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求救

拿定了跳槽的主意之後,劉備開始留意外邊的機會。

不久,一位天下聞名的人向劉備求救,這個人就是孔融。

孔融,字文舉,豫州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孫。

孔融的名氣不是一般大,別說當時,即便是現在,我們聽到這個名字照樣是如雷貫耳。

小學語文課本上的孔融讓梨,就是他的一個小小故事。那時,孔融才四歲(一說是七歲),不過是我們上幼兒園的年紀。

向劉備求救的時候,孔融正擔任青州北海(治今山東昌樂西)相。他這個北海相的官職,是靠罵人罵來的。

當時董卓把持中央政府,倒行逆施,引起很多人不滿,以孔融的性格自然免不了又指桑罵槐、顧左右而言董卓一番。

於是,董卓就送了他這個官做。

當然,以德報怨從來都不是董卓的做事風格,不是他不想殺孔融,而是恨得咬牙切齒又不敢殺,這與不敢殺盧植的原因是一樣的——名氣太大了。董卓讓孔融去北海做官,與日後曹操送禰衡到劉表那裏的用意也是一樣的——借刀殺人。

因為當時北海一帶的黃巾軍鬧騰得非常厲害,在董卓看來,派去的地方官十有八九會被黃巾軍就地解決。如果孔融鴻運高照逢凶化吉沒有因公殉職,那也不可能治理好地方,這樣一來,孔融的名聲就算毀了。作為一個大名人,孔融最金貴的就是名聲,毀了他的名聲看他還怎麽在道上混?可見董卓也是用心良苦。

孔融到北海上任後,他的主要工作也是兩手抓,一手抓內政,一手抓國防。

抓內政的一手很硬。孔融召集人民群眾,加快城市建設,新築了幾座城池;同時繼承老祖宗孔子遺風,狠抓教育,建了不少學校;還重視人才,先後薦舉了鄭玄(盧植的師兄)、彭璆、邴原等人。內政建設頗有成效,得到地方官民的一致肯定,孔融因此被人尊稱為“孔北海”。

抓國防的一手很軟。董卓沒有算錯,孔融到北海後確實沒過上幾天安穩日子,黃巾軍一直在北海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跟在自己家似的,對孔融一點不客氣。

孔融雖然文才很好,名氣很大,可是術業有專攻,打仗不是他的強項,加上黃巾軍實在太多,因而幾次三番吃敗仗,到後來居然被起義軍趕出了政府所在地,隻好跑到都昌(治今山東昌邑西)臨時安了個家。

孔融想在都昌避避風頭,偏偏黃巾軍頭領管亥不答應,率領黃巾軍又把都昌城給圍了個水泄不通。

形勢如此危機,孔融不能坐以待斃,隻好派遣猛人太史慈突圍而出,找人求救。

孔融要找的人正是平原相劉備。

孔融當時已經舉世聞名,而劉備混在各路諸侯中間還沒有顯山露水,知道他的人沒有幾個。

因此,當劉備從殺出重圍的太史慈那裏,得知如雷貫耳的孔融孔北海,正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著自己前去救命的時候,驚喜之下說了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孔北海竟然還知道世間有個劉備呀?”(孔北海乃複知天下有劉備邪)

驚喜之後,劉備毫不猶豫,帶上能夠調動的三千主力軍隊,前去都昌救援孔融。

既然大名人孔融如此信任劉備,將個人的生死和城池的存亡全部寄托在劉備身上,劉備就不能辜負他的信任。何況在這個風生水起的亂世,隻有一刀一槍才能拚殺出一個明天。

當劉備的軍隊到達都昌城下的時候,圍城的黃巾軍看形勢不對,本著好漢不吃眼前虧的精神撒腿走人了。

這件事雖然沒有給劉備帶來實惠,卻為他的跳槽簡曆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此,劉備不但結識了大名人孔融,成了他的救命恩人,而且在全國人民心目中樹立起急公好義、見義勇為的良好形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此後他人有難了,自然也會想到找劉備幫忙。

在亂世三國,最不缺少的就是滿世界找人救命的人。很快,下一個向劉備求救的難民出現了,他的來頭更大——徐州牧(類似省委書記兼軍區司令員)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