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倫·諾爾比:一個被廢國王的海軍上將
漢薩同盟的船隻不僅用於貿易,也同樣適合參與海戰:在對陣丹麥國王克裏斯蒂安二世以及他的海軍將領蘇倫·諾爾比的海戰中,漢薩同盟的船隻參與協助瑞典。這是一艘16世紀漢薩同盟城市呂貝克的戰船模型。
隨著威塔利安兄弟同盟被驅逐,波羅的海私掠海盜的黃金時代也結束了,盡管仍有時常出沒的海盜威脅著航海線路。克勞斯·施托特貝克和哥德克·米切爾斯被斬首120年後,他們的後繼者蘇倫·諾爾比登上了曆史舞台。和當年的威塔利安兄弟同盟一樣,諾爾比也利用了波羅的海周邊國家之間的不和,幾乎把這裏的航海線路置於癱瘓狀態。
據推測,蘇倫·諾爾比(拉丁名也稱塞韋林·諾爾比)於1480年前後出生在丹麥的菲英島,是當地貴族的後裔。在政治經濟大變革時代,他曾在15和16世紀擔任丹麥國王約翰一世和克裏斯蒂安二世的海軍上將和陸軍首領。
當時北歐的主要矛盾源於卡爾馬聯盟的存活問題。1397年,斯堪的納維亞的3個王國丹麥、挪威和瑞典聯合在一起,由同一個君主統治。但是這個由丹麥主導的聯盟並不穩定:盡管丹麥國王在挪威手握重權,但他在瑞典遭到想要獨立的當地人的抵抗。丹麥國王隻能勉強維持這個北歐三國的聯盟,為此經常不得不使用武力。
漢薩同盟在這場矛盾中也難以保持中立。丹麥和瑞典都試圖拉攏呂貝克和其他漢薩同盟城市加入自己的陣營。這在一段時期內,漢薩同盟從14世紀開始的在政治和經濟方麵衰退的事實被掩蓋了。德意誌各地邦國的興起以及與此相關的各個領主權力的增強,越來越威脅到呂貝克在波羅的海傳統貿易中的統治地位。新興的競爭對手,尤其是荷蘭,為卡爾馬聯盟帶來新的可能——擺脫漢薩同盟的控製。此外,內部成員之間的矛盾激化也導致漢薩同盟走向衰弱。
這幅銅版畫展示了1520年9月7日,克裏斯蒂安二世進軍斯德哥爾摩的情景。他對瑞典的統治僅僅維持了3年,之後被驅逐。
蘇倫·諾爾比首次引起人們的注意是在1509年,當時他從瑞典起義軍手中把芬蘭的奧蘭島奪了回來。1510年,由於丹麥又一次違反漢薩同盟的商貿特權,引發了所謂丹麥-呂貝克海戰。在此戰中,通過新組建的海軍,丹麥人第一次動搖了呂貝克在波羅的海的貿易統治地位。1511年,諾爾比參與了一場對陣呂貝克艦隊的海戰,但勝負難分。最終,這場戰役隨著《馬爾默和平協議》的簽訂而結束。根據此協議,呂貝克必須第一次公開承認自己的競爭對手荷蘭人有權自由進入波羅的海。由此可見,呂貝克在波羅的海稱霸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
諾爾比顯然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他在事業上的發展非常迅速。1514年,他已經是羅斯基勒的哈拉爾茲伯格領主了。1年後,他成為“國王地方長官”,被派往冰島。1517年,諾爾比開始擔任丹麥海軍總司令,以及當時丹麥統治下的哥得蘭島的國王地方長官。
在此期間,多年來因卡爾馬聯盟引發的矛盾衝突再次爆發。和他的前任一樣,1513年即位的丹麥國王克裏斯蒂安二世也想把瑞典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早在1512年,小斯頓·斯圖雷——一位拒絕與丹麥和解的貴族——就被瑞典人選為攝政者(或者國王長官)。1517年夏,克裏斯蒂安二世進軍瑞典,但敗給了小斯頓·斯圖雷領導的瑞典軍團。不過這位丹麥國王並不服輸,第二年,他繼續進軍瑞典。這次他得到了諾爾比的極力支持:1519年,諾爾比的海軍船隊占領了瑞典的厄蘭島和博裏霍爾姆,並於1520年5月封鎖了斯德哥爾摩海港。
