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山海經》中的“三代之英”:實用和審美的造物文化

距今大約8000年前,以黃河流域河洛地區為中心的,華夏民族的原始氏族陸續開始了農耕生產。農耕代替了漁獵和采集成為新的生產方式,繼而也將一部分人從生產食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於是,嫘祖繅絲、奚仲造車、巧倕作舟,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成為農耕文明中新的經濟業態。農田的中心是城邑,城邑的中心是王城,王居於天下之中,王城的宮殿外麵,又圍滿了各種各樣的作坊。再後來,到了夏代,商方國的第七任商王亥“賓於有易”,開創了農耕文明中的商業貿易。農耕文明的經濟業態和生產方式變得更加多元,華夏民族與周邊方國、氏族的文化交流也從單一的、野蠻的戰爭,變成了多元的、貿易的交流。

農耕的生產方式、手工業的勞動成果、商業活動中的商品、城邑裏的建築與農田裏的莊稼……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它表現在物質生產方式的進步上,體現在經濟生活的變革中,但物質文明的基石還是人所創造的物質:紡車上的紡輪、鍬鎬上的石斧、貞人手中的龜甲、木架上掛著的編鍾……《易經·係辭》雲:“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華夏民族誕生之初,形而上的禮器和形而下的工具便因循了審美與實用的對立關係,而這其中所蘊含的造物文化其實又是物質文明最重要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

在《山海經》精煉的敘述中,先秦三代的物質文明成果的實用和審美二元對立的造物文化被以文字的形式完整地記載了下來。如果按照這些記載物的性質劃分,則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方麵,也就是造物的基礎——原料、造物的成果——發明;還有造物和造物文化的主體——人。

一、造物的基礎——原料

《山海經》中記載了大量的自然物產和生物資源,這些物產和資源之所以被記錄下來,顯然是因為它們都參與到了華夏民族改造自然的曆史實踐當中。而且,其中有大量的物產和資源還在這中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人創作物質文明的基礎材料。依照《山海經萬物綱目》中的歸納,這些物產和資源主要來自於《山海經萬物綱目》中的土部、金石部、草部、穀部、菜部、果部、木部、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和禺部。其中,最重要的應屬金石部。金石部中的物產是華夏民族造物文化的基礎,無論是石器時代還是青銅時代,石材和礦石都是手工業生產的基本原材料。

在《山海經》中,一共記載了金石類物產共46種,這46種又可按照造物的用途和造物文化誕生的順序或曆史劃分為三類,即:用來加工石器工具或用作其它原料的實用類石材類,即石材;用來加工玉製禮器、樂器或飾品的玉料類,即玉料;用作金屬冶煉的礦石類,即金屬。

1.石材

這些石材又可以根據用途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用作顏料的石材,共7種。

雘,古代時顏料的別稱,又稱麋石、櫨丹、畫眉石,可以有各種顏色。其中,青色者叫青雘。先秦時,雘的使用非常廣泛,比如彩陶陶器上的紅彩、黑彩,岩畫、崖畫的顏料等,都屬於雘。《說文》雲:“雘,善丹也。”《尚書·梓材》雲:“若作梓材,既勤樸斲,惟其塗雘。”孔穎達疏:“雘是彩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在《山海經》中,《南山經·鵲山·青丘之山》《南山經·二次·成山》等記載有25個雘的產地。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是我國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的崖畫之一。1965年、1978年和1981年先後發現崖畫地點11處,主要位於滄源縣的猛省鄉和猛來鄉,分布在東西長約20公裏的範圍內。據測定,崖畫產生於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丹粟,亦名丹砂、辰砂,即今朱砂。李時珍《本草綱目》雲:“丹乃石名,其字從井中一點,象丹在井中之形,義出許慎《說文》。後人以丹為朱色之名,故呼朱砂。”先秦時,朱砂是紅色顏料中最珍貴的。晚商時的甲骨文刻辭中,比較特殊的有塗墨、塗朱兩種,其中塗朱指的就是在甲骨文文字筆畫刻痕內填塗朱砂,也就是《山海經》中所說的丹粟。在《山海經》中,《南山經·二次·櫃山》《西山經·華山·南山》等記載有11個丹粟的產地。

