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導讀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曆史小說,從它開始,曆史小說正式登上文壇,並成為一大文學潮流,經久不衰。不僅如此,《三國演義》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曆史小說,流傳最廣,影響最深,以至於普通民眾將小說中的世界當作真實的曆史,而真實的曆史則被忽略。作為一部小說,《三國演義》能樹立如此威信,這在文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作者羅貫中(約1330—1400),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山西人。少年時,他隨父親在蘇杭一帶經商,開始接觸民間文學和戲劇。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滿懷政治抱負的羅貫中投靠起義軍張士誠門下,負責出謀劃策,與包括朱元璋在內的其他勢力抗衡。這一期間,羅貫中與同為幕僚的施耐庵(《水滸傳》作者)過從甚密,二人以師徒相稱。張士誠剛愎自用,不納忠言,逐漸走向衰落。羅貫中心灰意冷,便離開張士誠,閑居蘇杭一帶,專門從事文學創作。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作為昔日仇敵的羅貫中,放棄了入仕為官的打算,更加專注於文學創作。七十歲那年,羅貫中死於江西吉安。

羅貫中一生著作頗豐,留下多部劇本和小說,大都取材於曆史。《三國演義》全名《三國誌通俗演義》,它以陳壽所著《三國誌》中記載的三國時期的史實為依據,結合民間話本和傳說,生動地講述了三國時期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在廣闊的曆史背景下,展現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畫麵,描繪了上千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周瑜等形象,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典型。

《三國演義》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囊括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外交、兵法、權謀、道德觀念、哲學思想等方方麵麵的內容。書中四十多次戰爭的描寫,不僅場麵雄偉壯闊,引人入勝,而且為後人提供了各種軍事知識和戰爭經驗。據說,《三國演義》成書以後,很快就被農民起義軍的將領們視為軍事教科書。

《三國演義》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間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舊版本進行辨析和增刪、評點,修改成如今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我們這個精縮本,就是以通行本為基礎編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