種在哪裏,我們就在那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因此,當毛澤東同誌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時候,我們就敲著鑼打著鼓喊著口號到農村去了,我們把我們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留在了那些山村農田牧區森林之中。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們這輩人都已經到了結婚生育的年齡,雖然那時候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遍神州大地,但我們這輩人中的絕大部分都無可奈何地失去了讀大學的機會。於是,做了父母的我們這輩人便將我們失去的、沒有辦法在自己身上再實現的願望統統寄托在我們的孩子身上了。這種願望是那樣強烈,那樣熾熱,那樣沉重。何況,我們這輩人都隻生一個孩子,那樣強烈熾熱沉重的願望隻有通過這一個孩子來實現,這情狀真可謂是“華山天險一條路”啊!便從那時候開始,家教的問題引起了每個家庭的重視,逐漸成為有孩子家庭的首要問題和頭等大事,並逐漸演繹成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

怎麽樣教育孩子才算成功呢?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現在,哪家出版社能抓到一本有關培養孩子成功的書,往往都很暢銷。比如《哈佛女孩劉亦婷》,印了好幾十萬冊,據說還出了續集。我也去買了一本,想向劉亦婷的母親學習一些培養孩子的竅門。讀罷那書,雖是對劉亦婷的母親佩服之至,卻發現她培養孩子的方法沒有一條我可以模仿,或是我不會用,或是我不想用。孩子畢竟不是一件工業產品,不可能從程序相同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孩子是基因不同體質不同性格不同的活生生的人,應該說,每個孩子都是依照自己獨特的方式和軌跡長大成人的,所以每個母親都是創造家發明家科學家和藝術家。況且,得以寫書介紹育兒經驗的家長,他們的孩子總是出類拔萃,引得眾人羨慕和效仿。像劉亦婷是考上了哈佛大學,自然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最近在報上又看到一則書訊,有個名叫竇的孩子,4歲寫日記,5歲發表詩歌、童話和畫作,6歲創作出版了十多萬字的長篇自傳《竇落流浪記》。這個孩子真是個奇跡,因此,他的母親寫了《竇範媽媽教子筆記》並迅速成為暢銷書。而我在思考的是,出類拔萃的天才畢竟總是少數,絕大多數平凡的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需要什麽?

愧受“作家”的頭銜,我也常常被問到“如何教育孩子”這類問題,我卻是困惑,回答不出任何可供參考的理論和計劃。對比劉亦婷、竇範們的母親,我真是非常慚愧。回憶起來,做了十五年母親,我隻是隨心所欲,盡著我對女兒的愛去嗬護她寶貝她,並自詡為這是老莊之道的“無為而治”,卻被我母親斥之為“寵”。我為自己找了個情有可原的理由:因為我們是42歲好不容易才有了這個女兒的呀!便“寵”得心安理得、踏實坦然了。或許正因為我對女兒的“無為而治”,所以我的女兒沒有成為神童和天才,她隻是一個普普通通快快樂樂可愛的小姑娘。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我欣喜欣慰地看著女兒一點點地長成一個美麗的小少女,她的長大時不時地給我一個個驚喜,讓我一次次地恍然大悟。我還來不及構築如何教育女兒的宏大計劃,女兒自然成長的過程卻不斷地在教育我,不斷地洗滌我被紛繁的塵世漸漸腐蝕了的心靈。

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帶她外出乘公交車,她很奇怪地問我:“媽媽,你為什麽不替我買票呀?”我便指著售票台前柱子上釘著的那塊比身高的小牌牌告訴她:“因為你還小,還不用買車票。等你長到跟這塊小牌牌一樣高了,媽媽就會替你買票的。”這以後,凡乘公交車,女兒總要靠著那柱子量身高,生怕自己已經跟那小牌牌一樣高了,而媽媽卻忘了給她買票。過了一段時間,某一天乘公交車,女兒突然叫起來:“媽媽媽媽,我真的跟這小牌牌一樣高了,”我要買車票了!”全車廂的人都看著我們。我心中疑惑:前幾天女兒還跟這小牌牌相差一截呢,怎麽長得那麽快?待我察看女兒,真是又好氣又好笑:原來她拚命地挺直腰伸長脖子,還稍稍地蹄起了腳跟。我不由地舉起了手,想將她的身體按下去一點。可是當我看到女兒臉上理直氣壯的神色,我的手僵住了。是的,我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父母:小孩子身高明明已經超過了那塊小牌牌了,父母親卻使勁將孩子往下德,讓孩子屈膝拘腰縮腦袋,好省下一張車票錢。我想,今天如果我也去按女兒的身子,女兒會不會以為我也要她去學那種貪小便宜的小伎倆?於是我將手輕輕地放到了她腦袋上,笑道:“哦喲,我的女兒長得好快喲!售票員,快給我們補一張票。”