丹粟

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正麵(局部),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代赭石,亦名流赭、須丸(《本經》)、血師(《別錄》)、土朱(《綱目》)、鐵朱、赭。赭,赤色也。代,即雁門也。今俗呼為土朱、鐵朱。《管子》雲:“山上有赭,其下有鐵。鐵朱之名或緣此,不獨因其形色也。”代赭石是新石器時代彩陶燒造時普遍采用的紅色染料。甘肅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的紅彩取樣,經檢驗測定,顯色元素為鐵,顯色物相為氧化鐵。出土的礦物顏料是赤鐵礦的風化物,就是這種代赭石,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在《山海經》中,《西山經·華山·石脆之山》《西山經·華山·竹山》等記載有14個代赭石的產地。

代赭石

馬家窯文化雙耳罐

石涅

石涅,即黛,古人以此畫眉,亦稱石墨、石黑、石螺、石黛、黛螺、畫眉石,是最早的化妝品原材料之一。李時珍《本草綱目》雲:“(黑石脂)《別錄》曰:‘一名石墨,一名石涅。’時珍曰:此乃石脂之黑者,亦可為墨,其性粘舌,與石炭不同,南人謂之畫眉石。許氏《說文》雲:‘黛,畫眉石。’”在《山海經》中,《西山經·二次·女床之山》《中山經·九次·女幾之山》等記載有3個石涅的產地。

《長恨歌》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磁石,即今磁鐵、吸鐵石、吸針石。《別錄》曰:“磁石,生太山川穀及慈山山陰,有鐵處則生其陽。采無時。”磁石因生慈山山陰,故名慈石,亦稱磁石。郭璞注曰:“可以取鐵。《管子》曰:‘山上有磁石者,下必有銅。’音磁。”和後來利用磁石吸鐵的特性以磁石製作指南針等物不同的是,先秦時,人們雖然也意識到了磁石的特性,但開采磁石的主要目的卻是為了製作彩陶,將磁石當作顏料使用。在彩陶中,黑彩是最常見的彩陶色彩類型。根據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火燒溝文化、辛店文化的采樣標本分析,結果表明,這些彩陶的黑彩顯色元素是鐵和錳,顯色物相為四氧化三鐵。現代實驗表明,純錳礦顏料繪製彩陶,在高溫下,錳元素會全部分解,若使用含錳赤鐵礦,也就是赤鐵礦和磁鐵礦的混合礦物顏料,在稀釋較淡的情況下,彩陶燒成後隻顯紅色,若較濃,則顯黑褐色。黃河流域的馬家窯文化將新石器陶器燒造技術發展到了巔峰階段,當時的製陶手工業者正是利用磁石的自然屬性,掌握了濃淡與顯色的規律,才擁有了登峰造極的彩陶繪彩技術。在《山海經》中,《北山經·一次·灌題之山》記載有1個磁石的產地。

磁石

除此之外,《西山經·華山·騩山》篇有記載出產彩石。郭璞注曰:“采石,石有采色者。今雌黃,空青、綠碧之屬。”彩石研磨後,應該也是一種顏料,因彩色,故稱彩石。

《中山經·四次·鹿蹄之山》《中山經·十二次·柴桑之山》中還記載出產汵石。汵石也是一種顏料或染料,但具體用途不詳。郭璞注曰:“汵石,未聞也。汵或作塗。”

第二類,可用來加工器物的石料,共5種。

博石,一種能夠用來加工棋子的石料。郭璞注曰:“可以為博棊石。”迄今已知最早的棋是漢代的六博。六博、博石,指的都是棋。《山海經》中博石的記載以及《中山經·苦山》所記載的“帝台之棋”都說明,早在先秦時,中國就已經有了最原始的棋類遊戲。在《山海經》中,《南山經·二次·漆吳之山》記載有1個博石的產地。

