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出場,就已出局

我在一家健身房鍛煉,已經半年 多。

給我上課的教練姓劉,我們保持著一周兩三次的見麵頻率,合作愉 快。

一天上完課,劉教練抱歉地對我說:“對不起,我被調到新開的分店做經理,以後不能教你了,你的課將由新教練小楊接任,我帶你去見 他。”

我接受了劉教練的安排,跟著他走向健身房的另一 端。

另一端是一間拳擊房,房間正中央豎著拳擊所用的各種器材,房間的一角,一位高大、頭發淩亂的男生在牆邊半靠半躺著。他用胳膊支撐著身體,兩條腿自然伸著,大敞大開,兩隻拳套、一雙鞋隨意擺放在腳邊,歪歪扭扭,襪子揉皺了,塞在鞋 裏。

顯然,他打拳累了,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看見我們進來,仍無動於 衷。

“Hi,小楊,這是特特姐,以後就由你帶了。”劉教練為我們彼此介 紹。

小楊回過神,撥撥額前的亂發,對我們點點頭,但沒有起身的意思。劉教練暗示,直至明示,他快走幾步,衝到小楊麵前,拍了小楊腿一下:“你和特特姐打個招呼啊!”小楊這才慢慢站起來,提拉著鞋,緩緩走近我,伸出手,握了 握。

之後的事兒,像所有人對人的交接一樣,我回家後發現劉教練拉了個微信群。群中有四個成員,一、二自然是我和劉教練,三呢,是該店負責人,四,就是新教練小 楊。

照舊,群裏,也由劉教練進行開場 白。

“Hi,各位,這是某某,這是某某,這是某某,希望你們接下來的鍛煉順 利。

“有任何問題,都請聯係 我。”

從此,群裏死寂一 片。

三天後,群裏忽然又有了聲音,是小 楊。

他@了我的名字,提示我注意:“阿,特特姐,你什麽時候來段煉 啊?”

然後,恢複沉 寂。

又過了兩天,我在“湊合呢還是不湊合呢”的內心戲中,猶豫了千百遍,最終遵循了內心的聲音,路過健身房時,我找到還未徹底離職的劉教練,表達了想 法。

“您說有問題聯係您。我想來想去,不想和新來的小楊繼續下麵的課,如果可以,麻煩你提醒店方,給我換個教練。”我懇切地 說。

劉教練詫異:“是小楊不夠專業嗎?可你們還沒開始第一節課 呢!”

“對,”我承認,“我們不僅沒開始第一節課,我們甚至還沒有記住對方的臉。我敢打包票,現在走到大街上,我們麵對麵對視,那天短暫的相逢也不會讓我們認出彼 此。”

“所以?”劉教練的聲音,充滿困惑,他不明白一個印象都沒來得及留下的人,為什麽會留下糟糕的第一印象,還沒出場,就已出 局。

原因很簡單,我分析給劉教練 聽:

“在每一件事中,我們都要先定位自己的角色,而後定位符合角色的言行,根據不同身份、人物關係,采取行動,拿捏分 寸。

“拿健身教練和他的學員來說吧,教練是絕對的乙方、服務者;學員作為消費者,是絕對的甲方、被服務對象。因此在合作過程中,我既要完成經過專業指導的訓練,還要得到專業的被服務感。提供這些,才說明他是一位合格的從業 者。”

“是的,我同意。”劉教練點 頭。

“而第一次見麵時,小楊遲遲沒有起身,需要提示,才慢慢站起來,和我握手,說明他如果不是反應不夠快,就是沒有服務意 識。

“之後,您拉群,讓大家有建立聯係的可能。一個清楚自己定位,根據定位能準確指揮言行的人,應該第一時間加對方,也就是我的微信,從此開始一對一的接觸、交往,開展下一步的行 動。

“可是我等了三天,小楊沒有加我。再約課,也隻是在群裏喊一聲,一句話,十幾個字,有兩個錯別字,可見不認真。在這之後,我又等了兩天,他仍沒有加我。我想,這證明他不僅沒有服務意識,不懂移動時代的社交禮儀,對本職工作的定位、任務都還不夠清晰。我能預見,以後的課程中,我希望得到的服務、關注、專業度,都會打折,既然如此,又何必浪費時 間?”

“您說得對。”劉教練火速給我聯係店方,火速換了新教 練。

新教練是位女孩,我到家時,她已火速加了我微信,火速和我約了下一次課,並在下一次課前兩小時,準時提醒我吃點東西,好有力 氣。

一切如舊,如我一直以來體驗的理想的 舊。

我沒在那家健身房再見過小 楊。

或許見到了,也認不 出。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挑剔、要求高,才爭取到想要的服務,隻知道一些人如果多花點心思,在特定場合隻做符合角色的行動,就不會還沒出場,就已出 局。

這特定場合如果是職場,這心思就叫職業精神,這行動就是專業的一部 分。