女兒上小學後,老師教會他們“五講四美”和遵守“七不”公約:“不損害公物,不隨地吐痰,不亂丟紙屑,不講髒話粗話,不亂穿馬路,不在公共場所吸煙……”小女兒不僅背誦得爛熟,而且身體力行堅決貫徹。她爸爸在上山下鄉的歲月裏吸上了香煙,“煙史”二十多年了。我勸他戒煙,可謂磨破嘴皮耍盡手段,一點成效都沒有。我早已放棄了這項工程,隻偶爾讓他少抽兩支而已。小女兒偏不信邪,下決心一定要讓爸爸戒煙。她自己動手畫了一疊禁止吸煙的標誌:一枚點燃的香煙,用紅蠟筆在上麵打個“X"。她在家中每間房子裏都貼上這樣的標誌,隻有進門的過道小廳裏沒貼,這就意味著她爸爸吸煙隻能躲到過道廳裏去了。她爸爸開始以為女兒隻是一時興起,弄著玩玩的、仍明目張膽在貼著禁止吸煙標誌的房間裏吸煙矛女兒看見了,要麽趕爸爸到過道廳去,要麽動手將爸爸的煙掐滅。頭幾次,爸爸還蠻有興致地跟小女兒玩捉迷藏,女兒把他從臥室裏趕出來,他就跑到書房裏去;女兒在的時候把煙欺滅了,女兒一走開他又點上了。幾次下來,他的鬼把戲被女兒戳穿了,女兒竟傷心地大哭起來。女兒一哭,爸爸才感覺到事態的嚴重,連忙丟了香煙去哄女兒。女兒抽抽泣泣地說:“老師說每個公民都要遵守七不公約,為什麽我的爸爸偏偏做不到呢?”小女兒的問話確實給在大學當教授的爸爸極大的震動,爸爸當即向女兒保證:“新世紀一到,爸爸就戒煙! "1999年12月31日晚,爸爸將剩餘的煙統統送了人;2000年1月1日早晨,爸爸果斷地戒掉了吸了二十多年的香煙,隻為了博得小女兒的信任。

同樣,女兒對媽媽違反公共道德的行為也會進行嚴厲的批評和阻止。媽媽帶她上街,過馬路的時候,看看左右沒什麽車輛,或者車輛還在很遠的地方,就拉著她的小手急急地要過去。女兒雙腳釘子般站著不肯移動,指著對麵的紅綠燈說:“媽媽,現在還是紅燈,我們不能過!”媽媽一時覺得下不了麵子,便強詞奪理道:“你看人家都過去了,就我們倆像傻瓜似的等著。”女兒就很嚴肅地對媽媽說:“你還是人民代表呢,你們自己製訂的法規都不遵守啊?”說得媽媽麵紅耳赤,從此再不敢亂穿馬路了。

有一次,我和女兒站在淮海路武康路口等待綠燈亮好過馬路。有一位舉著旅行團小紅旗的導遊小姐領著十幾位外國遊客也要過馬路到對麵宋慶齡故居參觀,她看淮海路上一時沒有車輛通行,便揮動小紅旗指揮她的團隊過馬路了。她一邊揮著旗幟一邊喊道:“跟上,大家跟上……”可是那些外國遊客沒有跟著她過去,他們都看著對麵的紅燈呢。導遊小姐已走到路中央了,扭頭一看,她的團隊依然滯留在人行道口,她有些尷尬地掃了眼紅燈,卻更大幅度地揮動紅旗,更大聲地喊道:“快跟上呀!沒關係的,我們這裏都是這樣子的……”有三兩位外國遊客猶猶豫豫地跟著她過去了,大部分人仍等著。不一會綠燈就亮了,我們和那些外國遊客一起穿過了馬路。卻見那位導遊小姐指手劃腳振振有詞地不知在跟她的團隊說些什麽。女兒憤險地要去批評這位有損國格的導遊小姐,我勸阻了她,當著外國遊客的麵跟她爭吵反而不妥呀。回家後,女兒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她想不通,為什麽這位導遊小姐自己不遵守交通規則,還要“教唆”外國遊客破壞我們的交通規則呢?這樣的人怎麽還有資格當導遊呢?以小女兒初淺簡單的生活經曆,她如何能理解錯綜複雜的社會怪圈呢?我鼓勵她,將這件事寫進她的作文。每個人,不都是在不斷遭遇疑問解釋疑問的過程中成熟起來的嗎?