畫像石·六博,漢代,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

磬石,專門用來加工磬的石材,又稱鳴石,古稱泗濱浮磬。郭璞注曰:“可以為樂石。晉永康元年,襄陽郡上鳴石,似玉,色青,撞之聲聞七八裏,今零陵泉陵縣永正鄉有鳴石,二所其一,狀如鼓,俗因名為石鼓,即此類也。”郭璞《山海經圖讚》雲:“金石同類,潛響是韞,擊之雷駭,厥聲遠聞,苟以數通,氣無不運。”

青,一種黑色的半瑪瑙或青石,質地堅硬,可以加工成各種生產工具以及兵器,如石斧、石刀、石箭鏃等。在《山海經》中,《西山經·二次·皇人之山》《西山經·三次·長沙之山》等記載34個青的產地。

鳳鳥紋石磬,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石斧

嬰石,一種有花紋的、可用來製作頸飾的石材。郭璞注曰:“言石似玉,有符彩嬰帶,所謂燕石者。”《荀子·富國》雲:“是獨使處女嬰寶珠。”楊慎注曰:“今此石出保定之滿城縣。”以《山海經》記載的產區和楊慎注解推斷,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特產一種硯石,名叫易水硯,其材質特點、產地位置與嬰石相近。在《山海經》中,《北山經·三次·燕山》記載有1個嬰石的產地。

佩礪

第三類,具有藥用價值的金石類藥品,共4種。

礜石,今天是製砷和亞砷酸的原料,古代又名青分石、立製石、固羊石、白礜石、鼠鄉、澤乳、太白石、石鹽、毒砂,是古人常用的鼠藥之一。《說文》雲:“礜,毒石也,出漢中。”《吳普本草·玉石類》雲:“神農、歧伯:辛,有毒。”《本經逢原》雲:“砒石略帶黃暈,礜石全白,稍有分別。其熱毒之性,不減砒石。今藥肆中往往以充砒石,而礜石僅可破積攻痹,不能開痰散結,是以勝金丹、截瘧丹服之不效者,良由誤用礜石之故。”在《山海經》中,《北山經·三次·燕山》記載有1個礜石的產地。

易水硯

礜石

雄黃,亦稱黃金石、石黃、熏黃、雞冠石。它是化合物四硫化四砷的俗稱,常為橘黃色粒狀固體或橙黃色粉末,質軟,性脆。常與雌黃、輝銻礦、辰砂共生。加熱後氧化,就是砒霜。在《山海經》中,《西山經·二次·高山》《西山經·二次·皇人之山》等記載有15個雄黃的產地。

雄黃

琅玕,即鍾乳石,亦稱石鍾乳、石筍。郭璞注曰:“琅玕,石似珠者。藏猶隱也。郎幹二音。”李時珍《本草綱目》雲:“弘景曰:‘第一出始興,而江陵及東境名山石洞亦皆有。惟通中輕薄如鵝翎管,碎之如爪甲,中無雁齒,光明者為善。長挺乃有一二尺者,色黃,以苦酒洗刷則白。《仙經》少用,而俗方所重。’”琅玕有咳逆上氣、明目益精、安五髒、通百節、利九竅、下乳汁的藥用功效。在《山海經》中,《西山經·三次·槐江之山》記載有1個琅玕的產地。

涅石,即礬石,亦稱羽涅、羽澤,其主要化學成分為十二水合硫酸鋁鉀。《本經》雲:“寒熱,泄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煉餌服之,輕身不老增年。”《別錄》雲:“除固熱在骨髓,去鼻中息肉。”在《山海經》中,《北山經·三次·賁聞之山》和《北山經·三次·孟門之山》記載有2個涅石的產地。