1520年是最為關鍵的一年:通過一場當時著名的冬季進軍,克裏斯蒂安二世再次攻入瑞典。在西約特蘭,他成功擊潰了小斯頓·斯圖雷的陸軍,但他自己也在此戰中身受重傷。經此一戰,瑞典起義軍全線潰敗:1520年3月,瑞典貴族公開承認克裏斯蒂安二世為統治者。但一直到9月初瑞典首都投降後,他才得以於11月4日在斯德哥爾摩加冕為瑞典國王。
身為典型的文藝複興時期的君主,克裏斯蒂安二世非常強勢地執行他的權力政策,也從不畏懼使用武力。加冕慶典過後僅僅3天,這位一心想複仇的國王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於11月7日下令將80多名反對他的瑞典人斬首。之後,這場聲名狼藉的“斯德哥爾摩慘案”在整個瑞典繼續。由此,“暴君”成了瑞典人為克裏斯蒂安二世起的稱號。
“斯德哥爾摩慘案”標誌著克裏斯蒂安二世在瑞典的統治開始走向終結。之後不久,在小斯頓·斯圖雷的侄子古斯塔夫·瓦薩的帶領下,瑞典再次爆發起義,這次起義獲得了呂貝克的支持。
諾爾比仍舊堅定地跟隨他的國王:在瑞典的達拉納省,他鎮壓了起義軍,並驅逐了奧蘭島和芬蘭境內的瑞典人。但即使取得勝利,整場戰爭對克裏斯蒂安二世仍舊很不利。這位國王非凡的天賦導致自己到哪裏都不受歡迎,最終他的對手呂貝克、瑞典,還有那些被他的反貴族政策激怒的丹麥豪紳貴族,再加上他的叔叔,即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公爵弗雷德裏克一世,相互結成了反對他的同盟。1523年,克裏斯蒂安二世陷入了絕望的軍事困境,以至於不得不逃往荷蘭。當時的荷蘭還屬於他的姻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管控範圍。
如此一來,北歐的局勢被重新洗牌。古斯塔夫·瓦薩被選為瑞典國王,克裏斯蒂安二世的叔叔弗雷德裏克一世登上丹麥和挪威的王座,由丹麥、瑞典和挪威三國組成的卡爾馬聯盟就此告終。
前丹麥國王被放逐到了哥得蘭島,身邊僅有最後一名忠臣——諾爾比。14世紀末,威塔利安兄弟同盟時代結束後,波羅的海上的島嶼就成為受自由海盜和私掠海盜青睞的根據地,因為他們從這裏能輕易破壞所有海上商貿航線。
漢薩同盟時代的海戰
自由海盜、敵方戰船以及私掠海盜的攻擊和搶劫,是滿載貨物的漢薩同盟商船隨時都可能麵對的威脅。漢薩同盟城市為了抵禦這樣的威脅,把商船集中組織成帶有護衛的船隊,還組建了自己的戰船,但實行這些措施所需的開銷非常大。
如果戰爭真的爆發,漢薩同盟的城市能夠迅速組織一支龐大的船隊:一部分商船直接被改造成戰船。同時,由於經常應付海盜或者敵方船隻,漢薩同盟的水手通常都有豐富的戰鬥經驗。此外,在戰爭期間,城市居民也會組織隊伍抵禦外敵。從13世紀開始,漢薩同盟的戰船上有了越來越多的雇傭兵。
和幾百年後的船隻用途不同,中世紀的航船僅僅用作運輸工具或者決鬥場所,而本身並不屬於武器。當時的海上決鬥其實就是陸上決鬥,隻是場地轉移到搖晃的甲板上了而已。海戰時,通常先要進入敵方的船裏,然後通過格鬥擊敗敵人。登船格鬥之前,應盡量把敵方船員先除掉一部分,並破壞敵船桅杆和船身,向敵人投擲標槍。有些船還裝備了巨大的弓弩或者投石裝置,即所謂的重力投石機。
從15世紀起,越來越多的船上裝備了新型的火藥炮彈。1500年前後,船上開始開設炮口,這是船身上一個能防水且能打開的小窗,主要用於發射炮彈。由此,戰船上開始裝備重型武器,它們不僅能消滅敵人,還能摧毀敵船。
這是一艘16世紀呂貝克戰船的模型:三桅船的船尾裝備了幾門小口徑的大炮。
諾爾比也利用了哥得蘭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劫掠波羅的海上的船隻。同時他還占據著維斯比——一個易守難攻的軍事基地。雖然諾爾比的海盜行為使他被所有波羅的海周邊國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但這些國家還是難以在共同進攻哥得蘭島的軍事行動上達成共識,因為不僅丹麥和瑞典,就連呂貝克也想把這座島占為己有。由此產生的矛盾為諾爾比這樣天生就不安分的人提供了天賜良機,於是他進一步挑撥離間,讓已經很不明朗的波羅的海政治局勢變得更加錯綜複雜。