女兒的小學校就在家隔壁的弄堂裏,很近。女兒常常會在老師辦公室給我打電話,說,某某同學忘了帶畫圖課的顏料,媽媽你能送一盒顏料來借給他嗎?或者說,媽媽你給我買的手工紙大家都說好,你能多買點分給同學們嗎?有一次學校搞活動,要求家長給小朋友們買麵具,女兒自告奮勇說讓我媽媽去買。為了這些麵具,我東打聽西打聽,一直跑到南方商城才買到。我真想“教育”女兒,你媽媽“坐”在家裏不是無所事事,媽媽是“作家”,媽媽的時間很寶貴,你以後不要盡給媽媽找這些閑事幹!可是話到唇邊我卻說不出口了。女兒把小朋友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把班級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難道我要“教育”她“事木關己,高高掛起”,從而變得自私麽?寧願自己忙點累點,寧願自己少寫一兩千字,也不能讓女兒透明的心境蒙上些許灰塵啊。

女兒自帶紅領巾起就當上中隊幹部,每學期結束,小幹部都要寫工作小結在全班同學麵前述職。女兒把工作小結寫好了,讓我提提意見。我看女兒最後一節中寫道:“……我一定努力工作,爭取當上大隊長。”我又好笑又好氣,說她:“你怎麽可以說你想當大隊長呢?把這一句劃掉!”可女兒瞪大眼睛看著我說:“為什麽不可以說我想當大隊長?我真的想當大隊長嘛!”女兒的眼睛是清澈如水的,我隱隱地覺著慚愧,難道我想“教育”她變得世俗世故而口是心非、虛偽作棒棒當上了大隊長。

假麽?我連忙改口,說:“媽媽支持你去爭取當大隊長。”女兒在班會上琅琅誦讀了她的工作小結,次年,她真的當上了大隊幹部。

女兒上了中學以後,學習上的事完全不用我操心了。考試前,她把自己關在房中複習功課,不許我去幹擾。有時我在門外聽見她給同學打電話,就“教育”她,這麽緊張的時候還有閑心聊天啊?女兒說,她解一道題,想出了一個很簡便的方法,一定要告訴某某同學。某某同學解數學題有困難,告訴她這個方法對她很有好處。幾乎每次考試複習期間,女兒總要花相當時間與同學通電話,互相解答難題。她的筆記本常常會被同學借去,當然,她也會借同學的筆記本來參考對照。

女兒所上的中學實行“直升”高中的政策,學校所設的直升考試也是非常嚴格的。在備戰直升考的那兩個月中,氣氛更是異常嚴峻而緊張。女兒那個班級提出了“不讓一個同學掉隊”的口號,黑板上大大地寫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標語。雖然複習迎考的任務非常繁重,但女兒每個周末還是抽時間到一些成績較差的同學家去幫他們補課。我一度擔心這樣會不會影響了女兒的複習迎考?每每想“教育”她要抓緊時間,卻又放棄了。因為我喜歡並欣賞女兒和同學們之間這種心無芥蒂、互相幫助的氣氛,這在當下爾虞我詐競爭殘酷的社會風氣中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最近,我偶爾遇到女兒學校的一位老師,她笑著對我說:“你女兒可了不得,某老師反映,她竟然還教育老師要講誠信呢!”我聽著,心中忐忑。待女兒放學回家,我沉著臉,詢問女兒,那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女兒頗委屈地告訴了我事情緣由。原來,升人高中後,學校開設了許多課外選修科目。女兒的興趣愛好很廣泛,她一下子選了好多門,把下午正課結束後的時間統統排滿了。其中有一門課的老師突然調換了上課時間,這樣就與女兒所選其它的課發生了衝突,乃至女兒隻好放棄了那門課。女兒心中懊喪,便去找那位老師,批評他不守信用,臨時調課等等。我聽罷女兒的陳述,覺得女兒雖是有一定道理,可是無論如何不能當麵批評老師呀!便很嚴肅地斥責了她。女兒不服,瞪大眼睛問我:“老師做錯了,學生為什麽不能批評老師呢?”我無言以答,我無法向女兒細析人際關係中微妙的尊卑高下、進退韜略。

我欣賞我女兒開朗率真單純的性格,孩子的心靈像一麵潔淨的鏡子,反照出成年人的瞻前顧後掖掖藏藏虛與委蛇。

我擔心的是,我女兒長大了,踏上社會了,她的這種水晶般的性格會不會被世俗磨蝕而改變?然而,倘若她一直保持這種率真單純的性格,在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會不會受到傷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