琅玕

涅石

第四類,半玉化的石料,共6種。

砆石。郭璞注曰:“砆,武夫石,似玉,今長沙臨湘出之,赤地白文,色蘢蔥,不分明。”在《山海經》中,《南山經·二次·會稽之山》記載有1個砆石的產地。

礝石。郭璞注曰:“音耎,今雁門山中出礝石,白者如水,水中有赤色者。”郝懿行注曰:“礝當為碝。《說文》雲:‘碝,石次玉者。’《玉篇》同,雲亦作瑌,引此經作瑌石,或所見本異也。張揖注《上林賦》雲:‘碝石白者如冰,半有赤色。’”在《山海經》中,《中山經·四次·扶豬之山》記載有1個礝石的產地。

瑉。郭璞注曰:“石似玉者。音旻。”《周禮·夏官·司馬下》雲:“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諸侯之繅斿九就,瑉玉三采,其餘如王之事。”《荀子·議兵》雲:“故雖有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司馬相如《子虛賦》雲:“其石則赤玉玫瑰,琳瑉昆吾。”在《山海經》中,《中山經·八次·岐山》《中山經·八次·琴鼓之山》等記載有6個瑉的產地。

瑊石。郭璞注曰:“瑊石、勁石,似玉也。音緎。”在《山海經》中,《中山經·九次·葛山》記載有1個瑊石的產地。

第五類,不明用途的石料,共3種。

《中山經·八次·若山》《中山經·八次·讙山》等記載8處產邽石;《中山經·十一次·章山》記載產脆石;《中山經·十二次·風伯之山》記載產痠石。以上3種石材,不明用途。

2.玉料

玉是華夏民族特有的材料藝術文化類型,是傳統文化自然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來,華夏民族賦予了玉獨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特質。大約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早期,玉文化從石器文化中分離出來,距今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出土的玉璧是中國最早的玉器,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是中國玉文化的重要源流。

不過,與今天我們通常理解的玉文化和玉的審美標準不同,先秦時期,華夏民族對玉的界定主要參考兩個標準。這兩個標準分別從審美和硬度上區分了玉料和石材,即《說文》雲:“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玉,是美麗的石頭。《詩經·小雅·鶴鳴》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玉,可以被石材加工,它的質地比石材更軟。以這兩個標準為基礎,具備了美感和低硬度特征的玉,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從普通石材中脫穎而出。因為玉是美麗的石頭,所以人們天然更喜歡玉,更樂於雕琢玉,樂於欣賞玉。因為玉的質地比石材要軟,所以玉可以被雕琢,可以被精細地加工。同時,也恰恰是因為玉質地更軟,所以無法被加工製成實用的工具。審美與實用的二元對立關係隨著玉料從石材中的分離,隨著玉文化從石文化中的分離便正式確立起來。

清代水晶帶牙座球,北京故宮壽康宮舊藏

蒼玉,即今墨玉,青黑色。在《山海經》中,《西山經·華山·竹山》《北山經·二次·狐岐之山》等記載有15個蒼玉的產地。

藻玉,就是瑪瑙中有藻型斑紋的。今稱水草瑪瑙,亦稱天絲瑪瑙、羽毛瑪瑙、苔蘚瑪瑙、雜草瑪瑙。郭璞注曰:“藻玉,玉有符彩者,或作柬,音練。”在《山海經》中,《西山經·二次·泰冒之山》《中山經·七次·凡苦山之首》等記載有3個藻玉的產地。

雞骨白玉玉龍,戰國

墨玉水盂

仿戰國水草瑪瑙環

碧玉,亦名青碧、碧、青。在《山海經》中,《西山經·二次·高山》《西山經·三次·章莪之山》等記載有28個碧玉的產地。

清碧玉插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玄玉,黑中帶紅之玉,某種地方玉。郭璞注曰:“言玉膏中又出黑玉也。”《說文》雲:“黑而有赤色者為玄。”

