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黑暗中的光明

曾經強大的埃及帝國——偉大、輝煌、至高無上——就這樣退出了曆史舞台。它的權力已經交到了別人手中,曾經贏得的尊敬和榮耀也不再歸它所有。它的神廟,神聖的過道曾回**著祭司的腳步聲和白袍少女的吟唱,如今卻成了貓頭鷹和蝙蝠的棲地;它的宮殿,法老們曾在萬名衛兵的擁護下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如今卻被夷為平地;它的城市,其規模之宏偉曾讓世界為之豔羨,如今卻被埋在不斷流動的沙土中,不知所終;甚至連它的文字都被遺忘了,刻寫員在堅硬的岩石上細心鑿刻著它的故事,如今卻沒有人能破解其中的奧秘:不,高聳的方尖碑、荒廢的廟宇,以及所有異乎尋常的發現,都隻讓人更加沉醉於這片神秘而又迷人的土地。

這並非突如其來的改變,也與克婁巴特拉之死無關;埃及的喪鍾早在她去世之前就已經敲響。自從波斯入侵後,埃及便開始走向最後的衰落,盡管亞曆山大推遲了“末日”的到來,但在他去世不久,埃及便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當羅馬人抵達的時候,埃及已經是強弩之末,隻要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任何一支軍隊都可以輕鬆奪取埃及的政權。

於是,埃及淪為了羅馬帝國的附庸。在之後的幾百年裏,人們對埃及曾經擁有的輝煌和榮耀所知甚少。留下的,隻有一段又一段傳奇故事。傳說中英勇無畏的戰士,在麵對埃及人凶猛的攻勢時,竟然毫無還手之力,就像是被鐮刀割下的玉米;傳說中至高無上的國王,隻要輕輕一頷首,便能號令大軍,與敵人浴血奮戰。宏偉的神廟遺跡、高聳的圓柱、碩大的金字塔,難道不都證明了埃及人民在思想和行動上的優越性嗎?但是關於這個民族——他們的工作、生活,以及他們的信仰——我們所能收集到的資料卻十分有限。隨著埃及王朝的覆滅,那些能夠破譯古代文字的人,也都消失了。在祭司階層中,隻有少數人對這種文字略知一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信仰的更迭,他們也逐漸喪失了對這種語言的興趣。不久之後,有關這些圖案和文字的知識都被埋在了墓穴之中。

漫長的歲月過去了,這片沙漠一直替他們保守著秘密。大約一百年前,命運的饋贈終於使學者們如願以償。羅塞塔石碑,即我們在第一章所提到的黑色石板,上麵用象形文字、世俗體和希臘語共同刻下了國王[25]登基的詔書。這塊石碑是他們探索神秘之路的標識,是通往一個連最為狂熱的夢想家都無法想象的仙境的鑰匙。通過研究上麵的文字,再與其他石碑上的銘文相對照,便可以推斷出這些符號的含義。隨著遺址和寶藏的發掘,關於埃及的故事也逐漸浮出了水麵。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盡管埃及是一個古老的國度,但這一切都發生在它年輕的時代,發生在那個文明與秩序尚未被野蠻所征服的時代。至於埃及跌落神壇的原因,卻很少有人提及,但我們不難看出是什麽導致了它的毀滅。當他們把個人利益置於公眾利益之上,當他們放棄自律而沉浸在奢侈的安逸中,當他們忘記了那些曾經支持他們度過艱難困苦的信仰,當他們公然蔑視榮譽和美德的時候,沒落就成了必然的結果。埃及就是典型的例子。在阿瑪西斯的統治時期,腐敗和潰爛已經紮下了根。克婁巴特拉的輝煌,不過是古代榮耀的回響;隨著她的離去,這聲回響也最終歸於沉寂;不,實際上,正是毀滅埃及的惡,造就了埃及在曆史上的輝煌。