這是丹麥、挪威和瑞典的國王克裏斯蒂安二世的肖像畫。蘇倫·諾爾比一直忠於這位倒黴的統治者。
1524年5月,當一支由呂貝克幕後支持的瑞典軍隊進入哥得蘭島時,丹麥人馬上通過外交方式向瑞典施壓,而瑞典期待呂貝克的支持。但呂貝克並不打算冒險和丹麥開戰,所以拒絕了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瓦薩的求援。最終瑞典軍隊撤離。瑞典人對盟友呂貝克極為失望,開始逐漸疏遠呂貝克,轉而加深了和之前的敵人丹麥之間的聯係。
無論這三方之間的矛盾如何,他們現在都想通過談判來解決哥得蘭島以及諾爾比的問題。最終他們一致同意,把哥得蘭島的歸屬問題交給呂貝克這座與特拉沃河相連的漢薩同盟城市仲裁。
盡管諾爾比同意撤離哥得蘭島,也同意暫時不再私掠,但沒過多久,他又開始了新的陰謀詭計。在和丹麥、呂貝克進行和談的同時,諾爾比再次和克裏斯蒂安二世取得聯係,並開始在瑞典召集反對派。1525年3月初,諾爾比主動發起進攻,進軍當時還屬於丹麥的斯堪尼亞。但在3月28日,他在隆德附近被約翰·蘭曹領導的丹麥軍隊擊敗,從而不得不再次撤回哥得蘭島。
如今,呂貝克認為自己期待已久的時機終於成熟,它以徹底解決諾爾比的問題為由,自行爭取哥得蘭島的主權。為了讓丹麥接受這個既成事實,1525年4月,呂貝克軍隊出其不意地攻進哥得蘭島。而丹麥的回應則是直白的最後通牒:倘若呂貝克不願主動把哥得蘭島交給丹麥,那麽丹麥將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以確保對哥得蘭島的統治,因為“當一切都無法奏效時,人們或許會采取一些早就能預料到的非凡手段”。
和呂貝克結盟的其他漢薩同盟城市不願意為了維護呂貝克的利益而冒險挑戰丹麥,所以都沒有提供援助,這座特拉沃河城市隻得妥協和退讓。這次被遺棄的慘痛經曆讓呂貝克認識到,戰勝克裏斯蒂安二世的美好前景其實是自己的主觀臆想,因為即使勝利了,所引起的政局變化最終隻會有利於北歐諸國,並且會嚴重動搖像呂貝克這樣的特拉沃河城市的傳統勢力。
最終經過艱苦談判,呂貝克不得不忍受外交上的敗局:1526年1月,呂貝克執行將哥得蘭島交付於丹麥的義務。作為賠償,呂貝克獲得博恩霍爾姆島——一座戰略地位並不重要的島嶼——至少50年的統治權。
與此同時,新的丹麥國王弗雷德裏克一世向諾爾比承諾了一塊封地,期望這位出了名的“牢騷鬼”最終能安分守己。但諾爾比對弗雷德裏克一世感到失望,很快他又找到克裏斯蒂安二世,想再次興風作浪。此時,丹麥、瑞典和呂貝克終於忍無可忍,他們聯合起來,在丹麥將領約翰·蘭曹“現在最好除掉這個惡棍”的號召下,共同對付諾爾比。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不安分子,聯盟派遣了一支海軍,於1526年8月在波羅的海消滅了諾爾比的大部分船隻。諾爾比死裏逃生後到了俄國。之後,他經過一番輾轉,於1529年來到意大利,並在那裏加入了神聖羅馬帝國軍隊。1530年,諾爾比在參與圍攻佛羅倫薩時陣亡——這是一個非常適合他的結束方式。
後人對蘇倫·諾爾比的評價並不統一。在史料中,他的頭銜既是海軍上將,也經常是海盜。由此可見,在中世紀,有合法許可的私掠和非法的海盜行為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兩者之間的區別隻是一個評判視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