仿古玄玉環

3.金屬

在《山海經》豐富的金石類物產記載中,相比種類繁多的石材、玉料,記載下來的金屬類礦石種類不過隻有6種。而且,如果將其中作為金屬類礦石統稱的“金”排除在外,一共便隻有黃金、赤金、白金、鐵和錫這5種金屬礦石。顯然,《山海經》中的物產,主要記載於《山經》中,而《山經》的成書始於唐虞之際,是時,華夏文明正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的主體正值從“小康”向“大同”的變革期中。以高度發達的石器加工業和漫長的石器生產的曆史實踐作為基礎,時人對石材和玉料的認知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與此相比,剛剛誕生的金屬冶煉業還處於萌芽階段。因為低下的金屬冶煉技術還不足以冶煉高熔點的金屬礦石,時人對金屬礦石和金屬品種的認知相當匱乏,所以,《山海經》中,雖然金屬礦石的記載量和分布信息非常豐富,但金屬礦石的品種卻很少。

戴金麵罩青銅人頭像,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三星堆博物館藏

宣德爐,明,蘇州博物館藏

鐵,亦名黑金、烏金。李時珍雲:“鐵,截也,剛可截物也。於五金屬水,故曰黑金。”在《山海經》中,《西山經·華山·符禺之山》《西山經·華山·英山》等記載有41個鐵的產地。

成記款銀錠,清

銅柄鐵劍,秦漢

錫,亦名粉錫、赤錫。郭璞注曰:“白鑞也。方術家謂之賀,蓋錫以臨賀出者為美也。”在《山海經》中,《中山經·五次·槐山》《中山經·八次·龍山》等記載有5個錫的產地。

錫壺,清

4.其他

除了列入《山海經萬物綱目·金石部》中的各種金石類物產之外,先秦物質文明的重要基礎,人從事改變自然的曆史實踐中重要的自然物產、生物資源還包括《山海經萬物綱目·土部》中的堊和堇,用來製作骨器工具及卜具的龜殼、獸骨,用來充當貨幣的貝類等。這些自然物產和生物資源對於締造先秦物質文明同樣具有重大意義。

堊,一種用來充當塗料的白土。郭璞注曰:“堊似土色,甚白。音惡。”郝懿行注雲:“《中山經》:‘蔥聾之山,多白堊,黑、青、黃堊。’明堊非一色,不獨白者名堊也。”《爾雅》曰:“地謂之黝。牆謂之堊。”郭璞注曰:“黑飾地、白飾牆也。”自先秦到中古時期,堊都是中國室內裝修常用的輔料之一。《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赤貧之家家徒四壁,中產之家則用塗料刷牆。其中,黑色的塗料稱為黝,白色的塗料稱作堊。富貴之家或皇家則將絲綢掛在牆上,以為帳幔帷幕。在《山海經》中,《西山經·二次·大次之山》《西山經·四經·天池之山》等記載有20個堊的產地。

堇,即黏土,它是一種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因為水分不容易從中通過,所以具有較好的可塑性。堇一般由矽酸鹽礦物在地球表麵風化後形成,是配製陶土、瓷土的主要原材料。《管子·五行》雲:“修槩水土,以待乎天堇。”章炳麟注曰:“‘天堇’即‘天幾’,義謂‘天期’。猶雲天時。言修平水劐土,以待天時。天時者,旱潦之時也。”堇可以製成陶器的陶坯,也可以製成青銅冶煉過程中的陶範。華夏民族對它的合理利用是製陶業和金屬冶煉業的基礎。在《山海經》中,《中山經·十一次·堇理之山》記載有1個堇的產地。

製陶拉坯

先秦,特別是新石器文化時代中,骨器加工業是手工業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以獸骨,禽骨,甚至是人骨製成的工具、卜具和樂器在人改變自然的實踐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自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骨器加工業常用的原料主要是牛骨、羊骨、豬骨、鹿骨,以及禽類中的鶴骨,同時也包括用作建材墊材和靈龜占卜的龜甲。在《山海經》中,關於這些生物資源的記載也相當豐富。