因此,如果你認為現在的人們,要比生活在古代的埃及人更為高尚,並因為他們的無知而憐憫他們,那麽,你不妨讀一讀,這位聖人在六千年以前,對他兒子的勸誡:“不要因你的學識而驕傲,要與無知的人交談,如同與智慧的人交談。技術沒有上限,沒有任何一位工匠能掌握全部的知識……你若是在人群中,把愛當作生命的起點和終點……你若是有地位的人,聽了求告者的話,要心懷恩慈。你若想保持行為的良善,就當遠離一切惡事。要對貪婪有所防備,它是大惡,亦是萬惡之源,它是一切罪惡的紐帶。但手執義理之人行事亨通,真理追隨他的腳步,所到之處皆是安身之所。”

當埃及人在審判大廳與奧西裏斯麵對麵,當他的心髒在象征真理的天平上輕輕晃動時,每一個人都會說出下麵這段話。如果你也能問心無愧地將它複述出來,那麽,你在人生的修行便已經圓滿了。“我從不說謊,也未曾給人帶去悲傷;我從不欺騙,也未曾行詭詐。我從不挑起事端,從不嚼人舌根,也從不掩住耳朵,不聞公義與真理。我將餅給饑餓的人,將水給幹渴的人,將衣服給**的人,將船給遇難的人。我所行皆是正義之事,我以真心及誠意侍奉我的神。”

(全文完)

[1] 英製麵積單位,1英畝約合4046.86平方米。——編者注

[2] 英製長度單位,1英裏約合1609.34米。——編者注

[3] 埃及中世紀的近衛兵。

[4] 英製長度單位,1英尺約合0.3048米。——編者注

[5] 門農巨像是矗立在尼羅河西岸和國王穀之間原野上的兩座岩石巨像。原來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法老神殿前的雕像,但神殿本身已無蹤影。

[6] 埃維語,位於安納托利亞地區(小亞細亞半島)。

[7] 指與她同父異母的哥哥及丈夫圖特摩斯二世。

[8] 什一稅(tithe)是教會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稅。稅額往往超過納稅人收入的1/10,負擔主要落在農民身上。

[9] 薩巴科斯(Sabacos),公元前705—前690年在位,這個時期的埃及在政治上處於分裂狀態,多個叛亂王朝交迭存在。

[10] 神諭的用詞為“brazen men”,既有“無恥之徒”又有“銅人”的意思,一語雙關。

[11] 即尼科二世(Necho Ⅱ),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約公元前610—前595年在位。

[12] 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也稱阿普裏斯(Apries),公元前589——前570年在位。

[13] 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也稱雅赫摩斯二世,公元前570—前526年在位,他是埃及被波斯征服以前最後一位偉大的統治者。

[14] 摩曼菲斯城是下埃及的一座城市,位於尼羅河三角洲卡諾比斯河口的西岸。

[15] 神廟中供奉著女神奈斯,她是狩獵和戰爭女神,她的象征物是一麵盾牌,上麵交叉著兩支箭。作為戰爭女神,她曾說要讓戰士的武器在死後保護他們的身體。

[16] 克婁巴特拉七世,是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最後一任女法老。她才貌出眾,聰穎機智,擅長手段,一生富有戲劇性。特別是卷入羅馬共和國末期的政治旋渦,同愷撒、安東尼關係密切,並伴以種種傳聞逸事,使她成為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的著名人物。

[17] 即托勒密十三世。

[18]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史稱愷撒大帝,羅馬共和國(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區)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以其優越的才能成為羅馬帝國的奠基者。

[19] 亞曆山大裏亞,又譯“亞曆山大港”“埃爾伊斯坎達裏亞”,是埃及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也是埃及最重要的海港,亞曆山大省的省會。

[20] 奇裏乞亞,又譯“基利家”,位於今日土耳其東南部的小亞細亞半島,在塞浦路斯的北麵,西至旁非利亞,北至托羅斯山脈,地處前往地中海的通道上。

[21] 歐克辛海即黑海,歐亞大陸之間的一個內陸海。

[22] 屋大維·愷撒,是愷撒大帝的甥外孫,後被愷撒指定為第一繼承人並收其為義子。

[23] 塔蘭同(talent),古代中東和希臘-羅馬世界使用的質量單位,1塔蘭同的實際質量相當於今日的26千克。

[24] 角蝰(asp)是一種生存於幹燥沙漠地帶的毒蛇,與一般非洲蛇一樣,主要分布在北非地區。

[25] 即托勒密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