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滄浪①詩話》謂:“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②,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拍③。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餘謂:北宋以前之詞,亦複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④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麵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注釋】

①嚴滄浪,嚴羽,南宋詩論家、詩人,字丹丘,一字儀卿,自號滄浪逋客,邵武(今屬福建)人,所著《滄浪詩話》主張以妙悟論詩,產生了較大的曆史影響。

②羚羊掛角,出自《埤雅·釋獸》:“羚羊夜眠以角懸樹,足不著地,不留痕跡,以防敵患。”比喻意境超脫,不著形跡。

③湊拍,《滄浪詩話》中作“湊泊”,凝合、聚合、拚附的意思。

④阮亭,清初傑出詩人王士禎的號,論詩提倡“神韻”。

【賞析】

境界說即意境理論在我國古代是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早在先秦就已經有了意境說的萌蘖。莊子的“得意忘言”和禪宗講求的“頓悟”是這一理論的根基所在。後世對這一理論多有補充和發展。

到了嚴羽這裏,提出了“妙悟”說,以此論詩,對後世影響很大。佛家強調的意境更強調其主觀的一麵。到了王國維時代,主觀與客觀已水乳交融為渾然整體,意境被認為是物我交融為一的一種狀態。王國維在繼承這一套傳統理論的同時,吸收借鑒了西方的一些學說,提出了“意境”這一範疇,得意之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