牛骨卜骨

鶴骨,特別是鶴腿骨是華夏民族最早利用的禽鳥類骨骼中最有特點的一種。鶴骨的硬度非常高,大約是人骨的30倍。因此,在新石器時代,鶴骨對骨器加工業的技術要求相當高。根據實用與審美的對立原則,鶴骨通常被製成樂器和卜具等非實用功能的骨器。比如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出土的以鶴腿骨製成的賈湖骨笛。這是人類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它埋藏在地下約8000年,出土後還能吹響,這一方麵體現了賈湖遺址的骨器加工業高超的技術水平,同樣也反映了鶴骨特殊的物理特性。此外,北方紅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的塗墨骨簽,也是鶴腿骨骨器的典型製品。在《山海經》中,鶴的自然棲息地在《海內經·又有青獸如菟》有1處記載。

賈湖骨笛

塗墨骨簽

龜殼是較晚才被人類加以利用的生物類材質。對它的利用,考驗著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在新石器時代中後期,原始先民捕獲龜類,發現龜殼不同於獸骨,它堅硬無比,又凹凸不平,既無法對龜殼進行有效的加工將它製成骨器,又感覺如此堅硬的材質難能可貴,可謂用之無處,棄之可惜。所以,時人隻好將龜殼砸碎,將其墊在大型建築的立柱下充當基座,防止建築沉降。這樣的做法,常見於裴李崗文化和龍山文化。這是人類對龜殼最早的利用方式。

卜甲

螺貝是生物資源和生物類材質中比較特殊的一類,它們不像龜甲、獸骨經曆過類似“從生產向占卜”的這種“從實用層麵向審美層麵”的過渡。除了食用價值之外,人類最初對螺貝類加以利用就是直接將它製成了飾品。最初的貝類被當作項飾和頭飾,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杯珓卜的卜具。夏商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貝成為最初的貨幣。《易經》中所說的“朋爾從思”,“朋”指的也是貝殼。在《山海經》中,螺貝類的動物一共有6種,分別是紫螺、珍珠、蠃母、文貝、蜃珧和渠,螺貝類動物的自然棲息地有《南山經·二次·洵山》《西山經·二次·數曆之山》等20處記載。

貝幣

二、造物的成果——發明

《山海經》中記載的自然物產和生物資源可以根據創造主體分為3種:上文所說的用於造物的原料是一種,這都是自然創造的。還有一些物產和資源自然界中原本存在,人為了自身的生存又有意去促成這些物產和資源的增值。比如穀物和牲畜,自然界中原本就有,人通過農耕生產和畜牧,培育穀物、牧養牲畜,這類自然物產,特別是生物資源,既是自然創造的,也是人工創造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資源是自然界中原本沒有的,人為了更好地改造自然,以原有的自然原料為基礎,人為創造了它們。比如酒,自然界中有高粱米,人把高粱米發酵,從而產出了酒。

這些以改變自然為目的,以自然物產和自然生物資源為基礎的創造行為就是人工的造物,造物的成果就是人類的發明。《山海經》中,記載了大量先秦時期的人類發明,這些發明涉及衣食住行等各個領域。在《山海經萬物綱目》中,它們多數被列入了《服器部》,還有少部分分散在《穀部》《果部》當中。而根據它們的用途和所使用的領域,大體可以分為3類,即:飲食類發明,衣用起居類發明,兵器、禮器和樂器類發明。這些發明既是先秦時華夏民族重要的物質文明成果,是時人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徑,同時,它們所承載的造物文化又對當時和後來的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飲食類發明

飴,飴糖,今天山東特產有高粱飴,就是此物。飴是人用穀物熬煎加工而成的甜味調味劑和零食。李時珍《本草綱目》雲:“弘景曰:‘方家用飴,乃雲膠飴,是濕糖如濃蜜者。其凝強及牽白者餳糖,不入。’韓保升曰:‘飴,即軟糖也。北人謂之餳。糯米、粳米、秫粟米、蜀秫米、大麻子、枳子、黃精、白術並堪熬造。惟以糯米作者入藥,粟米者。’時珍曰:‘飴餳,用麥或穀芽同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餳,故醫方亦收用之。’”在《山海經》中,《南山經·二次·侖者之山》和《西山經·三次·峚山》記載有兩個飴的產地。

《詩經·大雅·緜》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爰始爰謀,爰契我龜。

曰止曰時,築室於茲。

高粱飴

《詩經·小雅·南有嘉魚》

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

南有嘉魚,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綏之。

翩翩者鵻,烝然來思,君子有酒,嘉賓式燕又思。

酒具·青銅蟠虺紋壺

蘖釀,就是以蘖為酒曲釀造出來的酒。郭璞注曰:“以蘖作醴酒也。”《說文》雲:“蘖,芽米也。”蘖就是發芽後的穀物。《管子·禁藏》雲:“以蘖為酒。”《禮記·禮運》雲:“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蘗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在《山海經》中,有《中山經·凡薄山之首》這1處蘖釀的記載。

梅,酸味的調味品。先秦時,時人將野梅加以培育,最終得到新品種的家梅,也就是果梅。在《山海經》中,《中山經·八次》和《中山經·九次》記載有2處梅的產地。

果梅

2.衣用起居類發明

《詩經·邶風·柏舟》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茶席

洗石,含堿石,是先秦時廣泛使用的洗滌劑,沐浴時可用來去汙。郭璞注曰:“澡洗可以磢體去垢圿。磢,初兩反。”在《山海經》中,《西山經·華山·錢來之山》和《中山經·八次·琴鼓之山》均有產洗石的記載。

洗石

笄,用竹子製成的簪子。郭璞注曰:“笄,簪屬。”在《山海經》中,《西山經·華山·竹山》有笄的記載。

燭,火把。《山海經》中的燭不是蠟燭,而是火把。《儀禮·燕禮》雲:“執燭於西階上。”《周禮·司烜氏》雲:“共墳燭庭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雲:“舉燭者,尚明也。”在《山海經》中,燭用在山神的祭禮中,出自《西山經·華山·凡西經之首》。

樽,亦稱酒樽,是一種酒器。樽多圓形,直壁,有蓋,腹較深,有獸銜環耳,下有三足。盛行於漢晉。在《山海經》中,樽用在山神的祭禮中,出自《西山經·華山·凡西經之首》。

除此之外,《山海經》中衣用起居類的發明還包括用於交通出行的輇(無輻小車輪)、轅(車前駕牲畜之直木)和車(畜力交通和運載工具),貴族出行用的雲蓋(華蓋);服裝服飾類的冠(帽冠)、帶(腰帶)和衣(上衣);日常生活常用的杖(手杖)、蓑(蓑衣)、銚(溫酒器)、彗(掃把)、杯(盛器)和績(紡線);以及娛樂用品帝台之棋(六博棋),傳統家具類型幾(幾案),先秦重要的貨幣類型刀铩(銅製刀形貨幣),還有暴力機關懲罰罪犯會用到的桎梏(刑具鐐、銬)。

胡傅溫酒樽,西漢,山西博物院藏

3.兵器、禮器和樂器類發明

《左傳·成公十三年》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戰爭是遠古、上古時期華夏民族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殷周之際,岐周的小方國周攻陷了恢弘的大商邑,戰爭的本質從來都是一成不變的,何況這已不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政權更迭。牧野一戰,曾經統治中國五六百年的商王朝如夜幕中的驚雷一般,在旦夕間土崩瓦解,可是,文化上的更新與轉型卻像隨之而來的那場春雨,連綿不絕、潤物無聲。

《禮記·樂記》雲:“禮樂順天地之誠,達神明之德,隆興上下之神。”大周的宗廟是祖先的宗廟,不再是鬼神的聖殿了。周王朝帶給華夏文明的是一場去蒙昧化的文化革新。由此,以西周初年作為曆史的分水嶺,禮樂製度的日新月異和日陵月替也成為先秦三代文化中國的曆史基調。禮樂既是政治層麵的文化製度,又是文化層麵的道德準則,它以分封製作為組織保證,以井田製作為經濟保證,以宗法製作為情感紐帶,它憑借三者的強力而興盛,也因三者的廢弛而落寞。不過,在造物文化的物質層麵,禮樂製的載體是超然於實用層麵之上的兵器、禮器和樂器。《山海經》中,除了將一些曆史上真實的戰爭以神話的形式重塑並記錄,除了《山經》中記載的大量對山神祭祀的祭禮以外,還收錄了大量先秦的兵器信息和重要的禮器、樂器信息。這些文獻記載的文字信息與考古資料提供的文物信息相互參照,成為先秦禮樂製興盛與廢弛的證據。

從內容上,《山海經》中,收錄的兵器包括矛和盾,弓和矢(弓箭的箭頭,又稱箭鏃),戈、戚(斧),以及最原始的兵器柸(木棒),還有帶有禮器性質的、供貴族佩戴的劍。禮器方麵,主要包括玉製禮器和青銅禮器兩種,這體現了華夏民族獨有的玉文化和先秦三代所處的青銅時代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具體包括,玉製禮器璋、璧、瑜、珪、勝、桑封、鳴玉、環和玉璜;青銅禮器的鐻(青銅耳環)、?(酒器)、俎(常與豆組合使用);樂器方麵則包括打擊樂器鍾、磬和鼓,撥弦樂器琴和瑟。

三、造物和造物文化的主體——人

人是造物和造物文化的主體。在《山海經》中,除了記載大量的造物原料和造物成果之外,還記載了很多遠古、上古時期的發明家和發明曆史。發明的本質就是造物。這些發明家和發明曆史主要見於《海內經》中的兩處,即:

其一,《海內經》雲:“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炎帝的孫子叫伯陵,伯陵與吳權的妻子阿女緣婦私通,阿女緣婦懷孕三年,這才生下鼓、延、殳三個兒子。殳最初發明了箭靶,鼓、延二人發明了鍾,創作了樂曲和音律。)

其二,《海內經》又雲:“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梁,**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少暤生般,般是始為弓、矢。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後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帝俊生了禺號,禺號生下了**梁,**梁生下了番禺,這位番禺最初發明了船。番禺生下了奚仲,奚仲生下了吉光,是吉光最早使用木頭造出了車子。少皞生下了般,般是最早發明弓箭的人。帝俊賞賜給後羿紅色弓和白色矰箭,用他的射箭技藝去扶助下界各國,後羿便開始去救濟世間人們的各種艱苦。帝俊生了晏龍,晏龍最早發明了琴和瑟。帝俊有八個兒子,他們是世界上最早唱歌跳舞的人。帝俊生下了三身,三身生下了義均,這位義均便是所謂的巧倕,他發明了世間的各種工藝技巧。後稷開始播種各種農作物。後稷的孫子叫叔均,這位叔均最初發明了使用牛耕田。)

綜上所述,《海內經》記載的發明家和他們的發明行為、發明結果分別是:殳發明了箭靶;鼓和延發明了鍾,發明了樂曲和音律;番禺發明了船;吉光發明了車;般發明了弓和箭;晏龍發明了琴和瑟;帝俊的八個兒子發明了聲樂和舞蹈;巧倕開創了被稱作“百工”的手工業;後稷發明了農耕生產;叔均發明了牛耕。

除了記錄以上這些重要的發明、發明人和發明現象,《山海經》還記載了這些發明人之間的親緣關係。在《山海經》中,一共記載了4個氏族的譜係關係,分別是兩個華夏民族譜係:炎黃譜係和帝俊譜係,還有兩個外族譜係:西北的氐羌譜係和西南的巴國譜係。而以《海內經》中以上與造物發明的記載為基礎,再聯係《海經》中其它各處有關氏族親緣關係的記載就會發現,以上所有的發明人全都來自這兩個華夏民族的譜係。

這樣的經驗積累和發明物的不斷改良不可能由某一個人單獨完成,之所以將諸多的曆史發明歸結於炎帝、黃帝及其直係親屬,又與《山海經》成書過程所處的曆史背景下逐漸形成的祖先崇拜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